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測運控,是商業航天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的基礎服務。新興的商業測運控產業能不能為行業提供一種可靠的、廣泛的、市場化的測運控服務,決定了商業航天能否自由地放飛衛星和火箭、能否自如地開展業務。在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就商業測運控產業的現狀和趨勢,以及天鏈測控作為商業測運控代表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獨特優勢和發展前景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一、技術與運營都很重要
沈榮俊院士指出,衛星上天以後,所有的運行測控管理服務都離不開測控。因此它作為整個航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商業航天發展的重要方向,天鏈測控抓這個大方向,是抓對了。要搞好今後的發展,第一是要打好技術基礎,要真正把技術做紮實。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前進一步,不能墨守成規。第二就是要做好運營。有好的技術,但運營不好,公司還是得不到發展。抓好基礎——特別是技術基礎,抓好運營,將是未來包括天鏈測控這樣的商業測運控企業發展的兩個很重要的方面。
此外,沈院士認為,未來衛星的發展有兩個方向值得重視,一個是微小衛星組網,網絡化,幾十個幾百個甚至幾千個衛星的微小星座;一個是高軌,特別是地球同步軌道。雖然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沒有位置了,但可以像房地產一樣,沒地皮了,就提高容積率。隨著大型運載的發展,一些多功能的重型衛星可能會研發出來。搞測控,一定要要注意衛星發展的趨勢,要適應發展的要求。
二、發展歷程與成功經驗
中科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主任、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毅強認為,天鏈測控僅用三年時間就能夠成為商業航天企業中的頭部企業,充分顯示了民營測控企業的前景和生命力。
楊毅強用三個「三」概括了天鏈測控的發展歷程、成功經驗和對其的未來寄予。
第一個「三」,是三件可圈可點的事:
一是2019年6月5號,天鏈測控成功完成了首次一箭7星海上發射的測控任務。這是一個裡程碑事件,特別是一個當時成立不到兩年的民營企業,能夠把類似運載火箭全程飛行試驗的全部數據拿到,包括圖像數據,是很不容易的,無論對國家,還是對航天的商業化來講,都是一件幸事。
二是能夠為衛星用戶提供變軌的測運控服務。一個企業,能夠對衛星的變軌,特別是在疫情剛爆發時,進行實時測控,這是商業測運控企業在衛星測控能力上一個很大的跨越。
三就是測運控一體化雲平臺的發布,使測運控服務邁上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二個「三」,是天鏈測控的三個特點:
一個是「實」,腳踏實地做實事,不忽悠、不浮誇,體現了天鏈測控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和敬畏。
第二是「專」,專業,專心專注。天鏈測控是最專業的、技術能力最強、解決問題能力最強、服務能力最強的測控企業之一。
第三個是「精」,精測、精控、精益求精,精心的組織,精確的完成,是天鏈測控得到客戶好評的根本。
第三個「三」,是三個寄予:
希望天鏈測控在技術創新、公司運營和商業運作上相輔相成,同時還要做好宣傳的工作。
希望天鏈測控在星座測控解決方案上下功夫,在這方面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未來的小衛星發展趨勢一定是星座化,星座能不能正常運營,除了看衛星的質量,更多的是看測控運維的能力。
商業航天是航天工業化本質的回歸,是這個行業發展到今天的一個必然的趨勢。只有走得更遠,走得更快,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三、平臺即服務
作為本次會議的焦點,天鏈測運控一體化雲平臺的發布受到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一體化雲平臺,是天鏈測控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天鏈測控董事長劉穎對其服務理念和商業化路徑進行了闡述。
劉穎認為,衛星的測控運維,從體制內的任務型到商業化運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運維一顆衛星,是很複雜的工作,天鏈測控成立的初衷,就是把衛星後臺的工作、專業的工作,交給專業的人去保障、去運維,讓用戶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事情上,使衛星業主在測控方面有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撐,少操心,多省力。而實用,就是讓衛星業主從複雜的運維工作中解脫出來,提供親近用戶、方便用戶的優質服務,實現商業化發展的一個有效路徑。
在實用方面,天鏈測控的測運控一體化雲平臺重點推進了兩個工作:
第一、基本實現測運控平臺的自動化、智能化、移動化。
第二、在運控方面,積極和衛星的製造方、用戶一起完善自動化軟體操作的功能。目前天鏈測控正在進行通過與衛星對話來控制衛星的研究,不再需要大的機房中心,只需要通過一體化雲平臺,很小的終端就可以簡單方便的操作,像用手機控制智能家電一樣,使衛星業主用一個終端(例如iPad)就能夠測控衛星,就像一個放在口袋中的地面測控站,這是很快就可以實現的目標。
四、雲架構和一體化
測運控一體化雲平臺,是天鏈測控經過多年沉澱建立起來的一個平臺,不管是中心系統,還是測站系統,都承載了很多核心的關鍵技術,也為天鏈測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麼天鏈測控的測運控一體化平臺,「一體化」體現在什麼地方?它又能提供哪些獨特的服務?
