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我國發生光化學汙染事件可能性極低

2020-11-25 新京報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21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8年全國空氣品質。數據顯示,去年主要汙染物中,PM2.5等均同比下降,臭氧不降反升。環境部大氣司司長劉炳江表示,當前我國臭氧汙染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光化學煙霧事件時期的歷史水平,我國未出現光化學汙染事件,未來發生的可能性也極低。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為1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3%。劉炳江表示,關於臭氧汙染的問題,關鍵是我們如何正確看待。


他介紹,我國臭氧的空氣品質標準是160微克/立方米,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過渡值相銜接,接近發達國家的標準。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總體上達到國家空氣品質標準。雖然增長了1.3%,但相比前幾年的增幅明顯收窄。


日評價方面,2018年全國338個城市的輕度汙染天次比例為7.2%,中度汙染很少(1.2%),重度汙染極少(0.1%),沒有嚴重汙染。北京市連續三年臭氧濃度持續下降。當前我國臭氧汙染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光化學煙霧事件時期的歷史水平,我國未出現光化學汙染事件,未來發生的可能性也極低。


從世衛組織按照各種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程度來看,我國臭氧汙染僅排在第32位,遠低於其他因素。且臭氧汙染可防可控,科研監測發現,從室外到室內臭氧濃度迅速下降,由40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高值降至60微克/立方米以下的環境背景值。


同時,為提醒人們防範臭氧汙染,從2015年起,全國338個城市1436個空氣品質監測站點均開展了臭氧濃度監測,逐小時向社會公開。「有人藉機炒作中國的臭氧汙染,在實時公開的情況下,是沒有用的。」


