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技術

2021-01-20 悅智網

GNSS無線電掩星大氣探測技術具備全球覆蓋、高垂直解析度、高精度、全天候、長期穩定和無須定標等優點,是目前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準確度、空間天氣探測和預報能力的重要探測手段。

當一顆星體在運動過程中掩蓋了另外一顆星體,從觀測者的角度看,就形成了掩星現象。掩星能夠幫助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者發現新的星體,極具科學價值。同樣,類似的現象發生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信號觀測中,也有巨大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因此,全球定位系統(GPS)星座建成後,GNSS無線電掩星探測技術應運而生,並迅速成為國際新興的衛星遙感技術之一,以及數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監測和空間天氣觀測的重要手段。一些國家和地區競相發展自己的GNSS掩星探測計劃,例如美國和中國臺灣合作的COSMIC II星座、美國的CICERO星座、歐洲的MetOp-C以及我國的FY3-D星等都是近期準備發射的計劃。

世界氣象組織在2025年發展規劃中已明確提出每天要實現一萬次掩星探測事件,這就需要開展百星級別的掩星探測任務,但到目前為止,掌握掩星大氣探測技術的國家為數並不多,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發的GPS北鬥(BDS)兼容的掩星大氣探測載荷,成功使我國躋身此列,具備了核心科技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風雲三號系列衛星(共6顆)已經或即將搭載的GNOS掩星探測儀已被列入世界氣象組織掩星探測載荷矩陣。

多系統兼容的GNSS掩星探測技術是GNSS遙感領域未來的主要方向之一,可以成倍增加掩星事件數量,提高全球的空間與時間觀測覆蓋率。研究團隊的星載GPS北鬥掩星探測技術即順應了這一大發展趨勢,其在低軌衛星(LEO)上搭載掩星探測儀,接收被大氣及電離層彎曲和延時的GPS北鬥導航信號,通過反演獲取大氣溫、溼、壓和電離層電子密度等參數廓線。該技術具有全球覆蓋、高垂直解析度、高精度、全天候、長期穩定和無須定標等優點,是目前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準確度、空間天氣探測和預報能力的重要探測手段。

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系統由星上探測分系統與地面數據處理分系統兩部分組成。以FY3-C掩星探測系統為例,其星載GNOS掩星探測儀由3副天線、3臺射頻單元和1臺處理單元組成。

定位天線接收GPS北鬥雙頻導航信號,用於掩星探測儀精密定軌;掩星天線接收穿過大氣及電離層的雙頻掩星信號;各射頻單元主要功能是低噪聲放大及下變頻處理;處理單元主要功能是定位及掩星信號捕獲、跟蹤、解算,以及雙頻載波相位、偽距等觀測量的測量。地面數據處理分系統由數據預處理和產品反演子系統組成。數據預處理子系統包括基於GPS北鬥雙頻信號的LEO精密定軌和電離層、大氣附加相位解算等功能。 

北鬥一期區域定位系統由14顆衛星組成(FY3C  GNOS探測儀只接收這14顆北鬥衛星的信號)。根據北鬥衛星系統星座空間的分布特點,同時可觀測到大於5顆星的區域僅位於亞太地區,不能滿足衛星全軌道大於4顆北鬥導航衛星觀測的條件。研究團隊研發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C星GPS北鬥兼容的掩星探測儀在國際上首次在軌實現了基於北鬥系統的雙頻LEO高精度實時定位,而且突破了部分軌道觀測數據簡動力學定軌技術,僅使用單獨的北鬥觀測數據,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星載LEO北鬥雙頻事後精密定軌,精度達到30釐米(3D RMS)。

對流層底部(海拔高度10千米以下),尤其是低緯度熱帶地區的大氣含有豐富的水汽,因此有著複雜的垂直結構。掩星信號進入這個區域後,大氣都卜勒頻移和振幅信號的波動均劇烈地增加,掩星信號的頻譜產生擴展。由於在對流層底部存在掩星信號幅度的衰減和都卜勒頻率快速變化的雙重因素,因此一般的鎖相環不能正常工作,需要一種更穩定的跟蹤技術來處理通過潮溼對流層的掩星信號。

