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各支流年輸沙量呈下降趨勢 大氣環境明顯改善

2021-01-18 環球網

今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隨著市民對氣候的認知度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注重環境的保護。據陝西省氣象局發布的「陝西2000-2014年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報告」顯示,我省2000-2014年,近14年來生態環境整體向良性發展,其中植被覆蓋率呈現大幅度增加的趨勢,大氣環境明顯改善,降水量也有所增加。

14年來植被覆蓋率大幅增加

陝西省是中國水土流失、沙化等環境問題最嚴峻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面積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6.9%。本世紀以來,陝西省相繼啟動並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重點防護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天然草場恢復與建設工程等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

2000-2014年,陝西省植被覆蓋度呈現大幅增加的趨勢,結構明顯好轉,陝北地區尤為突出,但在城市周邊有下降跡象;與此同時,全省植被固碳量呈現小幅增加趨勢。

2014年大氣環境明顯改善

2000-2014年陝西省年降水量呈現增加的趨勢,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整體高於歷史平均值。2000-2014年陝西省平均氣溫呈略微上升趨勢,2014年全省年平均氣溫整體高於歷史平均值。

2014年陝西省空氣品質有所改善,特別是處於秦嶺北麓的西安、鹹陽、渭南三市,秋冬季大氣汙染物匯集明顯減少。據氣象專家介紹,可能跟2014年特殊的氣候條件和省政府採取的治汙減霾行動有關。2000-2013年全省揚沙和沙塵暴發生次數和範圍呈現下降的趨勢。

紅鹼淖水體萎縮速度放緩

2000-2013年,陝西境內黃河水系各支流年輸沙量總和在波動中呈現下降趨勢,漢江年輸沙量在波動中呈略微上升趨勢,但遠低於黃河水系。2000-2014年紅鹼淖水體面積持續下降,但2012-2014年水體萎縮速度放緩。

據了解,紅鹼淖是陝西省北部毛烏素沙地內一淡水內流湖。紅鹼淖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世界瀕危動物遺鷗的最大繁殖地,並對維持周圍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平衡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乾旱受災下降 森林火災上升

2000-2013年,陝西省農作物因乾旱受災和絕收面積均呈下降趨勢,直接經濟損失也呈下降趨勢。農作物因暴雨、洪澇受災和絕收面積均呈下降趨勢,直接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全省森林火災起數和受災面積總體呈增加趨勢。

