據統計,中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佔GDP的3%—6%。全球每年氣象災害佔自然災害的70%,平均損失超過300億美元。氣象數據的服務需求一直存在,躲避自然災害是最原始的需求。這些需求會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發展逐漸被釋放出來。
相比於歐美、日本較為成熟、健康的氣象經濟,國內的氣象經濟仍處在不斷發展之中並逐漸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2016年氣象服務產業收入規模已突破400億元,據中國氣象協會估算,2025年中國氣象服務產業規模可達3000億元,市場潛力巨大。
成立於2019年的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國國內首個發射商業GNSS掩星系統的民營公司。它致力於打造「全球空間氣象數據生產」+「空間氣象數據應用推廣」 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團隊合影
GNSS掩星探測載荷是利用地球軌道上「GNSS導航星座—地球—LEO衛星星座」之間的掩星現象進行地球大氣測量的一種氣象遙感技術,可以完成全球的電離層探測及全球大氣層探測。GNSS掩星探測載荷具有高的時空解析度,可以同時完成地球多個區域的探測。
2020年1月,「雲遙宇航」設計研製的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雲遙掩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的衛星順利升空並成功入軌。董事長李峰輝告訴36氪,「雲遙宇航」「不只做掩星探測本身,還要致力於做國內頂級的數據研發商。」
山上實驗結束合影
立足商業氣象服務市場需要保證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氣象數據的精準度,其次是數據的產品化程度。「雲遙宇航」通過掩星探測載荷收集和生產原始的觀測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和精確性。公司盈利方式之一便是將原始的氣象數據和海洋信息出售給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等機構。
與此同時,「雲遙宇航」還會對原始數據進一步加工,將0級數據加工為2級數據。李峰輝告訴36氪,「考慮到未來會有海量的數據,公司會基於數據處理平臺進行一些智能化人工化的處理方式,生成用戶可以直接使用的這種二級產品數據。」
目前「雲遙宇航」正在建設數據服務平臺,面向行業用戶提供精準服務。「各個行業數據應用的場景、模型對氣象的敏感要素是不同的,建築行業可能對雷電和降雨比較敏感;海洋行業對洋流和風向風速更加敏感。平臺會針對不同的行業模型建立不同行業應用的模型,然後通過物聯網或者網際網路或者為用戶推送這種加工之後的產品。」李峰輝介紹說。
氣象服務企業需要與行業客戶進行數據和應用場景的對接,從而不斷提升To B產品的用戶體驗。
在商業氣象服務這一賽道,李峰輝介紹了「雲遙宇航」的三個優勢。首先,公司的技術團隊曾就職於航天五院,技術人員平均工作年限為8年並在這一領域深耕多年,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技術。其次,公司已經研製出來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海洋探測儀器,解決了海洋數據生產和收集的難題。此外,「雲遙宇航」是我國國內首個發射商業GNSS掩星系統的民營公司,在業內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李峰輝認為「雲遙宇航」未來的發展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增加衛星的數量以及探測儀器的種類。通過增加掩星、海洋、大氣、波導等多種探測儀器,實現多要素的探測。公司還計劃未來增加衛星的數量。
第二個方面是「在應用上再往前走一步」。「雲遙宇航」希望與服務於航空、航海企業的龍頭公司進行合作,共同進行各種場景的建立,在航空航天領域打破美國和日本的壟斷,從而為我國航海、航空等行業客戶提供國產化的氣象解決方案。
此前,「雲遙宇航」與在氣象領域深耕多年的天津大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進行了深度合作。這些高校對於數據處理和各個行業的氣象數據應用,有著較深的理論功底。李峰輝告訴36氪:「依託於高校或者研究所進行行業用戶平臺的建設,是我們公司未來行業應用做一個鋪墊。」
在8月「創客中國」天津市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上,「雲遙宇航」的星基GNSS氣象探測載荷全球組網項目獲得企業組一等獎。李峰輝告訴36氪,參加這次大賽是為了與更多優秀的企業進行交流合作。通過吸引優秀的投資機構,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提供資源上以及資本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