基於大氣模式的開環跟蹤技術正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它使用GPS北鬥/LEO預報軌道和大氣折射率氣候預報的都卜勒模型對信號進行跟蹤,與傳統的鎖相環不同,它在觀測信號和控制模型之間沒有反饋(只用模型控制信號),所以不受信號變動的影響,結合100赫茲的高採樣率就可以具備跟蹤多重相位和幅度(由大氣多路徑引起)的能力,而且可以更方便地探測上升掩星事件。

基於這樣的思路,研究團隊突破了基於大氣模式的L1C/A信號開環跟蹤技術,並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掩星探測儀上實現了國內的首次在軌應用,驗證結果表明,基於大氣模式的L1C/A信號開環跟蹤技術對10千米以下信號的跟蹤能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掩星探測技術對天線也提出了多重要求:天線帶寬要覆蓋所有的範圍,其最大增益指向在衛星本體坐標系下俯仰角為27.3度;此外,在一軌約90分鐘時間內,衛星艙外溫度變化範圍為-90~90攝氏度,而且會受到空間粒子事件的幹擾,星載環境十分惡劣。

為此,研究團隊通過深入研究,突破了寬帶偏波束天線技術,並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C星上得到在軌應用,在星上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節省了天線重量,滿足了衛星安裝條件。此外,天線設計滿足了星載惡劣環境下高可靠性和長壽命的要求,自2013年9月23日衛星升空至今,天線和掩星探測儀一直工作良好。

星載高動態L2P(Y)半無碼跟蹤靈敏度也是星載掩星探測技術的重點。GPS雙頻接收機中對L2P(Y)信號的跟蹤通常採用半無碼跟蹤方法,但由於半無碼方法本身具有平方損耗,因此獲得的L2P(Y)信號載噪比較低,在高動態條件下更是難以實現穩定跟蹤。研究團隊研發的雙頻GPS接收機動態輔助L2P(Y)碼跟蹤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載波跟蹤環路的相位顫動,消除L2P(Y)載波跟蹤動態,從而提高高動態環境下的跟蹤靈敏度。風雲三號氣象衛星C星的在軌應用測試結果表明,高動態下L2P(Y)跟蹤靈敏度可以達到13分貝赫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在研發過程中,最關鍵的挑戰是如何突破GPS北鬥兼容的電離層和大氣掩星探測關鍵技術,進而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C星上實現在軌應用。在軌測試結果表明,研究團隊成功做到了這一點,並在國際上首次在軌實現了GPS北鬥電離層和大氣掩星探測及參數的反演:其掩星探測儀載波相位精度為有碼時≤1毫米、無碼時≤2毫米,折射率反演精度10 ~ 30千米、優於1%,電離層掩星電子峰值密度反演精度優於20%,均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在5~ 25千米高度範圍內,北鬥與GPS內符合精度大氣折射率優於2%,溫度優於2開爾文,溼度優於1.5克/千克,壓強優於2%,電離層峰值密度優於15.6%;北鬥與GPS掩星反演精度基本一致。

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技術自2013年9月首次成功應用於風雲三號氣象衛星C星以來,C星掩星探測數據被同化到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GRAPES中,有效地改善了分析和預報效果,在我國天基大氣探測業務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風雲三號系列後續所有衛星都將搭載研究團隊研製的掩星探測儀系列產品。

到目前為止,除在軌運行的風雲三號C星外,另有11顆衛星已定製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研製的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儀,更多的衛星型號任務正在論證中。但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技術的應用領域並不局限於此,其高動態導航定位、精密定軌技術成果在航天、航空等領域也大有可為,北鬥導航空間領域應用的新篇章即將就此掀開。

