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已達123家 佔國內商業航天公司近九成

2020-11-28 東方財富網

  5月14日,北京未來宇航空間技術研究院(下稱「未來宇航研究院」)公布《2018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國內已註冊的商業航天領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營航天企業123家,佔比87.2%。去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年度投融資總額達35.71億元,主要集中在衛星應用和發射領域。至少發生的36筆投融資交易中,29筆發生在北京。

  2018年中國航天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太空飛行器105個,在這39次發射任務中,與商業行為相關的發射約13次,並成功將36顆衛星送入太空。根據目前已公開的衛星星座計劃,《報告》預計,到2025年前我國將發射約3100顆商業衛星,我國商業衛星製造產業的年均市場規模將達到136億元,商業衛星發射年均市場規模將達到170億元。

  未來宇航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主要為航天上下遊產業鏈企業搭建產教融合、項目孵化和投融資平臺。航天產業鏈是指從上遊衛星製造、發射,到下遊衛星運營、應用等多個環節共同構成的完整鏈條。其中,位於產業鏈上遊的衛星製造環節可進一步分為衛星總體製造和衛星配套製造,衛星發射環節可分為火箭總體製造、火箭配套製造、衛星發射服務等。而產業鏈下遊包括衛星運營及應用等環節,具體又可根據衛星應用領域細分為通信、導航、遙感應用。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佔全市近3成,北京經開區多家企業進入商業航天TOP30榜單
    近日,2020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召開,大會發布了「中國商業航天30強」榜單,北京市16家民營航天企業上榜,其中,北京經開區企業零重空間、星途探索、中科宇航、藍箭航天、星河動力榮登榜單,佔全市近3成,顯示了區域商業航天產業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 銀河航天獲新融資,中國民營航天企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ID:hgsygc)  近日,中國商業航天領域銀河航天公司對外宣布其已經完成B1輪融資。  本次參與融資的機構有:南通開發區智能製造產業投資基金、混沌投資、經緯中國、中金資本旗下中金基礎設施基金、順為資本、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君聯資本、源碼資本等。據介紹,經過本輪融資之後,銀河航天總估值達到了10多億美元,成為國內第一家商業航天領域獨角獸企業。  目前的商業航天領域共有兩大類型的分支。
  • 一文盤點中國商業航天:民營火箭的兩類瓶頸和三大趨勢
    自2016年國內火箭發動機的政策發生變化後,中國民營火箭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比如藍箭自研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及火箭,零壹則轉為自研固體火箭發動機及火箭。經過近三年的發展,中國民營火箭創業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加,新關注投資人數量在增加,數家知名基金今年紛紛投注,包括經緯、華創、高榕、晨興、IDG、順為、源碼、險峰、明勢、復興、賽富等在內的知名基金均有出手。
  • 中國民營航天發展軌跡
    中國航天事業自創建開始,迄今已走過60多個年頭。目前,我國主要專注於商用火箭的民營企業有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航天、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等11家企業。  2014年國務院又正式發布了鼓勵社會各類資本投資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歡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中國的衛星商業發射、衛星應用等有關領域。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助力民營商業航天快速發展
    本報酒泉11月7日電 奉青玲、記者安普忠報導:7日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的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是我國民營火箭首次向500km太陽同步軌道發起挑戰,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民營火箭商業航天發射達到新的裡程碑
  • 美國民營公司SpaceX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中國民營航天公司在哪?
    近日,美國民營公司SpaceX的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球,讓全球人都為之矚目,那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在哪呢?零壹空間專注於智能小型運載火箭的研製,旨在為全球商用微小衛星提供高性價比的發射服務,並致力於探索新技術、新機制在商業航天領域的運用,立志為世界商業航天事業貢獻中國力量。提供M系列商業運載火箭——專享專用、快速響應、高效經濟 ,X系列火箭——飛行試驗驗證解決方案 ,電氣和動力產品的配套及定製服務。2018年5月17日,零度空間宣布,自主研發商業火箭&34;發射成功。
  • 低軌道商業衛星的夢想與現實:中國民營商業衛星公司跟美國同行相差...
    這是以商業盈利為目的的私營公司所無法承擔的,但是最近幾年相繼出現多家商業衛星公司成功發射衛星的案例。由億萬富翁支持的美國商業衛星公司自不必說,就連中國也開始出現諸多民營航天公司。難道航空航天領域有足夠的潛力吸引商業公司和投資機構來冒險嗎?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背後,商業航天的博弈與使命
    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15-2019年期間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為8362.3億元,同比增長23.5%。高態勢增長背後,既有國有巨頭入局,更湧現出大量民營航天企業。
  • 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到底有多少?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索、近地軌道空間應用……都在不斷加入新勢力新角色。 毫無疑問,中國是這股新勢力的領銜者。而真正唱主角的只有兩家國有航天巨頭:CASC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IC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 追趕馬斯克的中國商業航天拓荒者 | 深網
