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客航天推動技術快速迭代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翎客航天推動技術快速迭代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2019-04-24 10:58:27來源:經濟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梁靜

2019年04月24日 10:58 來源:經濟日報

參與互動 

  翎客航天推動技術快速迭代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本報記者 楊學聰

  2019年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在山東龍口的火箭回收試驗場完成了RLV—T5型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而僅僅20多天前,這家公司剛在同一個地點完成了中國新一代可回收火箭的「第一跳」。

  從首跳升空至20米處完成10秒懸停動作並平穩著陸、落點精度優於50釐米,到第二跳飛行高度40米、飛行時間30秒、回收落點精度優於30釐米,兩次跳躍間的「跨越」有目共睹。這家2014年成立、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的年輕企業,用「小步快跑」的技術迭代,讓世人刮目相看。

  至此,翎客航天繼2018年1月份實現RLV—T3型火箭低空回收及平移,2019年1月份實現RLV—T5型火箭懸停飛行試驗後,在國內的火箭回收技術領域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裡程碑。

  近年來,全球民營航天市場發展迅速。2015年,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次成功實現火箭回收。此後,隨著火箭回收技術的不斷成熟,能多次使用的火箭不斷拉低火箭發射的市場價格,使普通人的航天夢不再遙不可及。

  2015年6月份,翎客航天在國內率先啟動了可回收火箭的研製,明確了火箭回收的技術主線,並開展了數百次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2018年3月份,其正式啟動工程代號為RLV—T5的可回收火箭研製工作。

  2018年5月份,翎客航天RLV—T5型火箭完成了方案詳細設計並正式投產。全箭高度8.1米,起飛質量1.5噸,動力系統採用5臺可變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聯組成。2019年1月初,RLV—T5型火箭進行了首次定高定點懸停飛行試驗。此後完成的「兩連跳」試驗,均是火箭垂直回收環節的最後一步。

  「第一次試驗成功只能說明在原理上走通了,但該技術的成熟性和系統的可靠性需通過若干次試驗驗證。」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楚龍飛表示,這次試驗主要還是考核全部系統的可靠性與可重複性。飛行試驗結束後,測控人員對飛行數據進行分析,為翎客航天后續百米級和公裡級飛行試驗奠定了基礎。

