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國臭氧汙染明顯加重,咋回事?

2020-12-08 中國青年報

  新華網北京8月7日電(記者曹瀅)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國臭氧超標率明顯增加,峰值濃度出現明顯抬升。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高級工程師孟曉豔接受《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採訪時說,從2013年以來,三大重點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京津冀和長三角臭氧濃度有顯著的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17年上升最為顯著;珠三角在2013年至2016年的前5個月的臭氧汙染總體平穩,但2017年有大幅上升。今年前5個月,全國338城市臭氧日最大8小時濃度同比上升的主要是南方城市,但北方多個城市也出現臭氧濃度大幅上升現象。

  數據圖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孟曉豔說,從汙染物濃度對空氣品質綜合指數貢獻量的影響來看,2017年1至5月京津冀的首要汙染物第一是PM2.5,第二是臭氧;珠三角和長三角首要汙染物第一都是臭氧。2013年至2017年前5個月全國臭氧超標城市數量明顯增加,說明2017年臭氧汙染比前幾年有所提前,全國臭氧超標率明顯增加,峰值濃度也出現明顯抬升。

  環保部上月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338城市全國空氣品質數據也顯示,6種主要汙染物中,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指標上升幅度最大。

  數據圖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由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完成的第四份關於國內重點區域空氣品質狀況評估報告也指出,京津冀區域全年8小時臭氧濃度在2016年均超過70微克/立方米,其中夏季均超過107微克/立方米。8小時臭氧濃度在2017年春季又比2016年同期在三個區域均升高了7.5%以上。報告指出,「這說明在PM2.5相對較低的夏季,京津冀又開始面臨臭氧汙染的困局。」

  但孟曉豔也認為,從汙染物濃度對空氣品質的影響來看,雖然臭氧的貢獻量在逐年上升,但PM2.5和PM10對綜合指數的貢獻仍然大於臭氧。

  根據我國空氣品質監測標準,臭氧1小時平均濃度超過200微克/立方米即為超標;當某日臭氧濃度的最大8小時平均值超過160微克/立方米,則確定當日出現臭氧汙染。

  目前的科學研究一般認為,我國城市臭氧汙染的成因比較複雜。內因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在空氣中進行複雜的光化學反應形成,外因則是高溫、強太陽輻射等氣象條件。另外,區域傳輸也是汙染形成的原因。通過臭氧的形成機制,可以推斷出臭氧汙染通常出現在天氣晴朗的夏季城市。機動車排出的尾氣中同時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是形成臭氧的絕佳條件。

  臭氧汙染怎麼得到根本解決?北大研究團隊建議,像管控PM2.5一樣管控臭氧,對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主要汙染區域設定臭氧改善的具體數值目標,以便採取有力措施及時遏制汙染趨勢、有效降低臭氧濃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在近期的一次清潔空氣論壇上指出,在當前汙染源不可能下降很多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總結這幾年哪些氣象條件下容易出現重汙染過程,哪些重汙染源在重汙染氣象條件經過的地區。如果正好在某一個氣象點的路徑上,能不能考慮搬遷?但企業搬遷要避免石油化工與鋼鐵連在一起。

  孟曉豔說,「大氣十條」要求控制臭氧生成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的排放。我國對臭氧汙染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出臺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政策標準和大幅度削減氮氧化物排放等。但是近年來臭氧濃度趨高,說明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控制力度不匹配。揮發性有機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未來還需加強。

