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起,全國74個城市一起率先啟用空氣品質新標準,面臨更為嚴格的考核標準,西寧沒有再拿出前三年優良率保持在85%以上的優良成績單。截至目前,西寧空氣品質如何?記者從西寧市環保局獲悉,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這些不少城市屢屢超標的因子,在西寧卻低於國家標準,但是顆粒物濃度較高,一直是西寧空氣品質的硬傷。造成硬傷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的「先天不足」,作為對環境影響頗大的人來說,我們又在其中為脆弱的環境加上了怎樣的砝碼呢?
有研究數據顯示,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2萬多次,吸入空氣20公斤左右,比一天攝入的食物和水分多10倍多。人不吃飯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可以活7天,不睡覺可以活5天,不呼吸只能活10分鐘!很顯然,空氣比食物和水更重要。因此,藍天工程從某種意義上,應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2010年至2012年,為了治理空氣品質,西寧「煤改氣」、治油煙、加大工業企業汙染治理,一系列措施,讓這座城市空氣品質優良率年年上升,其中2011年、2012年間,連續5個月空氣品質優良率為100%。但是在空氣品質優良率逐年上升的背後,汙染西寧空氣的首要汙染物一直是PM10。2013年1月1日起,我市空氣品質執行更為嚴格的新標準,截至9月30日,西寧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144天,優良率僅為52.75%。尤其是今年1月至5月份優良率僅為25.17%。而在6月份、7月份、8月份,西寧空氣品質最好的三個月裡,西寧也沒有得到滿分答卷,優良天數為78天,優良率為84.78%。其中,首要汙染物依然是PM10。
從各方面的監測數據來看,顆粒物無疑是西寧空氣品質的頭號「殺手」,可是什麼原因導致顆粒物偏高?記者從一份《西寧市顆粒物源解析項目》課題研究報告中看到,西寧市PM10的主要汙染源為城市揚塵、煤煙塵、土壤風沙塵、機動車尾氣、建築水泥塵、電解鋁和鋼鐵塵,汙染貢獻率分別為30.9%、25.5%、11.9%、11.1%、6.1%、2.4%和2.2%。
從報告中我們不難看出,城市揚塵對顆粒物的「貢獻」頗高,從西寧現狀來看,海湖新區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中,南繞城延長段的高樓大廈也在短短的時間內,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可是由於極大多數的工地在施工過程中,並沒有將防塵措施做到位,圍擋高度低於規定標準、土方沒有遮蓋、進出工地的道路沒有硬化、出廠口沒有設置洗車平臺、車輛帶泥上路……這些,不僅讓施工工地周圍塵土飛揚,更是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空氣品質。
10月15日開始我市進入取暖期,空氣品質又再次面臨著一大考驗——煤煙塵汙染,這也同樣是我市空氣品質的一大「殺手」。據了解,目前,我市工業企業用煤量是850萬噸,居民用煤量是50多萬噸,如果一噸煤按1%的含硫量計算,煤煙塵汙染將會對空氣造成多大的汙染?
由於我市部分城鎮工業、生活採暖期居民生活還是以燃煤為主,天然氣覆蓋範圍內依然有1086蒸噸燃煤鍋爐需要改造,而且,進入冬季取暖期,我們在城中村、城郊以及一些市場內常常見到「小火爐」,甚至位於市區內的小吃街,每當夜幕降臨,一些燒烤攤所散發出的濃濃煙霧,這些都在不斷對我市空氣品質變差加碼。為了減少煤煙汙染,我市將煤煙型汙染治理工作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積極開展燃煤鍋爐「煤改氣」工作。從2008年開始累計投入資金1.32億元,共治理改造801家1052臺2207.3蒸噸燃煤鍋爐。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目前西寧天然氣居民用戶已達13.3萬戶,建成CNG加氣站15座,西寧市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70%。截至目前,我市還完成了新安裝油煙淨化裝置480家,餐飲業清潔能源改造1461家,設置專用油煙排氣筒1241家。
幾年前,擁有私家車還是一件讓周圍人豔羨的事情,可如今,一些家庭私家車擁有數甚至在2輛以上。西寧市車管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今年春節過後,西寧曾有一天落戶了800多輛車,而一般情況下,每天落戶的車輛也多達200輛左右。汽車尾氣排放已經成為了西寧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