孫越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空間環境探測研究室主任。

杜起飛:研究員,GNOS掩星探測儀總師。

柳聰亮:助理研究員,本文通訊作者。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回復。<<<

相關焦點

  • 國際首臺兼容北鬥和GPS掩星探測儀獲成功
    開機2.5分鐘,實現國際首次利用北鬥二代信號的星載高動態定位;開機5分鐘,成功接收首次GPS掩星事件;開機12分鐘,成功接收北鬥掩星事件,這是國際上首次接收到的北鬥掩星信號。此外,GNOS掩星探測儀還同時實現了國內首次星載GPS L2C信號的接收,探測能力達到了國際同類儀器先進水平。
  • 我國的天基GPS/MET掩星技術(下)
    高精度星載GPS接收機是制約中國GPS掩星觀測的關鍵,有關部門通過國內研製、國際合作的方式,突破星載GPS接收機的研製技術,掌握GPS掩星接收、數據處理技術,已經研製成功了星載高性能GPS接收設備,解決了星載GPS接收機的抗輻照、散熱和適用於大氣探測的高精度等關鍵技術問題。
  • 【科技日報】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孫越強介紹,通過基於GNSS的掩星探測技術和反射信號技術,掩星探測儀作為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作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始場數據進行應用。  這些數據包括大氣溫度、溼度、壓強等大氣參數,以及海面風場等參數。藉助掩星探測儀獲取的數據,將實現全球覆蓋、高精度、長期穩定、實時的地球大氣立體探測。這對於數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監測和空間天氣預報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 天有可測風雲——掩星探測技術
    掩星探測數據一般分成4級,即0、1、2和3級。0級數據是指衛星下載的掩星相位和定位文件。1級數據是指從觀測的相位時延,扣除高軌導航衛星和低軌接收衛星位置和鐘差得到的相位時延。2級數據是指從1級數據反演得到的電波彎曲角和折射率數據。3級數據就是從2級數據反演得到大氣溫度、壓力、密度等大氣參數。
  • 我國的天基GPS/MET掩星技術(上)
    天基GPS/MET掩星探測技術和國外進展  天基GPS/MET掩星探測技術,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進行地球大氣航天遙感探測的基本原理是:發射一顆或多顆低地球軌道小衛星(LEO),其上裝有星載高精度GPS接收機(可稱為GPS氣象小衛星或GPS應用小衛星),藉助於地球邊緣的臨邊效應,接收由導航衛星
  • 奮鬥二十六載!北鬥「收官之星」成功發射,與 GPS 對決市場
    那麼,「收官之星」成功發射,意義幾何?;用戶段:包括北鬥及兼容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晶片、模塊、天線等,此外還有終端設備、應用系統、應用服務等。該衛星的發射窗口原定於一周前的 6 月 16 日 10 時 11 分- 10 時 50 分,但由於技術問題,任務宣布推遲。消息一出,關注北鬥的人們不免會擔心、疑慮。
  • 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歐洲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分析表明,如果全球天氣預報初始場數據有3%來自GNSS掩星探測資料,對數值天氣預報的誤差減小的貢獻率是8%。」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孫越強表示。  作為大會主席,她在9月6日舉行的第一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遙感及其探測資料應用國際研討會間隙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做了這番表述。  GNSS遙感是衛星導航與遙感的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孫越強介紹,通過基於GNSS的掩星探測技術和反射信號技術,掩星探測儀作為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作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始場數據進行應用。
  • 北鬥先後兼容GPS、伽利略!歐盟雖輸了,但別忘了他差點坑慘中國
    一、中美雙方籤署《北鬥與GPS信號兼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12月上旬,中美雙方籤署《北鬥與GPS信號兼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兩大衛星導航系統將實現民用信號互操作。北鬥與GPS實現互操作以後,用戶用一臺接收機能同時接收兩個系統的衛星信號,如GPS衛星數量不夠的話,還有北鬥衛星,定位的穩定性和精度會更高。簡單來說,通過信號兼容,相當於把原本各自為戰的導航系統整合成一個大系統。目前,中俄也在推動北鬥與格洛納斯系統的兼容互操作,已進行多次會談,收效良好。無論從用戶需求還是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來看,攜手合作是大勢所趨。
  • 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新中國70年)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中新社武漢8月18日電 題: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作者 馬芙蓉 楊婷婷星載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心臟」,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
