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掩星探測技術 科學家發現10顆太陽系外行星

2020-12-05 中國網

目前,一支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10顆太陽系外行星,這些行星環繞其恆星的運行方式與太陽系的行星存在很大差別,其中一顆行星運行一周僅用一天時間。據悉,該小組採用自動機械攝像儀獲取太陽系外的星體信息,其中一些行星十分特殊,天文學家認為藉助新的探測系統有望進一步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該小組負責人英國女王大學的唐·波拉卡在4月2日英國皇家天文學協會國家天文學會議上發表這項研究報告,這項被稱為「超級WASP」的國際協作項目,意為廣闊太空區域搜尋行星。這項最新技術提供了比重力探測技術更多的關於行星形成和進化的信息,天文學家在此項研究中尋找「掩星」(transits)現象,是指一顆行星運行經過前方恆星時的瞬間,這與從地球上觀測日蝕現象非常相似。

在過去6個月裡,超級WASP小組使用兩個攝像儀進行觀測,一個攝像儀位於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另一個位於南非。攝像儀探測到10顆新的太陽系外行星。

使用重力探測技術,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已發現了大約270顆太陽系外行星,他們測量恆星暴露在行星軌道上的重力作用,只要行星移動,必然與恆星的重力發生交互作用。然而這種探測方法需要觀測每顆行星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行星探測進度過於緩慢。

超級WASP探測技術包括兩組攝像儀觀測「掩星」現象,當一顆行星途經前方恆星時會阻擋該恆星的一些光線,從地球進行觀測時這顆恆星就暫時地出現輕微的昏暗。同時,超級WASP攝像儀工作方式非常像機器人,能夠立即探測太空中大範圍區域。每天晚上天文學家都接收到來自數百萬顆恆星的探測數據,檢測恆星是否出現存在行星「掩星」現象,該技術還可以使科學家能夠推算出探測到的每顆行星的質量和體積大小。

目前,一支來自世界各地的聯合小組對超級WASP發現的行星進行深入分析,從而鑑別這項天文發現的真實性。這些天文學家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拉斯·庫姆布瑞斯全球望遠鏡網絡天文臺(LCOGTN)觀測,並結合分別位於亞利桑那州、夏威夷和澳大利亞的機械遙控望遠鏡進行研究分析。以上望遠鏡提供高質量的觀測數據用於觀測發現的這10顆太陽系外行星,同時,他們還獲得了位於西班牙拉帕爾馬的北歐光學望遠鏡和智利的瑞士歐拉望遠鏡所提供的觀測資料,進一步證實了超級WASP發現10顆新行星的真實性。

據悉,自2004年以來,總共發現了46顆出現「掩星」現象的行星,其中由超級WASP項目攝像儀發現的佔15顆。目前,超級WASP是當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掩星」探測技術。

由超級WASP探測的太陽系外行星質量是木星的0.5-8倍之間。其中一些新行星非常奇特,比如:WASP-12b繞軌道運行一周僅用一天時間,它非常接近於恆星,因此表面溫度非常高,白天溫度可達到2300攝氏度。魏冬