  「兩連跳」接連告捷,不僅意味著我國可回收火箭技術在工程化驗證的過程中達到了新高度,也意味著接下來的幾個月,還會有更多的「跳躍」值得期待。

  據了解,目前翎客航天已經啟動亞軌道可回收火箭RLV—T6的研製工作,預計最快於今年年底完成全箭總裝工作。

  楊學聰

相關焦點

  • 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完成第2次發射回收試驗 高度40米
    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完成「第二跳」。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翎客航天」)在山東龍口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飛行時間30秒,飛行高度40米,是首次自由飛行高度的兩倍。翎客航天成立於2014年,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
  • 中國首個可回收民營火箭要來了,翎客航天已完成其首次低空飛行試驗
    日前,在位於山東龍口的火箭回收試驗場,翎客航天完成了RLV-T5的首次自由狀態下的低空飛行回收試驗。翎客航天的資料顯示,RLV-T5全箭高度8.1米,起飛質量1.5噸,動力系統採用5臺可變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聯組成。該箭總體構型、著陸機構等部分核心技術,以及控制算法框架及試驗研製流程,可繼承至翎客航天首型商業運載火箭新航線一號(NewLine-1)。
  • 翎客航天首次完成火箭20米懸停回收 數月後高空飛行
    【文/觀察者網史雨軒】 「在可回收火箭的路上,相信我們一定會創造更多屬於中國的裡程碑。」翎客航天CEO胡振宇表示。 胡振宇稱,該型火箭首次在強外幹擾狀態下,完成自由狀態下低空飛行高精度回收,標誌著「中國首個可回收火箭」試驗成功。 觀察者網注意到,最近兩年,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嶄露頭角,包括長光衛星、零壹空間(OneSpace)、藍箭航天(LandSpace)等。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成功|組圖
    新京報訊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進行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回收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2米,落地精度7釐米。
  • 翎客航天會是中國的SpaceX?
    8月11日消息,中國火箭民企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三次低空飛行及回收試驗,飛行高度300米,落點精度優於7釐米,點火時間50秒。這是繼今年7月25日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在酒泉順利發射升空後,中國民營航天帶來的又一個好消息。
  • 中國翎客航天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
    中國翎客航天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 2019-04-03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民營可回收火箭RLV-T5完成首次低空回收試驗 專家解析技術特點
    2019年3月27日,@翎客航天 新一代可重複火箭(RLV-T5)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高度20米、時長35秒。(拖拽/保存可查看原尺寸大圖)(科技日報4月4日報導)我國商業火箭公司翎客航天(LinkSpace)4月2日宣布,其研製的RLV-T5可回收火箭於3月27日完成首次低空飛行回收試驗。據介紹,在位於山東龍口的試驗場裡,該火箭在六級大風中飛行至20米高,懸停近10秒,之後垂直下降,落在著陸場中心。
  • 翎客航天CTO:回收火箭與Space X的差距還較大
    3月27日,翎客航天在山東龍口成功完成公裡級可回收火箭首次自由狀態下的低空飛行回收試驗。4月2日,翎客航天聯合創始人楚龍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火箭回收最關鍵的兩個技術難點在這次試驗中得到充分驗證,但火箭重量與Space X等公司比還有較大差距。
  • 專訪翎客航天CEO:重複使用火箭必須做,這不是為了搶名頭
    翎客航天成立於2014年,從事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研發和商業化,面向亞軌道商業發射市場。今年曾進行3次低空飛行及回收試驗,高度分別為20米、40米和300米。儘管業內專家認為,該試驗只是可回收領域的初步試驗,離SpaceX的水平仍有距離。
  • 頭部民營航天企業紮根 特色「火箭街區」亮相北京亦莊
    2019年以來,開發區商業航天企業不斷有新動作,顯示出較強的活力:4月,凌空天行的「天行Ⅰ-1」火箭完成首次飛行試驗,圓滿完成試驗載荷任務;5月,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8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20秒試車成功;6月,零壹空間自主研發的300N雙組元姿控發動機熱試車取得成功;7月
  • 「七釐米」精確度,中國可回收技術再突破,打破歐美的壟斷