相關焦點

  • 陝西黃河流域社會經濟與植被生態價值同步增長
    報告顯示:2000—2019年的近20年間,陝西黃河流域社會經濟與植被生態價值同步增長,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總體向好、局部良性循環。陝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何慧娟介紹,利用衛星夜光監測分析得出:2000—2019年陝西黃河流域燈光總強度及陝西生產總值都呈明顯上升趨勢。
  • 2000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從80年代至2000年,漢口與大通兩站的沙量略呈減少的趨勢。 支流中以嘉陵江、烏江與漢江的輸沙量較大。其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莊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分別為:665.4、497.3、481.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201、0.2803、0.5590億噸,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別為:1.80、0.564、1.03千克/立方米。
  • 2001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2001年長江幹流從總體上說屬平水(偏枯)少沙年。實測年徑流量,宜昌及其以下各站均小於多年平均值與上年度值,宜昌以上均大於多年平均值,接近上年度值。幹流各站年輸沙量均小於多年平均值,多數站還小於上年度值,其中宜昌站沙量減少最明顯,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上年度小23%。
  • 萬裡黃河第一壩接晉、豫兩省,水利樞紐工程年均輸沙量達16億噸
    萬裡黃河第一壩接晉、豫兩省,水利樞紐工程年均輸沙量達16億噸。(王建安 攝影)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段,地處黃河中遊下段,連接豫、晉兩省,工程於1957年4月動工,1961年4月建成投入運用。
  • 上海PM2.5濃度下降趨勢明顯 臭氧取而代之成為大氣汙染的首要汙染物
    東方網記者王旭、柏可林1月14日報導:上海市政府新聞辦今天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完成情況和「十四五」規劃思路,並答記者問。
  • 「三號洪水」衝沙入河,黃河能否承受,未來渤海會被填平嗎?
    感謝提問,題主所說的「黃河三號洪水」實際上指的就是受降雨及上遊來水的影響,9月17日位於黃河中遊潼關水文站監測的黃河實時流量為每秒5060立方米,達到了5000立方米/秒的警戒流量。為了應對洪峰的到來,黃河下遊各河段積極準備,例如濟南就暫時拆除了位於天橋區的濼口浮橋。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退耕還林還草」使得黃河流域植被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這種改善對流域產流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上述問題的核心就是氣候變化-水-生態-人類社會的協同機制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保障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的科學基礎。
  • 黃河何時清澈見底
    黃河是世界上輸沙量最多的河流,據多年觀察測得的平均 值,進入下遊河道的年輸沙量為十六億噸左右,也就是說,每 年要有十六億噸泥沙流入黃河下遊。漢代以後,宋朝人稱黃河泥沙與 河水各佔一半;明代人稱泥沙佔水量的十分之六;清朝人稱泥 沙佔水量的十分之七;每一單位容積的河水當中大致總有一半 左右的泥沙。可見自從有文字記錄以來,黃河就一直是一條河 帶著巨量泥沙的河流,一直是一條名副其實的「黃河」。
  •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沙不協調是黃河難治癥結所在
    中新社西寧7月16日電 (孫睿 文思睿)「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最大威脅。」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水利專家王光謙16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說。
  • 破解黃河流域複雜水問題的基本思路
    新老水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上述七個方面的失衡,量的失衡導致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採;質的失衡導致水環境汙染;域的失衡導致生物棲息地減少,湖泊溼地萎縮;流(水位)的失衡導致水生態系統被阻斷,生物多樣性下降;熱的失衡導致生物多樣性演替和水生態系統退化;效的失衡導致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水資源短缺程度增加;伴的失衡導致水沙關係不平衡,黃河下遊形成地上懸河,洪水威脅始終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鹽關係不平衡導致大面積的鹽鹼化問題
  • 近18年長江幹流水質和汙染物通量變化趨勢分析
    2003—2010年,長江下遊江段氨氮濃度總體呈明顯上升趨勢,2013—2018年大幅下降,下降約65%;2012—2018年,長江幹流大部分江段總磷濃度呈明顯下降趨勢,其中上遊下降最大,為45%~60%;2003—2018年,長江幹流高錳酸鹽指數、重金屬和石油類汙染均明顯減輕。   ③2000年以來,長江水量未有明顯增大或減小趨勢,但輸沙量大幅下降。
  • 「霧霾灰」持續減少,原因幾何《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解讀...
    《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大氣環境持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影響面積均較2018年減少,其中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持續下降,2019年也成為自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汙染狀況最輕的一年。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  本期觀點: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黃河流域的氣候和水文狀況發生了顯著改變,整個流域在過去50年的實測徑流量和天然徑流量均呈減少趨勢,流域的氣候整體呈現暖幹化趨勢。水資源量減少趨勢最近十幾年尤為明顯  「基於實際資料分析,我們發現1961年至2010年黃河流域水文及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從總體上看,水資源量呈減少趨勢。最近十幾年,這種減少趨勢尤為明顯。」馬柱國說,黃河流域降水總量普遍減少,同時降水的年內分配也趨於均勻化。
  • 黃河健康生命初探 黃河水利委員會國科局局長 劉曉燕
    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還反映在河流生態和環境的惡化:在黃河來水大幅度減少的同時,入黃汙水大幅度增加,從而使水體質量大幅度下降、斷流現象頻繁、生態系統惡化。水質惡化的後果不言而喻;斷流不但破壞了河流的自然景觀,也切斷了河流的水循環系統;而生態惡化的直接後果則是使生物群數量、質量和物種減少,最終必將影響人類自身的健康生存。
  • 青海未來50至100年氣候變暖趨勢將加劇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青海生態環境表現出如下退化趨勢:一是草場退化,20世紀末三江源地區中度以上退化草場面積已經達到1247萬公頃。二是土地沙化,1959年我省沙漠化土地面積596萬公頃,20世紀80年代中期,沙漠化土地面積增加至956萬公頃,90年代中期後又增加到1256萬公頃。
  • 泉港碳九洩漏海域特徵有機汙染物含量呈明顯下降趨勢
    原標題:泉港碳九洩漏海域特徵有機汙染物含量呈明顯下降趨勢東方網11月16日消息: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15日公布了泉州市泉港區碳九洩漏海域部分監測點的最新監測情況,結果顯示事發海域特徵有機汙染物的影響仍在持續,但水、養殖水產品中檢出的特徵有機汙染物含量均呈明顯下降趨勢
  •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呈持續上升趨勢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呈持續上升趨勢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時間:2020-11-26 14:28:46 2020年,這種上升趨勢仍在繼續。自1990年以來,長期存在的溫室氣體的總輻射強迫(對氣候變暖的影響)增加了45%,其中二氧化碳佔五分之四。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在幾個世紀,在海洋中停留更長時間。地球上一次經歷可比的二氧化碳濃度是300萬至500萬年前,當時溫度升高了2至3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高了10至20米,但當時地球上沒有77億居民。
  • 全球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 我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
    1979—2019年,北極海冰範圍呈顯著減小趨勢,3月和9月減小速率分別約為4萬平方千米/年和8萬平方千米/年;南極海冰範圍變化趨勢總體不顯著,2016年以來海冰範圍持續偏小。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高72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中國沿海平均高高潮位和大的潮差總體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杭州灣沿海上升速率最大。1963—2019年,渤海海冰冰期和冰量均呈波動下降趨勢。2019/2020年冬季,渤海冰情較常年偏輕,海冰主要出現在遼東灣。
  • 看,黃河變了樣!保護母親河,氣象部門做了這些……
    是中國境內長度僅次於長江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五大河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其生態環境質量已明顯改善隨著生態環境改善第五站 > 河 南 「九曲黃河萬裡沙」無論年輸沙量
  • 黃河曾經含沙量最大的支流-窟野河,竟只有242公裡,令人震驚
    我們都知道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但黃河哪個支流輸沙量最大呢?原本以為是渭河或汾河,結果竟然是窟(kū)野河,好陌生的名字啊,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條河流。窟野河發源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從西北流向東南,經伊金霍洛旗和陝西省府谷縣境,於神木市沙峁頭村注入黃河,幹流長242公裡,流域面積8706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