據了解,目前西寧市建成區面積103平方公裡,但是汽車保有量達到30.5萬輛。西寧市現有道路總長524公裡,道路總面積1216.56萬平方米,每公裡城市道路機動車承載量572.5輛。根據國際通用測算,每公裡城市道路機動車承載量270輛時,道路承載量為飽和狀態,西寧市道路承載量超負荷2倍,由於交通擁堵造成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加大。為此,我市制定了《西寧市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管理辦法》、《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誌管理規定》等規章制度,實施機動車「黃、綠」標管理,劃定城市中心區域的22條主要道路為禁行區域,對未取得綠色環保標誌車輛進行限行。2009年至2012年,共檢測機動車輛41.97萬輛。但是機動車尾氣排放對顆粒物濃度「貢獻率」還是在明顯增加。目前,西寧市有近3.6萬輛黃標車,加之市區主要路段車輛擁堵現象日益凸顯,汙染物排放量佔全省機動車汙染物排放總量七成左右。
今年3月份,我市空氣品質遭到嚴重考驗,我市每一天環境空氣中的PM10監測數值都超過了《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級濃度限值,空氣品質狀況惡化程度前所未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然條件造成的「先天不足」。
我市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結合部,屬西北地區乾旱嚴重地區,帶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春季以沙塵浮塵等汙染為主,夏秋季以泥塵汙染為主,冬季則以煤煙等低空面源汙染為主。區域大氣逆溫現象和不利地形也直接影響了大氣汙染物的擴散。西寧地處湟水河谷地帶,四面環山的不利地形及周邊區域大氣逆溫層較厚、底層大氣穩定,維持時間較長等因素,致使顆粒物在西寧市區不斷累積從而造成PM10和PM2.5濃度增高。
與此同時,西寧自然生態環境脆弱,裸地面積達8.09平方公裡,佔西寧市建成區面積的10.8%,這些地表顆粒物遇到風天,很容易發生二次揚塵,將顆粒物帶入空氣當中。
有人說,以犧牲環境換來的GDP,不僅是違法的,還是不道德的。為此,我市開展了鐵合金、鋼鐵、發電、水泥等重汙染行業的綜合整治,實施了西寧特鋼煙(粉)塵治理工程、西寧特鋼燒結脫硫工程、青海華電、橋電、寧北電力火電廠脫硫工程等一批重點治汙項目,降低了廢氣汙物排放強度。同時,對重點廢氣排放企業安裝在線自動監控設備55臺套,遠程視頻監控設施30臺,對企業汙染設施做到了實時監控。
我市工業企業的現狀依然是以高能耗的產業佔據大半江山,為此,近年來我市加大了對鋼鐵、水泥等行業落後產能的淘汰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發展,堅決取締影響空氣品質、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鋼鐵、小化工、水泥立窯、磚瓦石灰土窯等項目,共淘汰落後水泥生產線18萬噸/年、鐵合金5萬噸/年、電解鋁1.2萬噸/年、關停市區磚瓦企業57家、5萬千瓦電火機組2臺、拆除14座煤氣發生爐和6座石灰窯,促進了工業企業的結構調整。(榮麗君)
史上最嚴厲治汙組合拳開始在西寧市顯現成效,在重拳執法下,一批大氣汙染「難啃的硬骨頭」按要求進行了整改,最終使得我們頭頂的這片藍天又再次晴朗了起來。
萬達廣場
海湖新區萬達廣場工地
整改前:走進萬達廣場施工工地,首先映入記者眼帘的就是裸露的施工現場,由於露天施工開挖,施工現場塵土飛揚,令人窒息。加上沒有防塵、降塵措施,也沒有對道路進行硬化、對拉運土方車輛進行清洗,一到晚上黑壓壓一片,看著就像刮沙塵暴。
整改後:一輛大型噴霧降塵車全天候待命,不定時地就會對施工現場進行灑水降塵,工地內進出車輛的道路全部得到硬化,凡是外出拉運土方的車輛都會強制進行清洗後才允許上路,施工現場被嚴格規範封閉起來,再次走進萬達廣場工地,工地內防止揚塵汙染的做法,讓記者感到欣慰。
新華聯
海湖新區新華聯廣場工地
整改前:記者從文華路東口進入新華聯廣場工地,一路上到處都塵土飛揚、泥濘不堪,工地的施工人員不僅將水凝土攪拌車停在路中間作業,致使路面積水;還未在施工路段設置遮擋和防塵設施,原本修建好的文華路被破壞得「面目全非」。
整改後:文華路上的汙水不見了,文華路上的塵土不見了,再次來到新華聯廣場工地,乾淨整潔的硬化道路,以及灑水降塵一系列措施的落實,使得往日泥濘不堪、塵土飛揚的景象一掃而光。
水井巷中央商務區
城中區水井巷中央商務區工地
整改前:工地內不僅未採取灑水降塵措施且生活垃圾亂堆亂放,施工場地內的主幹道沒有硬化,路面遺撒的渣土較多且料渣未進行覆蓋,整個施工現場塵土飛揚,且工地內拉運土方車輛也未採取遮蓋措施和設置車輛清洗臺。
整改後:生活垃圾被清理乾淨,裸露的渣土被全面覆蓋,施工工地的路面得到全部硬化,從工地開出的拉運土方的車輛既做到了清洗,也進行了覆蓋。
西海嘉苑
海湖新區西海嘉苑工地
整改前:沒有硬化的施工道路,一有車輛通過這裡就會塵土飛揚,現場無任何灑水設施,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來形容西海嘉苑工地再合適不過了,沒走幾米記者的鞋子、褲子和頭上就滿是塵土。
整改後:一個月後,記者再次來到西海嘉苑施工工地,乾淨整潔的硬化道路,被清洗得一塵不染的拉運土方車輛,再加上對施工現場裸露地方的覆蓋,如今走在西海嘉苑施工工地,腳上再也沒有塵土了。