  針對個人防護,由於目前尚未找到對高濃度臭氧的有效防護辦法,學術界對公眾的提醒大多只能強調「少外出」。也有人認為,短時間的接觸不會對人體產生永久損傷,在沒有明顯聞到異味的前提下,公眾不必過於擔心。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四川盆地出現今年以來首次區域性臭氧汙染過程
    壹 總體汙染特徵 本輪汙染過程是全省今年以來首次持續時間較長的區域性臭氧汙染過程,本次汙染過程呈現以下兩個典型特徵: 01 汙染持續時間長、範圍廣、程度較重
  • 我市四措施控制臭氧汙染
    2018年06月11日 10:55 來源:重慶日報     6月5日至7日,空氣品質監測數據顯示,重慶臭氧濃度連續3天超標,臭氧濃度總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今年以來,重慶已有9天臭氧超標,與去年同期相比多了2天。
  • 全國多數城市臭氧濃度總體緩慢上升 臭氧汙染可防控
    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各城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平均為91.6%,大氣汙染防治形勢還是不錯的,但令人頭痛的是,臭氧已取代PM2.5(細顆粒物),成為全省空氣首要汙染物。  實際上,在不少城市,臭氧已經成為夏季首要大氣汙染物。有人擔心,洛杉磯曾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會在我國局地出現。
  • 地球的一半|疫情期間,PM2.5還未走遠,臭氧汙染卻來了
    受氣候變化影響,高溫低溼的天氣出現頻率及強度更高,是臭氧汙染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1月到4月,隨著PM2.5濃度在全國範圍內的下降,近地面臭氧卻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月到4月,全國平均日均臭氧評價值為112.19μg/m3,累計同比上升6.76%,此增長幅度在珠三角與長三角尤為明顯,分別達16.55%和9.51%。
  • 臭氧汙染 如何防治
    今年上半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7.2%,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濃度均同比下降。但是,有項看不見的汙染物卻在悄然增加,那就是臭氧——今年上半年,臭氧濃度同比上升2.6%,成為多地夏季大氣的首要汙染物。
  • 臭氧汙染嚴重?引發光化學煙霧事件?並沒有!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廣東省空氣品質汙染源中,臭氧已取代PM2.5,成為全省空氣首要汙染物今年夏天以來,首要汙染物為臭氧的報導頻現,關於臭氧汙染的危害更是眾說紛紜,甚至有人將臭氧比作「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那麼我國臭氧汙染狀況到底如何?會不會引發嚴重的汙染事件?公眾對臭氧汙染如何防護?《經濟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人類為何一邊防臭氧汙染,一邊怕臭氧層空洞?
    2019年103個城市臭氧超標 人類為何一邊防臭氧汙染一邊怕臭氧層空洞?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信息,今年1一7月,全國平均空氣優良天數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但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臭氧濃度卻相對較高,此外,成渝、廣東等地臭氧濃度同比也有所升高。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空氣品質得到改善,但臭氧汙染卻逐步顯現。
  • 臭氧汙染來了,地球「保護傘」為何變成健康殺手?
    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22日消息,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信息,今年1至7月,全國平均空氣優良天數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但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臭氧濃度卻相對較高,此外,成渝、廣東等地臭氧濃度同比也有所升高。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空氣品質得到了改善,但臭氧汙染卻逐步顯現。
  • 人類為何一邊防臭氧汙染一邊怕臭氧層空洞?
    人類為何一邊防臭氧汙染一邊怕臭氧層空洞?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信息,今年1一7月,全國平均空氣優良天數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但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臭氧濃度卻相對較高,此外,成渝、廣東等地臭氧濃度同比也有所升高。  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空氣品質得到改善,但臭氧汙染卻逐步顯現。
  • 「臭氧超標」加劇部分地區空氣汙染