    2008年,他拿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學位,畢業後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工作,任某航天型號總體技術負責人,2016年作為發射場該航天型號01指揮員圓滿完成首飛任務。2017年初,苗建全離開工作了近10年的航天科技集團,決定創辦一家做商業遙感衛星的公司。
  • 未來宇航牛旼:國內商業航天投資仍以早期為主
    11月5日,2020年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在航天基地召開,未來宇航研究院創始人牛旼現場發布了《2019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據未來宇航研究院數據統計,截止2019年年底,國內已註冊的商業航天領域企業已達到194家,較2018年增加37.6%。其中,衛星製造企業50家,衛星發射企業33家,衛星運營企業46家,衛星應用企業65家。
  •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 商業航天離我們有多近?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藝師符志民在近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由該公司投資的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的產線建成後,將向廣大商業航天企業開放使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其建設速度與規模,反映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情況。在此次論壇上,大批產業項目籤約入駐該基地。
  • 頭部民營航天企業紮根 特色「火箭街區」亮相北京亦莊
    近年來,全球航天經濟規模持續擴張,商業航天已成為帶動全球航天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為商業航天產業起步相對較早的區域,早在1998年,開發區便迎來航天「國家隊」的代表之一長徵火箭落戶;2012年,又迎來國內首家民營運載火箭研發企業。近兩年,開發區民營航天企業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 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火箭企業不如共享單車燒錢
    但對於中國的商業航天,特別是其中的民營公司而言,星辰大海固然值得仰望,但更要看好腳下的路。正如一位從業者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所說:商業航天就是要賺錢的。  那麼,對於眾多中國商業航天的拓荒者而言,他們打算怎麼賺錢?  衛星商業化難點幾何?  發射衛星越來越簡單?
  • 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已超160家 推動航天科技研發及商業航天的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超過160家,這是記者24日從首屆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了解到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資產經營部部長萬彥輝在論壇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60家商業航天企業,涉及產業包括火箭、衛星等配套和總體製造、衛星測控、地面設備製造、通信衛星及遙感衛星的運營服務。  萬彥輝說,在航天國際合作比如宇航產品出口方面,我國現已進行了50多次國際商業發射,完成在軌整星交付14顆,商業航天正成為我國高科技產品「走出去」的名片。
  • 西安、北京、武漢,誰將是「中國商業航天第一城」?
    北京經開區的航天產業涵蓋火箭、衛星、載荷研製等各個領域,包括九州雲箭、靈動飛天、藍箭航天、星河動力、星際榮耀、星途探索、宇航推進等數家國家隊及民營火箭頭部企業。2019年以來,北京經開區的相關成果包括天行Ⅰ-1火箭首飛、藍箭航天自主研發國內首臺8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翎客航天進行第三次火箭發射及回收試驗等。為了支持商業航天發展,北京經開區發布了飛天場景,並將繼續重點吸引航天產業鏈上下遊企業。
  • 中國「馬斯克」在簡陽誕生?成都商業航天未來在哪?
    成立不到三年 這是家什麼樣的公司?劉百奇創立星河動力時,其實是國內商業航天發展的第二階段。從2014年開始,翎客航天、藍箭空間等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陸續成立。但2018年則被認為是全球商業航天發展全面加速的一年。
  • 後疫情時代,商業航天的重大發展機遇
    而與官方機構不同的是,作為商業公司的SpaceX為了追求火箭的商業最大化,把火箭的發射成本降到了最低點。我國國內商業航天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在2015年以後成立的。從2015年開始,中國就誕生了數家商業航空航天企業,這些企業包括:星河動力、科工火箭、長徵火箭等等。據統計,目前中國的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200家,而上市公司也超過了20家。
  • 藍箭航天:中國版「SpaceX」,中國商業航天的希望所在
    反觀中國,雖然航天事業同樣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所有的這些成績都是國家隊的功勞,絲毫見不到像SpaceX這樣的民營企業的身影。就在我倍感羨慕的時候,有一家企業躍入了我的眼帘——藍箭航天。創業六年來,藍箭航天被人叫的最多的就是中國版的SpaceX,兩家都是民營企業,瞄準的市場也都是中大型運載火箭,都在拼命降低發射成本。但SpaceX早已聲名在外,取得煊赫成績,藍箭航天能當得起這塊名聲嗎?
  •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為什麼成為不了SpaceX?
    較早嘗試商業航天的民營公司南德也就此止步,同期「國家隊」的航天商業化進展也遇到瓶頸。整個90年代,中國承擔了商業發射市場近7%~9%的發射任務。2015年之前,能造火箭、發衛星的公司只有航天科技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此後,一大波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紛紛成立,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超過160家,涉及到A股公司超15家,在衛星製造、發射、運營、應用等四個環節,分別有36家、22家、39家、44家。短短5年間,最早一批宣稱自己要做火箭發射的民營公司,已然成為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