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十年來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2020-12-05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6月10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和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第一次汙染源普查,它的標準時點是2007年12月31日,這次的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整整相差了十年。大家回顧一下,過去十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們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快速改善的十年。從這次普查結果數據也能看得出來這十年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與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數據同口徑相比,2017年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汙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72%、46%和34%,體現了我們國家近年來汙染防治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是重點行業產能集中度提高。和2007年相比,全國造紙、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品產量分別增加了61%、50%和71%,企業數量分別減少了24%、50%和37%,產量增加了,企業數量減少了,單個企業平均產量分別提高了113%、202%、170%。二是重點行業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和2007年相比,還是上述行業,造紙行業化學需氧量減少了84%,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減少了54%,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減少了23%。由此可見,過去十年經濟發展質量在提升,企業數量少了,但是產能集中度高了,在產品產量增加的同時,汙染物排放量在大幅度下降,也就是單位產品的排汙量在大幅下降。

三是汙染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工業企業廢水處理、脫硫、除塵等設施數量分別是2007年的2.4倍、3.3倍和5倍,都是數倍於十年前汙染治理設施的數量。畜禽養殖糞汙處理能力得到普遍提升,畜禽規模養殖場糞便和尿液資源化利用比例分別達到了85%和78%,生豬規模養殖場幹清糞比例由2007的55%提高到了2017年的87%。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汙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和十年前相比,城鎮汙水處理廠的數量增加了5.4倍,處理能力增加了1.7倍,實際汙水處理量增加了2.1倍,城鎮生活汙水化學需氧量去除率由2007年的28%提高到了2017年的67%。生活垃圾處置廠的數量十年間增加了86%,其中垃圾焚燒廠的數量增加了303%,焚燒處理量增加了577%,焚燒處理量比例由十年前的8%提高到了27%。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廠的數量增加了8.22倍,設計處置能力增加了4279萬噸/年,這個數字是上一次普查的10.4倍。集中處置利用量增加了1467萬噸,比十年前提高了12.5倍。通過和一汙普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十年來我們國家在生態環境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我國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相比十年前第一次汙染源普查,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顯示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汙染治理能力明顯提升。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第一次汙染源普查是2007年12月31日,第二次的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整整相差了十年。過去十年,是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快速改善的十年。
  • 中國發布丨生態環境部:我國二氧化硫等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中國網6月10日訊 (記者 郭澤涵)國新辦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有關情況。趙英民指出,與標準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的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數據同口徑相比,我國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重點行業產能集中度提高,重點行業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汙染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汙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 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回應來了
    針對公眾關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問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汙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黨中央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定設立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了國內包括20名院士在內的2903名大氣環境領域的科技工作者。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夯實汙染物排放量核算科學基礎
    ◆喬琦 白璐  長期以來,工業汙染源產排汙係數作為我國工業汙染源汙染物排放量核算的主要工具,不僅支撐了兩次汙染源普查,也為日常環境管理工作中量化各類排汙主體環境責任、加強汙染源監管、支持排汙許可和環境統計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
  • 從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看濟南市生態環境十年之變
    (濟南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濟南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侯翠榮)濟南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是依據《全國汙染源普查條例》開展的一項重大的國情調查,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
  • 生態環境部:農藥、鑄造等七行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新標準解讀,大氣...
    前幾日,本站分享農藥、鑄造等七行業大氣汙染物排放國準發布,下月起實施一文,因為近期生態環境部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鑄造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GB 39726—2020)、《農藥製造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GB 39727—2020)、《陸上石油天然氣開採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GB 39728—2020)等3項新制訂標準
  • 生態環境部:關於合成樹脂排放標準中廢氣排放量疑問的回覆
    生態環境部:關於合成樹脂排放標準中廢氣排放量疑問的回覆北極星VOCs在線訊:關於合成樹脂排放標準中廢氣排放量疑問的回覆來信:《合成樹脂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31572-2015)表4中,單位產品非甲烷總烴廢氣排放量要求不高於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減排可與防治空氣汙染同行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我國生態環保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從兩次汙染源普查看環境形勢變化
    本文結合兩次普查數據,深入分析了這十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的變化,希望能為「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編制,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改善環境質量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兩次汙染源普查之間的十年,也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十年。
  • 全文實錄 | 生態環境部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積極推進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基本摸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物傳輸規律和主要來源。二、2018年空氣品質狀況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全國環境空氣品質總體改善。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
  • 何軍:水汙染排放量仍然遠超環境容量
    11月10日,在「第十六屆中國水論壇暨第二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現場,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何軍表示,從「九五」到「十二五」期間,編制的四期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五年規劃都具有四個共同的特徵:四位一體的治汙總體思路、分級保護的流域水質目標、分區控制的流域管理模式、逐步完善的指標考核體系 。
  • 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
    >   全國兩會動態   1.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   其中,環保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強化水、土壤汙染防治,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財政預算報告提出,中央財政大氣汙染防治資金安排250億元,增長25%。
  • 青海能源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下降明顯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6月23日電 (孫睿)記者23日從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獲悉,隨著近年來青海省實施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能源結構低碳化成效顯著,能源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下降明顯。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工作人員介紹,為摸清青海全省溫室氣體排放量、結構及趨勢,有效支撐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青海省按照國家發布的《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國家溫室氣體清單通用報告表格等技術規範和要求,對全省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廢棄物處理、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五大領域持續開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
  •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加強重點...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加強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區域削減措施監督管理的通知》(環辦環評〔2020〕36號,以下簡稱《通知》)。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就《通知》出臺的背景、編制思路、管理要求等,回答了記者提問。問:《通知》出臺的背景是什麼?
  • 生態環境部: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遠低於發達國家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消息,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今日指出,如果衡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歷史累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要遠遠低於很多發達國家。在生態環境部今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有外媒指責中國,說中國是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怎麼評價?
  • ...十年來城鎮汙水處理廠數量增加12.5倍,氮氧化物排放減少66%
    我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發布|十年來城鎮汙水處理廠數量增加12.5倍,氮氧化物排放減少66% 2020-11-08 0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環境部這樣反駁
    中新網1月21日電 近期韓國有一些媒體報導所謂「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對此,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多國治理經驗表明,區域大氣汙染治理過程中,大城市的本地排放治理尤為重要。經驗表明,應對環境問題,應該在立足治理本地汙染的基礎上,加強區域和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