相關焦點

  • 美國航天局NASA首次用X射線觀測到系外行星掩星
    前天,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人類首次通過X射線觀測到太陽系外的「日食」現象。這被稱為「掩星」,是發現系外行星的重要手段之一,意味著人類今後可能用X射線的強度變化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系外行星是尋找地外生命的前提。美國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宇航局XMM牛頓望遠鏡,對距地球63光年的恆星HD189733進行觀測。
  • 23顆GNSS掩星探測即將上天
    內容提要:日前,位於天津港保稅區的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與位於長春的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籤署了23顆GNSS掩星探測載荷搭載合作協議,旨在通過GNSS掩星探測載荷快速組網運營,推動實現全球空間氣象遙感數據的生產與運營,加快構建GNSS掩星遙感大數據產業鏈,服務於「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 谷歌人工智慧助科學家發現「迷你太陽系」
    這一發現背後的功臣正是谷歌公司的機器學習技術。由於人口大爆炸和地球環境持續惡化,人類尋找與地球和太陽系類似的外太空系統作為第二家園的心情日益迫切。這種焦慮感在近些年的一系列科幻影視作品得到了強烈的呈現。在此之前,太陽系一直是圍繞單個恆星已知行星數量最多天體系統,有多達8顆行星圍繞太陽運行。
  • 科學家分析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一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這些能夠被我們肉眼看到的恆星,都是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天體,但是以目前的認知,恆星上是不可能存在生命的,生命應該生活在像地球那樣的行星上,但是,行星自身不會發光,所以那些太陽系以外遙遠的行星我們很難發現,要發現地外行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 真的很詭異,這顆系外行星溫度達3000℃,公轉軌道更加離奇
    儘管天文學家們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超過4000顆系外行星,並且見識過了各種各樣神奇的外星世界。但是,當他們看到這顆名為WASP-189b的行星時,還是感到非常震驚。它在今年1月首次展開觀測,並在4月展開正式的探測。經過了半年的時間它就展示了這顆與眾不同的系外行星。瑞士日內瓦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Monika Lendl在介紹這顆行星的時候說:「WASP-189b非常有特色,因為它是一顆距離宿主恆星非常接近的氣體巨星。它繞恆星公轉一圈僅僅需要不到3天的時間,它和宿主恆星的距離,只有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20。」
  • 科學家利用引力透鏡發現系外行星
    目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使用了微引力透鏡的方法尋找系外行星,他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夏威夷W.M.凱克天文臺對恆星OGLE-2005-BLG-169進行了觀測,發現其周圍存在一顆天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這是微引力透鏡技術的又一個發現案例。這一發現打開了一個新的時空,即在恆星周圍更大的軌道半徑上發現行星。
  • 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技術
    當一顆星體在運動過程中掩蓋了另外一顆星體,從觀測者的角度看,就形成了掩星現象。掩星能夠幫助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者發現新的星體,極具科學價值。同樣,類似的現象發生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信號觀測中,也有巨大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我國科學家在南極中山站,利用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開展比鄰星測光觀測,率先發布了其類似地球的行星「比鄰星b」掩星現象的初步觀測證據。這是南極中山站自2016年首次開展天文觀測以來獲得的第一個重要研究成果,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天文學報》上。  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由中國極地中心、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天光所)、中國科技大學聯合研製。
  • 距太陽系僅12.5光年,發現兩顆酷似地球的系外行星!
    過去幾十年,科學家發現的系外行星數量呈爆炸性增長趨勢。迄今為止得到證實的系外行星超過4000顆。現在,科學家正逐漸從搜尋系外行星過渡到確定系外行星的特徵,包括利用技術手段,確定它們是否擁有適居性。最近,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發現了兩顆酷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環繞恆星「蒂加登」運行。
  • 天文學家第一次,直接從地面探測到:兩顆強相互作用的系外行星!
    天文學新發現連連不斷,現在天文學家發了兩顆強相互作用的系外行星,這是第一次實現了新的突破,直接從地面探測到了這種類型的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包括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科學家在內的一個國際合作研究,利用法國高級普羅旺斯天文臺(CNRS/AIX-Marseille University)的索菲儀器,發現了一個名為WASP-148的不同尋常行星系統。
  • 科學家或已首次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
