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王旭、柏可林1月14日報導:上海市政府新聞辦今天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完成情況和「十四五」規劃思路,並答記者問。
據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柏國強介紹,從歷史的軌跡來看,上海的空氣品質已經呈現出持續改善而且比較明顯改善的趨勢。整個「十三五」期間PM2.5濃度下降了36%,從具體的數字來看,2019年PM2.5是達到35微克每立方米,這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2020年PM2.5的年平均濃度是32微克/立方米,又有了進一步的改善。所以從歷史的軌跡看,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了,這也得益於全社會各方面的努力,也得益於長三角的聯防聯控,同時得益於全國範圍的空氣品質提升工作。
柏國強說,從現階段的空氣品質狀況來看,可以說還沒有擺脫「人努力天幫忙」的階段,稍有鬆懈空氣品質可能會有一些反覆,秋冬季還有汙染天氣甚至重汙染天氣發生,夏季高溫時段臭氧超標時有發生,複合汙染問題進一步凸顯,臭氧已經取代PM2.5成為大氣汙染的首要汙染物。2020年PM2.5超標17天,臭氧超標27天,重汙染出現1天。
究其原因:一是汙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各類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仍處於高位。二是結構性汙染矛盾還比較突出。以鋼鐵、化工等重化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和天然氣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運輸結構尚未根本改變,雖然大氣治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四大結構調整方面依舊任重道遠。三是大氣汙染成因複雜。既有本地排放量大的內因,也有區域傳輸的外因,還有部分時段不利氣象條件下汙染累積加快擴散不利的因素,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任務艱巨。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為主線,以協同推進空氣品質全面達標和碳排放達峰為抓手,更加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通過啟動實施第八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持續降低PM2.5和臭氧濃度,提升空氣品質。
具體來說,一是繼續降低本地汙染排放。以能源、產業、交通領域為重點,深入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移動源綜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同時充分發揮減汙降碳的協同效應,加快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二是深化區域聯防聯控。以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為抓手,深化三省一市合作協作,協同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
柏國強說,我們有信心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只要科學、精準的實施一些處置,力量花下去,總歸會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