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2020年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在航天基地召開,未來宇航研究院創始人牛旼現場發布了《2019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近幾年,在政策與資本的助力下,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發展迅猛。據未來宇航研究院數據統計,截止2019年年底,國內已註冊的商業航天領域企業已達到194家,較2018年增加37.6%。其中,衛星製造企業50家,衛星發射企業33家,衛星運營企業46家,衛星應用企業65家。
從分布區域來看,北京位居第一,聚集了近一半的商業航天企業;廣東以其優越的技術、資本、市場條件和開放的政策環境吸引了10%的企業落戶,位居第二;傳統航天大省陝西以9%位居第三。
在投融資方面,《報告》指出,從2015年至今國內商業航天領域發生投融資事件累計一百餘起,參與的投資機構多達兩百餘家。據統計,2019年國內商業航天領域早期投資次數不少於46次,融資總額達22.35億元,加上上市公司數據,年度融資次數不少於50次,融資總額達50.64億元,基本與2018年持平。
從輪次上看,在2019年發生的46次早期投資事件中,大部分集中在B輪之前,共39次,這表明,目前國內商業航天產業投資整體依然以早期為主。
《報告》分析,一方面,由於大量商業航天企業處於早期發展階段,規模較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隨著這些商業航天企業估值上升,融資難度也相對更大。航天產業與其它行業相比,前期需要更多積累,這一階段企業獲得訂單和收入的能力較差。這一特徵導致企業在急速發展和擴張、估值飛速增長的同時,創造收入和盈利能力不足,這一矛盾使很多投資機構望而止步。
隨著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逐漸成熟、獲取訂單能力和盈利能力提高、商業航天產業實現整體突破,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將參與投資,未來我國商業航天產業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發布現場,牛旼說道,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迎來了新機遇,北鬥三號組網成功、探火探月順利開展、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商業航天正式成為了國家的發展大計。同時,隨著吉利、阿里巴巴、華為等巨頭在商業航天領域的布局,也將給整個產業帶來更多新的變化,催生新的增長。未來,將有更多的資本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助力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