    ,因為火箭可回收技術的成熟被不斷拉低,這使得人類從大航海時代跨入大航天時代變得翹首可待,火箭可回收技術也成了各個國家重點研究的領域。近日,中國的新型可回收火箭亮相,吸引眾多好奇的目光。9月18日,在第十八屆北京國際航空展上,一枚高達8.1米的小型火箭相當引人注目,這是由北京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RLV-T5可回收火箭,這家公司也是國內率先實現火箭軟著陸回收試驗和國內目前唯一掌握該技術的團隊。
  • 馬斯克的載人火箭都成功上天了,中國的民營火箭發展到哪一步了?
    2017年國防科工局《關於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將支撐太空、網絡、海洋等重點新興領域建設寫入上述意見中。從2014年起,已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成立,拉開了中國民營火箭的序幕。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名為「雙曲線一號S」的火箭。更早些時間,藍箭航天成功點火1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下稱「液發」),公司自稱成為繼Space X和Blue Origin之後全球第三家自主掌握液發技術的民營航天公司。從爭相發射火箭,到研究液發火箭,中國民營火箭公司間的技術探索標誌著民營火箭這場賽局正式拉開帷幕。
  • 我國航天「大豐收」!突破火箭回收核心技術,馬斯克不再獨享神奇
    比如中國長徵系列火箭,一次發射花費約4億元人民幣,耗資巨大,但到了21世紀,搶佔並利用空間資源,宇宙資源的利用,已成為世界競爭的制高點,但由於航天技術的逐步成熟,使得其發射成本的不斷下降。當今時代,回收火箭技術成為各國研發新發射技術的重點。可回收火箭技術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這項技術最終在我國得到突破。
  • 一文盤點中國商業航天:民營火箭的兩類瓶頸和三大趨勢
    2005年以來,立方星技術出現,全世界出現大量的中小衛星和維納衛星。小衛星的出現衍生了航天市場對火箭的需求,而衛星的小型化、微型化,使其製造成本持續降低,製作迭代周期也在加快。民營火箭主要還是產業鏈、技術的集群較量。在研製方面,民營火箭的主要路徑差異體現在火箭發動機燃料選擇,現階段運載火箭主要為固體發動機火箭和液體發動機火箭。固體火箭相較液體火箭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長期儲存,快速響應,在軍用領域意義重大。然而在商用領域,固體火箭燃料被國家嚴格管控,且價格較貴,另固體火箭載荷環境差、無法復用,在商業航天領域很難發揮其優勢。
  • 我國多個可回收火箭型號同時研發,先入軌將會是國家隊還是民企?
    而同年的12月21日,spacex的獵鷹9號也完成了火箭回收,並且是世界首次火箭入軌後的回收。而世界上其他國家都還沒有實現火箭入軌的可回收,包括航天大國俄羅斯及中國。新謝潑德火箭回收成功我國當然也有可回收火箭的研發計劃,如民營企業翎客航天的
  • 中國突破可回收火箭關鍵技術,馬斯克有了強勁對手,美國壟斷不再
    且空天飛機要將重量較大的物體送入太空難度就更大了,因此現在來看,使用可重複回收的火箭才是主流解決方案。在解決了火箭回收問題之後,平均下來單次的發射成本就會大大下降,如此一來航天行動的成本也會大幅下降。因此當馬斯克製造的可回收火箭成功測試之後,不乏聲音認為美國人又發展出了改變世界航天發展規則的技術,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 可回收火箭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關鍵技術。
  • 中國民營航天發展軌跡
    中國航天事業自創建開始,迄今已走過60多個年頭。目前,我國主要專注於商用火箭的民營企業有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航天、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等11家企業。  2014年國務院又正式發布了鼓勵社會各類資本投資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歡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中國的衛星商業發射、衛星應用等有關領域。
  • 義大利航天局ALTEC公司代表團與翎客航天洽商合作事宜
    △  ALTEC公司總經理(左一)與維珍銀河公司創始人合影此次與翎客航天洽談期間,ALTEC公司總經理就翎客航天亞軌道可回收火箭RLV-T6表達了極大的興趣與關注亞軌道火箭一般為單級火箭,採用可回收技術可以實現全箭約95%以上(除整流罩以外)成本的回收,因此,相較於傳統意義上一次性火箭,可復用技術在亞軌道領域的優勢將更為明顯。
  • 【科技新聞】嫦娥五號回家,可回收火箭正在研發中..
    說到可回收火箭,大家立刻就會想到馬斯克SpaceX公司的獵鷹9,其助推器返回地球的畫面有如「神兵天降」。早在幾年前,這還是無法想像的畫面,國內外航天界對火箭回收曾經都比較排斥,但由於馬斯克這條「鯰魚」的攪動,如今可回收火箭已經成為各國爭相發展的重點方向,連印度也計劃推出TVP可回收火箭,未來甚至準備用它來發射飛船和空天飛機。
  • 淺談火箭回收如何融入中國航天,火箭回收具有發展緊迫性要求嗎?
    除了翎客航天,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的長徵八號R預計在明年首飛。2019年11月長徵八號已經總裝測試,並預計在今年首飛,可回收版本的長徵八號R也離的不遠了。很多網友認為,火箭回收的難點在飛控技術上,其實,對於我們來說火箭回收最核心的技術應該是航空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