  • 利用掩星探測技術 科學家發現10顆太陽系外行星
    據悉,該小組採用自動機械攝像儀獲取太陽系外的星體信息,其中一些行星十分特殊,天文學家認為藉助新的探測系統有望進一步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該小組負責人英國女王大學的唐·波拉卡在4月2日英國皇家天文學協會國家天文學會議上發表這項研究報告,這項被稱為「超級WASP」的國際協作項目,意為廣闊太空區域搜尋行星。
  • 23顆GNSS掩星探測即將上天
    內容提要:日前,位於天津港保稅區的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與位於長春的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籤署了23顆GNSS掩星探測載荷搭載合作協議,旨在通過GNSS掩星探測載荷快速組網運營,推動實現全球空間氣象遙感數據的生產與運營,加快構建GNSS掩星遙感大數據產業鏈,服務於「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我國科學家在南極中山站,利用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開展比鄰星測光觀測,率先發布了其類似地球的行星「比鄰星b」掩星現象的初步觀測證據。這是南極中山站自2016年首次開展天文觀測以來獲得的第一個重要研究成果,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天文學報》上。  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由中國極地中心、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天光所)、中國科技大學聯合研製。
  • 中科院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時空基準相關技術提供基礎性支撐
    建立在現代原子分子物理學並以雷射波譜探測等高精密光電技術發展為基礎的高精度、高穩定性(星載/地面)原子鐘技術成為精準計時的必需手段。通過上述應用,上海天文臺為北鬥三號高精度測量研製了國內首套可移動式全天時衛星雷射測距系統,突破了可移動平臺條件下高軌衛星白天雷射指向與瞄準、信號實時識別與探測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北鬥導航衛星釐米級精度的星地距離測量,獨立於無線電微波測量系統,應用於北鬥導航衛星軌道誤差、空間信號、導航定位等指標精度的標定。
  • 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升空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GNSS掩星探測載荷是利用地球軌道上「GNSS導航星座—地球—LEO掩星星座」之間的掩星現象進行地球大氣測量的一種氣象遙感技術裝置。GNSS掩星探測載荷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先進的氣象探測儀。
  • 北鬥衛星導航正式發布系統官方標誌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上,正是公布了北鬥系統的標誌,並對這一標示進行了解析。此外,還確定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命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簡稱北鬥系統,英文名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縮寫為BDS。
  • 我國首次成功獲取山基雙頻GPS無線電掩星數據
    參加本次試驗的探測設備共三臺,一臺由中科院空間中心提供,另兩臺由合眾拓普公司提供。空間中心提供的接收設備於10月16日15:17率先收到仰角為-1度的20號下降GPS掩星,並於16:39收到仰角為-2度的25號下降GPS掩星。此後進行了三天的連續觀測,獲得了大量的山基GPS無線電掩星數據,目前探測結果正在分析處理中。
  • 協定即將生效,北鬥與格洛納斯將實現兼容,或挑戰GPS的地位
    最近,北鬥與格洛納斯就要合作了,關於這次合作,我們又了解些什麼呢?據媒體報導,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在8月31日晚間發布消息稱,經過中俄雙方確認,中國的北鬥衛星與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合作協定即將生效,這也為北鬥與格洛納斯將實現兼容與互操作提供法律和組織保障,然而這次合作很多人卻理解錯了,北鬥與格洛納斯合作的真相又是什麼呢?
  • 天大博士打造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
    該GNSS掩星探測載荷是天津大學李峰輝博士創業團隊自主研製,可實現地球0~60km大氣層及100~800km電離層探測工作,為全球氣象預報及地震預報提供重要數據服務。GNSS掩星探測載荷是利用地球軌道上「GNSS導航星座—地球—LEO掩星星座」之間的掩星現象進行地球大氣測量的一種氣象遙感技術裝置。
  • GNSS掩星探測載荷成功發射,「雲遙宇航」背後是兩千億商業衛星氣象...
    GNSS掩星探測載荷是利用地球軌道上「GNSS導航星座—地球—LEO衛星星座」之間的掩星現象進行地球大氣測量的一種氣象遙感技術,可以完成全球的電離層探測及全球大氣層探測。GNSS掩星探測載荷具有高的時空解析度,可以同時完成地球多個區域的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