劉炳江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臭氧汙染防控。臭氧的形成主要是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大量排放,在高溫強光照天氣下形成,解決臭氧汙染問題的核心就是協同減少兩種汙染物的排放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明確要求NOx下降15%、VOCs下降10%,這都是有法律效力的指標。目前已經發布實施了《「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去年6月份國務院發布實施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了更詳細的要求,去年2.8萬家企業進行了VOCs綜合治理,今年一批關於VOCs的排放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將發布實施,「我們堅信臭氧汙染上升的勢頭能得到有效緩解。 」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呂銀玲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新華社:我國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可能性很小
    但前幾天我國北方地區的一次汙染過程早早地來了,讓人們更加擔憂——今年秋冬,霧霾會不會像去年那樣嚴重?今年秋冬季天氣形勢不容樂觀2017年是「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目標的收官之年。我國大氣環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就在於京津冀地區。
  • 緊急預案應對光化學煙霧事件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秦傑鄒聲文)環保總局副局長汪紀戎日前表示,隨著我國機動車的快速發展,今後一些城市發生光化學煙霧汙染事故的可能性很大。為此,環保總局正組織制定應對光化學煙霧事件的緊急預案。  目前機動車汙染排放已成為我國很多城市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
  • 中國一些城市發生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的可能很大
    日訊:據中新網報導,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汪紀戎七月一日在此間說,由於機動車的急遽增加,造成機動車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攀升,一些城市具有發生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的可能性。     光化學煙霧是大氣中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和氧化劑在日光作用下形成的二次汙染,對人體危害較大,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 環保總局將制定緊急預案應對光化學煙霧事件
    新華網北京7月3日電(記者秦傑、鄒聲文)環保總局副局長汪紀戎日前表示,隨著我國機動車的快速發展,今後一些城市發生光化學煙霧汙染事故的可能性很大。為此,環保總局正組織制定應對光化學煙霧事件的緊急預案。
  • 臭氧汙染可控 我國不會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
    人民視覺從9月1日起,廣東省開展為期3個月的臭氧汙染防治專項行動。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各城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平均為91.6%,大氣汙染防治形勢還是不錯的,但令人頭痛的是,臭氧已取代PM2.5(細顆粒物),成為全省空氣首要汙染物。實際上,在不少城市,臭氧已經成為夏季首要大氣汙染物。有人擔心,洛杉磯曾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會在我國局地出現。
  • 汽車尾氣汙染引起的光化學煙霧及其治理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汽車產業高速發展、汽車產量和保有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汽車也帶來了大氣汙染,即汽車尾氣汙染。後來人們稱這種汙染為光化學煙霧。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後者使全市3/4的人患病。這就是在歷史上被稱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之一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也正是這些事件使人們深刻認識到了汽車尾氣的危害性。
  • 全球因顆粒物引起的重大空氣汙染事件(盤點)
    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2352.7萬噸,比上年下降2.9%;氨氮排放總量為245.7萬噸,比上年下降3.1%。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043.9萬噸,比上年下降3.5%;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為2227.3萬噸,比上年下降4.7%。總的來看,全國環境質量狀況有所改善,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 環境部點名一季度地表水最不達標10城 東北佔6個
    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抓緊編制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實施方案,將通過狠抓汙染治理,實施嚴格的流域空間管控,強化飲用水保護,深化汙染減排,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加大水產養殖汙染治理力度,嚴格執行船舶汙染物排放標準,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措施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下一步針對長江經濟帶水質監測工作,環境部將加強國家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站建設。
  • 我國海洋汙染事件每年成倍增長 環境法醫學鮮為人知
    「環境法醫學作為打擊環保犯罪、維護相關法人合法權益與執行環境汙染監察工作的重要利器,但在我國大學裡尚未設立相關專業,人們對這一學科的認知度也很低。」 正在青島參加「2008國際環境法醫學學術研討會」的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長王志遠今天通過電話對記者說。 國家海洋局近年發布的海洋災害統計公報顯示,每年發生在我國近海的溢油事件都在翻倍地增長。
  • 環境部:苯、二噁英等納入第二批《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
    近日,環境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衛生健康委印發了第二批《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簡稱《名錄》),《名錄》收錄了18種/類化學品,包含苯和鄰甲苯胺等確定的人類致癌物、全氟辛酸(PFOA)和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鉈及鉈化合物等重金屬類物質等。
  • 臭氧汙染嚴重?引發光化學煙霧事件?並沒有!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廣東省空氣品質汙染源中,臭氧已取代PM2.5,成為全省空氣首要汙染物今年夏天以來,首要汙染物為臭氧的報導頻現,關於臭氧汙染的危害更是眾說紛紜,甚至有人將臭氧比作「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那麼我國臭氧汙染狀況到底如何?會不會引發嚴重的汙染事件?公眾對臭氧汙染如何防護?《經濟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我國環境汞汙染現狀及其對健康的危害
    而在1972年伊拉克用甲基汞和乙基汞殺菌劑處理種子而發生的汞中毒事件中,有459人死亡[1]。此後,世界各國汞汙染事件也陸續發生,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紛紛採取各種措施防治汞汙染。汞汙染具有持久性、易遷移性、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強毒性等特性,並且環境中任何形式的汞均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劇毒的甲基汞,因此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 歷史上四大環境汙染事件(圖)
    近代以來,在世界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出現過重大環境汙染事件。當人們越來越關注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時,往往過多地將目光投向發展中國家。實際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歷史上都曾出現過類似的情形。
  • 漲知識|空氣品質預報、重汙染預警和天氣預報操作有啥不同?
    原因是臨時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市環保局在調研中被該學生「怒懟」:空氣汙染預警你們不能提早一點發布嗎?她希望「空氣汙染預警能夠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未來7天。那麼,空氣品質預報、重汙染預警和天氣預報在操作上有何不同?空氣汙染預警最早能提前幾天?準確性多高?
  • 環境部發布《乏燃料後處理設施安全要求(試行)》
    應確定所有可能影響設施安全的內部事件。這些事件可能包括設備故障或誤操作。設施設計應考慮發生內部事件的可能性,提供適當的預防和緩解措施。應結合廠址特徵,確定設計基準外部自然事件和外部人為事件。應保證安全重要物項能夠承受設計基準外部事件的影響,並通過設計將發生外部事件潛在危害的可能性及其後果減至最低,盡最大限度減少安全重要的構築物與其他構築物之間的各種相互作用。安全分析中應用的電腦程式、分析方法和設施模型應加以驗證和確認,並充分考慮各種不確定性。
  •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除了資金到位外,有關大氣汙染的標準制定也一直沒停。據環保部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5月,環保部制定並會同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6項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這6項標準涉及石油煉製、石油化學、合成樹脂、無機化學、再生銅鋁鉛鋅等。  這位負責人說,至此,「大氣十條」要求制定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25項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已全部完成。
  • 盤點國外大氣汙染事件與治汙經驗
    許多國家都曾發生過嚴重的大氣汙染事件,但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之持之以恆的治理,均取得了治汙的勝利。在與大氣汙染鬥爭中形成的寶貴經驗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在當前,我國各區域、各行業共同應對大氣汙染的形勢下,這些經驗也將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鑑。在此,我們特梳理了歷史上著名的大氣汙染事件及其治理措施,便於讀者了解。
  • 闢謠:美國極端暴雪天氣與我國空氣汙染無關
    原標題:闢謠:美國極端暴雪天氣與我國空氣汙染無關   「網聞」回放   3月8日,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報導「中國汙染可能導致美國寒冷多雪冬季」,其中,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專家認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燃煤所導致的大量白色排放物吹向東面,與太平洋上空的風暴相遇,而這些風暴可能對美國冬季氣候產生巨大影響
  • 環境部:「三磷」整治以來,長江重點支流總磷濃度下降四成
    環境部:「三磷」整治以來,長江重點支流總磷濃度下降四成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20-01-17 18:30 來源:
  • 盤點因顆粒物引起的世界著名空氣汙染事件(圖)
    因顆粒物引起的世界著名空氣汙染事件  雖然肉眼看不見空氣中的顆粒物,但是各種顆粒物都能降低空氣的能見度。霧是自然的天氣現象,和人為汙染沒有必然的聯繫;霾則是顆粒物汙染導致的,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空氣溼度,通常在溼度大於90%時稱之為霧,而溼度小於80%時稱之為霾,溼度在80%-90%之間則為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