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國家都曾發生過嚴重的大氣汙染事件,但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之持之以恆的治理,均取得了治汙的勝利。在與大氣汙染鬥爭中形成的寶貴經驗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在當前,我國各區域、各行業共同應對大氣汙染的形勢下,這些經驗也將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鑑。在此,我們特梳理了歷史上著名的大氣汙染事件及其治理措施,便於讀者了解。
比利時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發生於1930年的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致使上千人發生呼吸道疾病,一個星期內就有63人死亡。主要成因是汙染物排放量大;工業區位於狹長盆地,不利於擴散;氣象條件不利導致逆溫層形成。
對此,比利時出臺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1、立法先行。出臺《反對大氣汙染法》等法律法規,強化大氣汙染防治要求。2、優化發展方式。提高環保標準,淘汰落後企業,採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等服務業。3、發展綠色公共運輸。後期,面對日益突出的機動車汙染,大力發展公共運輸,並要求其加裝顆粒物過濾裝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2008年比利時的PM2.5年均濃度僅為19.4微克/立方米。
美國 多諾拉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發生於1950年前後的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表現為空氣中顆粒物、臭氧嚴重超標,導致數千人發病、數百人死亡。其主要成因是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機動車行駛裡程的大幅增加。
對此,美國實施一系列治理措施:1、完善法規標準。出臺《清潔空氣法》、《機動車空氣汙染控制法》等法律法規,建立國家空氣品質標準制度,出臺工業源、機動車等的汙染控制標準。2、實行空氣汙染區域治理機制,將全美劃分為十個區域並設立區域辦公室進行管理,強化聯防聯控。3、強化源頭預防。《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各項提案或法律草案、建議報告以及其他重大聯邦行為,均應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所有新建、改擴建項目,必須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獲得環保部門的行政許可後方可施工。4、大力推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通過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扶植頁巖氣的開發和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利用。5、實施多汙染物協同控制。針對工業汙染源,控制重汙染企業發展規模,對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進行管理,加快煉油廠和加油系統汙染治理;針對機動車,鼓勵研發低排放、零排放汽車,禁止使用含鉛汽油,鼓勵使用甲醇和天然氣代替石油。6、加大信息公開力度。美國環保署設立「空氣品質指數」,實時公布全美各地空氣品質和汙染水平信息。
數據顯示,過去30年,美國人口增加36%,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27%,機動車行駛裡程增加96%,能源消費增加25%,但同期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卻下降67%,空氣品質持續好轉,2008年PM2.5的年均濃度為10.9微克/立方米,單日最高值不超過35微克/立方米。
英國 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發生的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是以煤煙為主的空氣汙染導致倫敦形成厚重霧霾,約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10萬人致病。其直接原因是以煤為主的能源大量消耗,間接原因是逆溫造成的大氣汙染物蓄積。
事件發生後,倫敦下決心治理空氣汙染:1、出臺法律法規。頒布《清潔空氣法案》、《空氣汙染控制法案》。2、加強煤煙型汙染治理。對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進行改造,減少煤炭使用量,冬季採取集中供暖;規定工業燃料裡的含硫上限;在城區設立無煙區,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發電廠和重工業等煤煙汙染大戶遷往郊區。3、強化機動車汙染防治。要求機動車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排放;大力推動公共運輸;鼓勵居民購買小排量汽車和用天然氣、電力或燃料電池的低汙染汽車;將市中心劃為收費區,徵收「進城費」。
通過上述措施,治理取得顯著成效。1975年倫敦霧霾天下降至15天。如今,倫敦已擺脫「霧都」稱號,2008年PM2.5年度濃度為13.5微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