格桑花生物製藥
城北區格桑花生物製藥工地
整改前:眼前的這個工地讓記者大吃一驚,堆積如山的黃土裸露在施工現場,僅一陣微風吹過,空氣中就夾雜著塵土的氣味。沒有對施工現場內的主幹道進行硬化、沒有任何灑水降塵措施,沒有對裸露的土堆按規定進行覆蓋,整個施工現場被塵土所覆蓋。
整改後:裸露的黃土被全面覆蓋,施工工地的路面得到全部硬化,設立清洗臺為車輛清洗,每天做到兩次灑水降塵,如今格桑花生物製藥工地的空氣中再也沒有塵土的氣味了,施工工地現場的環境也進一步好轉起來。
青海特殊學校
城西區青海特殊學校工地
整改前:看似是個施工工地,又不像一個施工工地,簡易的圍擋下,塵土漫天飛舞,沒有正規的大門、沒有按規定覆蓋裸露的塵土,這個工地簡直就是個「塵土製造器」。
整改後:拆除了簡易的圍擋,放置了正規的擋板;拆去了簡易的大門,修建了正規的大門,用灑水降塵的辦法抑制揚塵的產生,如今這個施工工地一下變得正規起來。(一丁 黎曉剛)
發達國家也有慘痛汙染事件
在市中心的皮卡迪利廣場,能見度不到10米。
上班的女工不得不戴上厚厚的口罩。
煙霧事件讓倫敦警醒。
大霧籠罩倫敦,早高峰期,街上交通接近癱瘓。
經過這麼多年的空氣汙染治理,倫敦的空氣情況已經大有改善。天氣好的時候,藍天白雲,空氣清新,很讓人心曠神怡。
如同一個魔咒,發達國家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曾經歷空氣汙染事件的慘痛,更為悲慘的是,很多重大空氣汙染事件當時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最為悽慘的是1952年12月發生在倫敦的煙霧事件,直接導致1.2萬餘人喪生。
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於1930年12月1日至5日發生在比利時馬斯河谷工作區,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汙染慘案。在比利時境內沿馬斯河谷的一段河谷地帶,分布著許多重型工廠。1930年12月1日開始,整個比利時由於氣候反常變化被大霧籠罩。在馬斯河谷還出現逆溫層。到了第三天,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幾千人出現呼吸道疾病症狀,63人死亡,為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10.5倍。發病者包括不同年齡的男女,屍檢結果證實:刺激性化學物質損害呼吸道內壁是致死原因。最後,人們認定硫的氧化物和三氧化硫煙霧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物質。
1943年洛杉磯煙霧事件
洛杉磯西面臨海,三面環山。石油開採刺激了當地汽車業的發展,由於汽車漏油、汽油揮發、不完全燃燒和尾氣排放,每天都有1000多噸石油廢氣、一氧化碳、氧化氮和鉛煙排入洛杉磯上空。另外,還有煉油廠、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燒排放,這些化合物在強烈陽光紫外線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其產物為含有劇毒的光化學煙霧。由於地勢和特殊氣象因素,煙霧久久不散,洛杉磯逐漸變成了「美國的煙霧城」。此後,煙霧更加肆虐,連遠離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減產。這就是最早出現的新型大氣汙染事件——光化學煙霧事件。不過,前後經過七八年,人們才發現該事件是由汽車排放物造成的。
1948年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
多諾拉小鎮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有居民1.4萬多人,是硫酸廠、鋼鐵廠、煉鋅廠的集中地。1948年的10月26日至10月31日,多諾拉鎮持續大霧,無風,出現逆溫現象。在這種狀態下,工廠的煙囪繼續向外排放汙染物,大量煙霧被封閉在山谷中,空氣中散發著刺鼻的二氧化硫氣味。隨之而來的是小鎮中6000人突然發病,情況和當年的馬斯河谷事件相似。最後,小鎮「沐浴」在一場酸雨中。這次煙霧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小鎮的工廠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氣體及金屬微粒在氣候反常的情況下聚集在山谷中積存不散,這些毒害物質附著在懸浮顆粒物上,嚴重汙染了大氣。