    據外媒BGR報導,一個科學家團隊認為,他們可能已經探測到了一顆遙遠的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這將是第一次從系外行星上收集到的無線電信號。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大約51光年,雖然對於信號是來自這顆行星還是它所圍繞運行的雙星系統仍有一些爭論,但數據似乎表明這顆行星在「說話」。如果得到證實,這可能是朝著進一步研究我們附近的系外行星邁出的一大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詳細。
  • 科學家手把手教你如何探測「三體」行星
    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已超過2300顆,而處於三合星系統中的系外行星個數近60顆。在這近60顆行星中,8月25日凌晨之前,天文學家所知道的、同時滿足處於宜居帶且質量與地球相當的行星不到5個。如今,數目再加1,增加的這顆行星竟然還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顆系外行星,繞轉在三合星中最不起眼的小不點恆星周圍。這顆行星是如何探測到的?該發現有多可靠?
  •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或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歷史上天文學家一般相信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其它行星,然而它們的普遍程度和性質則是一個謎。直至1990年代人類才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個新發現的系外行星。現時估計不少於10%類似太陽的恆星都有其行星。隨著系外行星的發現便令人引伸到它們當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的問題。
  • TESS系外行星探測計劃
    TESS衛星是在2018年4月18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的,這顆探測衛星主要是接替在2018年10月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Mission)是第一代為搜尋太陽系以外行星而發射的探測衛星,其採用的方法也是&34;,克卜勒衛星在2009年3月升空,但在2013年發生了較為嚴重的問題,所以在最後幾年的時間中大部分時間處於休眠狀態。直到2018年10月燃料耗盡,正式退役。
  • 射電探測:系外行星搜尋利器
    射電波段是搜尋地外文明(SETI)計劃的主要探測手段,也是探索系外行星磁場的直接途徑。當第一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在射電脈衝星周圍被發現約30年後,射電天文開始在M型恆星周圍探測到行星的存在。  由於可以不會被地球大氣吸收,從10MHz到300GHz的電磁波是人類探尋宇宙的主要射電窗口,也是進行星際通訊的潛在手段。1974年11月16日,康奈爾大學教授、SETI計劃的創始人Frank Drake領銜的科學家團隊,利用位于波多黎各的口徑300米的Arecibo射電望遠鏡,向球狀星團M13方向,以1000千瓦的功率在2.38GHz的頻率上發送了帶有人類文明的信息。
  • 五顆系外行星發現「水」信號-系外行星,水,哈勃,NASA ——快科技...
    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五個遙遠行星大氣中可能存在水信號,科學家對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和調查的目的就是尋找適合居住的行星,現在哈勃的數據分析結果取得了新的發現成果,這五顆行星分別為WASP-17b、HD209458b、WASP-12b、WASP-19b以及XO-1b,其中WASP-17b的大氣有些特別,有些膨脹的感覺
  • 歐洲天文界發現32顆系外行星 確認24顆「超級地球」
    歐洲南方天文臺在智利拉西拉山上的觀測地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綜合外國媒體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國際研究小組10月19日在葡萄牙波爾圖大學天體物理中心發表公告說,該小組又發現了32顆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簡稱系外行星),同時還確認了
  • 發現了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這些備胎靠譜嗎?
    :10月6日,德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在《天體生物學》上發文,聲稱「找到了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並且在這些星球上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美蘇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爭相發射各種地外探測器,這些地外探測器覆蓋了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矮行星與小行星,我們如今很多對於太陽系的認知都起源於美蘇冷戰期間的探測結果。同時,地面的天文學家們也試圖依靠射電望遠鏡進行巡天,試圖尋找到外星人向外發射的電波。
  • 科學家用新技術發現6顆系外行星 質量是地球2.6倍到木星一半不等
    科學家用新技術發現6顆系外行星 質量是地球2.6倍到木星一半不等  Emma Chou • 2019-12-24 17:58
  • 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系外行星上探測到了水
    兩者之間為尚未確認的系外行星候選者K2-18c。好消息:我們正駛出110光年以外!儘管可能還不太夠,但科學家們剛在尋找地球以外的宜居星球上取得重大突破,一個天文組在一顆超級地球的大氣中探測到了水蒸氣。在《自然天文學》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這是首次成功在系外行星上探測到水。 圖解:藝術家對銀河系太陽系外行星之普遍性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