天鏈測控副總裁楊天社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一是火箭和衛星測控的一體化。不僅是能測控衛星,還可以對火箭的這種主動段測控提供非常好的保障。
二是測控和運控的一體化。原來測控和運控分裂了很長時間,現在在天鏈測控這個平臺裡,把兩塊融為一體,因為這兩塊工作的耦合性很強,如果把這層耦合在一塊,共同來完成衛星的測運控任務,可以為衛星用戶提供更好的一個服務。
三是測控和數傳的一體化。就是說不僅僅能測控,也能進行數傳。
三個一體化,是天鏈測控這個平臺最大的特點。
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天鏈測控這個平臺,是基於雲架構建立的。雲架構的優勢在於,一是軟體平臺部署在雲上,用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衛星管理。人在哪裡,控制中心就在哪裡,這種新的模式能夠最大限度適應商業航天對於測控服務的需求。二是天鏈測控有很多國外站為衛星提供服務,其數據傳輸量非常大,如果用傳統的跨國數傳方式,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採用雲的方式來實現數據的傳輸,效果就非常好。
現在,天鏈測控一體化雲平臺已經達到了運營三百多顆衛星的服務能力,在未來的兩年中這一數字可以達到五百顆甚至更多。
五、專業、細緻、全天候服務
安全可靠是航天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那麼,天鏈測控是如何保證衛星的測控安全,可靠性的?
對此,楊天社也給予了詳細的介紹。
衛星的測控安全,主要在於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衛星必須完成正常的任務,不管是平臺的測控任務,還是載荷的工作任務。對於用戶交託的這些任務,必須完全正確,不能有任何差錯的把指令發上去,要讓衛星按照用戶的要求,按地面控制的指令去完成任務。所以,一年半以前,天鏈測控專門在西安成立了專業化的測運控團隊,人員都非常有經驗,目的就是為了使用戶的衛星更加安全。
第二個方面,就是非常重視衛星的安全,儘管天鏈測控作為一家商業公司,人員不多,但在關鍵的崗位,都有備崗制度,也就是體制內的雙崗制度,全天24小時不間斷的值班。衛星一旦出現任何異常,都會隨時被發現。在測運控過程中,通過這樣一個機制充分保障衛星在天上的安全。
第三個方面,就是職業化、專業化建設保證測控安全。
天鏈測控從成立開始,就對相關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部署。例如,空間目標的碰撞、預警和規避,這是很多公司可能還沒有考慮到的事。天鏈測控從去年開始,就下大力氣把這個能力建立起來,這樣用戶的衛星在天上運行,在空間目標出現發生碰撞的風險時,可以及時預警、規避,保障安全。
另外就是專業化。天鏈測控的員工,不論是西安運維部還是北京總部的,都是從業經驗豐富的團隊。最重要的是,關於衛星測控、運控的很多核心技術,是天鏈測控這些技術團隊所掌握的。而一體化平臺,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
所有這些,包括雄厚的技術基礎,職業化素養和專業化水平,一體化的雲平臺,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骨幹團隊,一整套完備的機制,保證了天鏈測控能夠提供安全可靠,讓客戶放心的測控服務。
六、全方位的保障讓衛星「健康長壽」
三年來,天鏈測控交出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先後為20多個用戶提供了優質的服務;成立1000多天,跟蹤衛星的圈次已近萬圈,所有衛星的發令沒有出現過任何的差錯;通過天鏈測控對衛星的精心管理,有若干顆衛星的實際在軌壽命,已經比預期壽命延長了很多;許多客戶一再續籤與天鏈測控的測控運維合同。
對此,楊天社表示,讓衛星的安全性更高,使用價值更大,壽命更長,正是天鏈測控堅持不懈的一貫追求。
這一追求突出體現在天鏈三個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上:
第一、據統計,三年中,特別是近兩年以來,天鏈測控發現處置的各種衛星故障,大概有300個左右,修復的故障大概有100個,其中天鏈測控自主分析、自主處置的衛星故障有80多個。
第二、具備在應急任務中為客戶提供優質測控服務的能力。曾經有一次,一個用戶需要保障應急給他的衛星發令,從通知天鏈測控到一切準備就緒,僅用了不到24小時的時間,通過天鏈測控技術人員認真的分析,快速的準備,保證了這一次應急任務的成功實施,用戶也非常滿意。
第三、天鏈測控的測運控一體化雲平臺,目前已經具備完成測控、運控的正常任務,乃至重要任務的能力。在疫情期間,天鏈測控用了近半個月的時間,利用測運控一體化雲平臺,在異地辦公的情況下,圓滿地完成了一次大型的控制任務。
此外,根據衛星發展的趨勢,天鏈測控早在2018年,就著手進行大規模星座測運控技術的研究和研發,有著比較深厚的技術積累。對大規模星座的測控、運控,在技術方面已經做好了準備。天鏈測控在未來大規模星座的測控中,在一體化雲平臺,遍布全球的32個地面站點,優秀的專業團隊,雄厚的技術基礎和積累的支撐下,天鏈測控有信心使用戶的衛星在天上更安全,使用價值更高,壽命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