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一場災難降臨在英國倫敦。地處泰晤士河河谷地帶的倫敦城市上空處於高壓中心,一連幾日無風,風速表讀數為零。大霧籠罩著倫敦,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煙粉塵在無風狀態下蓄積不散,煙和溼氣積聚在大氣層中,致使城市上空連續四五天煙霧瀰漫,能見度極低。由於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斷積蓄,不能擴散,許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流淚不止。僅僅4天時間,死亡人數就達4000人,兩個月後,又有8000多人陸續喪生,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倫敦煙霧事件」。釀成倫敦煙霧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取暖燃煤和工業排放的煙霧在逆溫層天氣下的不斷積累發酵。可悲的是,10年後,倫敦又發生了一次類似的煙霧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
洛杉磯:打響藍天保衛戰
美國於1970年頒布《潔淨空氣法》,此後,尤其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洛杉磯市採取了大量的治理措施和控制辦法。首先,在洛杉磯市出售的汽車必須是「清潔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後出售的汽車全部安裝「行駛診斷系統」,即時監測機動車的工作狀態,讓超標車輛及時脫離排汙狀態和接受維修。而且,加州通過了嚴於聯邦的《汙染防治法》,引導並促使美國和外國汽車生產廠商改進汽車的排放性能。
在洛杉磯,雖然多數人仍然使用私人汽車作為代步工具,公共運輸只處於次要地位,但洛杉磯市採取了包括增加停車收費等多種方式,鼓勵多人合乘一輛汽車,減少公路上的實際行駛量和尾氣排放。政府還通過低息貸款和補貼的方式鼓勵人們嘗試使用清潔燃料的汽車。
從曾經的煙霧汙染到如今的碧藍天空,洛杉磯已經基本打贏了這場「藍天保衛戰」。但是美國肺健康協會最近發表年度報告稱,洛杉磯地區的臭氧水平常年超標,仍是美國最嚴重的臭氧汙染區。
德黑蘭:推空氣治汙利器
伊朗首都德黑蘭近年來也飽受空氣汙染的侵害,從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德黑蘭的天氣汙染狀況有了惡化趨勢。德黑蘭政府不得不在30個工作日內給全體市民放假兩次,「汙染假」在全世界可謂獨一無二。
德黑蘭政府已經開始採取各種措施,首先是放假,然後是準備進行汽車單雙號限行政策,以此限制車輛數量,降低汙染。另外德黑蘭周邊的一些汙染型企業和工廠都暫時停工,但目前的措施總的來說還是不盡如人意。
比如德黑蘭中心城區實現進出許可證制,單雙號限行、加大強制報廢力度等。一般情況下這些措施執行得並不嚴,交警對有些違規通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有汙染嚴重時,才會加強查處。
由於空氣汙染,德黑蘭每年有4000人到5000人因病死亡。德黑蘭還處在地震活躍帶上,伊朗政府三年前就宣布制訂了德黑蘭人口遷出計劃,號稱要遷出500萬人口,既為預防地震,又可解決擁堵和汙染。但這一計劃至今還停留在口頭上。
「霧都」摘帽:倫敦花了半世紀
「倫敦煙霧事件」後,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措施整治環境,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汙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臺。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汙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後,英國又出臺了一系列的空氣汙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並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
上世紀80年代後,交通汙染取代工業汙染成為倫敦空氣品質的首要威脅。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抑制交通汙染。包括優先發展公共運輸網絡、抑制私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等等。
做出種種規定和管制外,一直致力於控制市區內的汽車數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費的手段限制私家車進入市區。到2008年2月,倫敦針對大排量汽車的進城費已升至25英鎊/天,折合人民幣350元/天,這大筆收入都花在了公共運輸上面。
此外,上世紀80年代,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了大型環形綠地面積達4434平方公裡。政府決定嘗試在街道使用一種鈣基黏合劑治理空氣汙染。這種黏合劑類似膠水,可吸附空氣中的塵埃。街道清掃工已將這種新產品用於人口嘈雜、汙染嚴重的城區,目前監測結果稱這些區域的微粒已經下降了14%。從滾滾毒霧到藍天白雲,倫敦經歷了血的教訓,半個多世紀的鐵腕治汙,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經驗。(張揚 婁夢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