    進入夏季以來,受高溫天氣的影響,「隱形的汙染物」臭氧開始取代PM2.5和PM10,成為一些地區首要空氣汙染物,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前我國「臭氧超標」形勢嚴峻,呈現出區域性特徵明顯、濃度和超標率逐年上升、高值濃度明顯增多的三個特徵。
  • 臭氧汙染可控 我國不會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
    人民視覺從9月1日起,廣東省開展為期3個月的臭氧汙染防治專項行動。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各城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平均為91.6%,大氣汙染防治形勢還是不錯的,但令人頭痛的是,臭氧已取代PM2.5(細顆粒物),成為全省空氣首要汙染物。實際上,在不少城市,臭氧已經成為夏季首要大氣汙染物。有人擔心,洛杉磯曾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會在我國局地出現。
  • 2019年103個城市臭氧超標 人類為何一邊防臭氧汙染一邊怕臭氧層空洞?
    央廣網北京8月24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信息,今年1-7月,全國平均空氣優良天數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但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臭氧濃度卻相對較高,此外,成渝、廣東等地臭氧濃度同比也有所升高。
  • 為什麼臭氧汙染在夏季高發?預防汙染需要做到這些
    據《健康報》報導,5月16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了5月中下旬全國空氣品質預報會商結果。通報提醒,隨著夏季到來,臭氧汙染「粉墨登場」,與PM2.5共同成為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汙染物。那麼,什麼是臭氧汙染?臭氧汙染有哪些危害?為什麼夏季會成為臭氧汙染的高發期?
  • 科學精準防治臭氧汙染
    發達國家控制臭氧汙染的經驗表明,臭氧汙染是空氣品質管理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難題之一,主要源於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臭氧的大氣壽命較長,可以遠距離傳輸,形成區域性汙染;控制臭氧汙染必須釐清不同區域間的相互貢獻,實行區域聯防聯治。
  • 警惕臭氧汙染 對健康的危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9日在參加廣東團全體會議作發言時,一方面為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點讚」,另一方面,也提醒防治大氣汙染眼睛不能只盯著霧霾,還要警惕臭氧等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天氣晴朗」未必是空氣汙染少。 霧霾對人體的危害包括生理和心理 霧霾對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影響?鍾南山認為要有一個客觀認識。
  • 南京今年首現光化學煙霧汙染 源於臭氧汙染超標
    揚子晚報訊(記者 王娟)無雨,加上陽光強烈,從3月4日一直到昨天,南京空氣已持續汙染6天。不過,最近空氣汙染的罪魁禍首並非PM2.5,而是臭氧。昨天上午10時,@南京環保微博發布前一天AQI日報,按新空氣標準,3月8日南京空氣輕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臭氧8小時」。
  • 自貢:臭氧汙染成空氣汙染新「元兇」
    1至4月,自貢環境空氣品質呈持續改善趨勢,但空氣品質出現了新的特點,汙染特徵已逐漸由「顆粒物的單一汙染」轉向「顆粒物協同臭氧的複合型汙染」,且臭氧汙染呈現時間提前、濃度偏高、持續較長、汙染加劇的態勢。數據:今年自貢已出現14天臭氧汙染據悉,2016年以前自貢尚未出現因臭氧超標造成汙染,但2017-2019年因為臭氧分別造成了15天、33天和26天的汙染。2020年在3月20日,自貢出現臭氧為首要汙染物的汙染天氣,比去年提前了19天。
  • 或出現兩次臭氧汙染!
    川報觀察記者 殷鵬  8月15日,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發布8月下半月(8月15日-31日)全國空氣品質預報會商結果。根據會商結果,8月21-24日以及28-29日,成都平原、川南和川東北局部城市可能出現臭氧輕度汙染過程。  會商結果顯示,8月下半月,全國大部地區空氣品質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首要汙染物主要為臭氧。
  • 四川臭氧汙染有五大特點 專家:主客觀造成超標
    會議通報到,在過往的2015年臭氧汙染在四川省的情況,並介紹了其特點和超標原因。  2015年臭氧汙染主要特點  會議指出,我省的臭氧汙染情況在2015年呈現出五大特點:  (1)盆地西部汙染最嚴重,且同比上升明顯。盆地西部臭氧汙染最為嚴重,O3-8H第90百分位濃度為144 ug/m3,高出全省平均濃度10%。
  • 臭氧汙染治理亟待加大攻堅力度
    近年來,在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氣顆粒物汙染濃度持續降低,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臭氧汙染問題開始顯現。目前,全球臭氧背景濃度呈增長趨勢,平均每年上升1微克/立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