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發射成功
2020年01月22日 收藏 圖為發射現場 中化新網訊 1月15日10時53分,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
-
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升空
科技日報 陳曦 通訊員 趙習鈞北京時間2020年1月15日10時53分,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的衛星順利升空並成功入軌,該GNSS掩星探測載荷是天津大學李峰輝博士創業團隊自主研製,可實現地球
-
天大博士打造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天津1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通訊員 趙習鈞)北京時間2020年1月15日10時53分,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搭乘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的衛星順利升空並成功入軌。
-
中國視窗:天津大學博士打造中國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
1月15日10時53分,中國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的衛星順利升空並成功入軌,該GNSS掩星探測載荷由天津大學李峰輝博士創業團隊自主研製,可實現地球0~60km大氣層及100~800km電離層探測工作,為全球氣象預報及地震預報提供重要數據服務。李峰輝介紹,GNSS掩星探測載荷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先進的氣象探測儀。
-
天大博士打造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今日隨衛星發射升空!
GNSS掩星探測載荷是利用地球軌道上「GNSS導航星座—地球—LEO掩星星座」之間的掩星現象進行地球大氣測量的一種氣象遙感技術裝置。GNSS掩星探測載荷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先進的氣象探測儀。它可以連續探測到0~60km大氣層大氣的折射率、溫溼壓以及100~800km電離層的電子含量和電子密度,這將為地球表面大氣層及電離層研究提供重要數據,對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變化、地震預報等具有重要價值。目前國際上已經將GNSS掩星探測載荷應用於地震預報、天氣探測等領域研究,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的成功發射在國內尚屬首次。
-
天大博士打造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今日隨衛星...
天大博士打造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今日隨衛星發射升空!「雲遙掩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的衛星順利升空並成功入軌,該GNSS掩星探測載荷是天津大學李峰輝博士創業團隊自主研製,可實現地球0~60km大氣層及100~800km電離層探測工作,為全球氣象預報及地震預報提供重要數據服務。
-
GNSS掩星探測載荷成功發射,「雲遙宇航」背後是兩千億商業衛星氣象...
相比於歐美、日本較為成熟、健康的氣象經濟,國內的氣象經濟仍處在不斷發展之中並逐漸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2016年氣象服務產業收入規模已突破400億元,據中國氣象協會估算,2025年中國氣象服務產業規模可達3000億元,市場潛力巨大。 成立於2019年的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國國內首個發射商業GNSS掩星系統的民營公司。
-
雲遙宇航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 將提升GNSS掩星探測載荷組網工作
原標題:首發|雲遙宇航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將提升GNSS掩星探測載荷組網工作 4月10日消息,雲遙宇航宣布完成千萬級
-
「長八」火箭成功首飛 雲遙宇航氣象探測載荷順利升空
央廣網天津12月22日消息(記者夏震宇)12月22日12時37分,隨著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GNSS氣象探測系統「GNSS掩星氣象探測載荷」搭載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元光號」衛星也隨之順利升空。
-
23顆GNSS掩星探測即將上天
內容提要:日前,位於天津港保稅區的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與位於長春的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籤署了23顆GNSS掩星探測載荷搭載合作協議,旨在通過GNSS掩星探測載荷快速組網運營,推動實現全球空間氣象遙感數據的生產與運營,加快構建GNSS掩星遙感大數據產業鏈,服務於「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
【科技日報】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孫越強介紹,通過基於GNSS的掩星探測技術和反射信號技術,掩星探測儀作為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作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始場數據進行應用。 這些數據包括大氣溫度、溼度、壓強等大氣參數,以及海面風場等參數。藉助掩星探測儀獲取的數據,將實現全球覆蓋、高精度、長期穩定、實時的地球大氣立體探測。這對於數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監測和空間天氣預報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
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歐洲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分析表明,如果全球天氣預報初始場數據有3%來自GNSS掩星探測資料,對數值天氣預報的誤差減小的貢獻率是8%。」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孫越強表示。 作為大會主席,她在9月6日舉行的第一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遙感及其探測資料應用國際研討會間隙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做了這番表述。 GNSS遙感是衛星導航與遙感的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孫越強介紹,通過基於GNSS的掩星探測技術和反射信號技術,掩星探測儀作為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作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始場數據進行應用。
-
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技術
因此,全球定位系統(GPS)星座建成後,GNSS無線電掩星探測技術應運而生,並迅速成為國際新興的衛星遙感技術之一,以及數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監測和空間天氣觀測的重要手段。一些國家和地區競相發展自己的GNSS掩星探測計劃,例如美國和中國臺灣合作的COSMIC II星座、美國的CICERO星座、歐洲的MetOp-C以及我國的FY3-D星等都是近期準備發射的計劃。
-
一周新聞回顧丨掩星探測「上九天」 管線鋪設「入深海」
創新探索自貿區企業籤署23顆GNSS掩星探測載荷搭載合作協議。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氣象探測設備跟著「長六」升空(圖)
新報訊【記者 史翔昆】北京時間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GNSS掩星氣象探測載荷,搭載微小衛星,在中國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此次發射為雲遙宇航今年以來第二次搭載發射,為完成全球氣象衛星組網奠定了基礎。
-
氣象小衛星:拓展天基氣象觀測的新領域
氣象小衛星發展狀況中國臺灣和美方機構合作,於2006年4月15日在美國執行了COSMIC(氣象、電離層和氣候星座觀測系統)計劃, 共發射了6顆小衛星組成的GPS掩星探測系統。該星座系統中每顆衛星直徑為1米,重62千克,通過接收GPS導航衛星的信息獲取掩星數據,推算大氣垂直溫溼廓線信息。
-
國際首臺兼容北鬥和GPS掩星探測儀獲成功
開機2.5分鐘,實現國際首次利用北鬥二代信號的星載高動態定位;開機5分鐘,成功接收首次GPS掩星事件;開機12分鐘,成功接收北鬥掩星事件,這是國際上首次接收到的北鬥掩星信號。 GNOS掩星探測儀利用GNSS掩星信號獲得大氣折射率、溫度、壓力、溼度等物理參數剖面,同時獲得電離層電子密度剖面、電子總含量等數據,是目前國際上氣象及空間天氣探測技術領域最主要的探測技術之一。
-
「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將從天上「看」地震
張衡一號發射狀態結構圖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趙竹青)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地震監測和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探索正式邁入太空。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它主要用於地球物理場探測和研究,通過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為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徵及機理提供新的途徑。同時,該衛星探測數據還可以為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
我國的天基GPS/MET掩星技術(上)
天基GPS/MET掩星探測技術和國外進展 天基GPS/MET掩星探測技術,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進行地球大氣航天遙感探測的基本原理是:發射一顆或多顆低地球軌道小衛星(LEO),其上裝有星載高精度GPS接收機(可稱為GPS氣象小衛星或GPS應用小衛星),藉助於地球邊緣的臨邊效應,接收由導航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