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大氣網訊:從9月1日起,廣東省啟動了為期3個月的臭氧汙染防治專項行動,加強對乾洗、露天焚燒、餐飲油煙、露天燒烤,以及商用和家用溶劑產品揮發性有機物汙染等生活面源的控制。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廣東省空氣品質汙染源中,臭氧已取代PM2.5,成為全省空氣首要汙染物
今年夏天以來,首要汙染物為臭氧的報導頻現,關於臭氧汙染的危害更是眾說紛紜,甚至有人將臭氧比作「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那麼我國臭氧汙染狀況到底如何?會不會引發嚴重的汙染事件?公眾對臭氧汙染如何防護?《經濟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臭氧汙染狀況如何臭氧汙染是一種光化學汙染,從總體上看,今年臭氧濃度總體上升仍屬於正常年際波動
「受經濟回暖和氣象條件等因素影響,今年我國不少地區臭氧濃度有較大幅度上升。預計全年全國平均濃度、超標城市數量、超標天數比例都將有所上升,但超標天次仍然以輕度汙染為主。」在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看來,從總體上看,今年的變化屬於正常的年際波動。
依據我國現行標準規定: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為160微克/立方米,這個標準接近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根據監測數據,2016年,我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在73微克/立方米至200微克/立方米之間,平均為138微克/立方米;其中,有71%的城市(239個)臭氧濃度為120微克/立方米至180微克/立方米,接近標準值。
從2016年全年來看,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59個超標,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區域、遼寧南部、武漢城市群、成渝地區、陝西關中等地區。
按日評價,去年338個城市的臭氧輕度、中度、重度汙染天次比例分別為4.7%、0.4%、0.024%。「沒有嚴重汙染,更沒有出現爆表,整體處於可控狀態。」劉炳江說。
再從發展趨勢上看,劉炳江介紹,從2013年以來74個城市監測數據和2015年以來338個城市監測數據看,我國臭氧平均濃度有所上升,其中京津冀地區呈上升趨勢,長三角地區基本穩定,珠三角地區總體達標。從2006年以來15個臭氧監測試點城市歷史數據看,多數處于波動狀態,未形成明顯上升或下降趨勢。
那麼,臭氧超標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一般認為,石化工業、加油站、汽車尾氣等排放的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陽光照射的條件下,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生成以臭氧為主的光化學煙霧。與此同時,臭氧的生成增加大氣氧化性,也會加速二次顆粒物的生成。尤其在每年6月至9月陽光強烈的夏秋午後,一般是下午1點至4點溫度較高、相對溼度較低時,比較容易發生臭氧超標。
根據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臭氧濃度容易隨VOCs和NOx排放比例變化、氣象條件等因素出現波動,波動周期可長達數年。
延伸閱讀:
環保部:正在切實加強臭氧監控、採取治理措施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