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藍天保衛戰」貴在行動、成在堅持。
入冬以來,為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不斷強化措施、綜合施策,多方位推進,深入開展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堅決打好打贏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
主動出擊,及時啟動汙染天氣應急響應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環境監測中心會商結果,預計12月5日至12月12日期間,我省內陸地區將出現兩次大範圍中重度汙染天氣過程。按照區域預警響應要求,經市重汙染天氣預警預報組聯合會商,我市自12月4日晚發布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12月5日啟動Ⅱ級應急響應。
根據《濰坊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全市各級各部門按時啟動應急響應,紮實落實汙染減排措施。工業企業按照最新修訂的應急減排清單採取限產停產等減排措施;建築工地等揚塵源停止產生揚塵環節的建築施工作業及渣土運輸;加強重型柴油貨車管控措施,最大限度減少上路運輸行駛;本市行政區域內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在工業源汙染減排方面,按照今年最新修訂的應急減排清單採取限產停產等減排措施,對未按照清單要求落實減排措施的企業,以及應當納入減排清單而未納入的涉氣企業,重汙染天氣應急期間實施停產。
在面源汙染減排方面,進一步加強礦山、施工工地、交通揚塵和堆場揚塵等面源的應急管控,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產及應急搶險任務外,停止可能產生揚塵的港口作業、礦山開採、砂石料場、石材加工、商品混凝土生產、物料堆場(筒倉、在封閉式場所內作業的除外)作業、建築和拆遷施工及長距離工程等涉及土石方作業環節,施工工地停止建築拆除、噴塗粉刷、護坡噴漿、混凝土攪拌等。主幹道和易產生揚塵路段增加機掃和灑水頻次。
在移動源汙染減排方面,濰坊主城區、各縣市區城區(外環路以內,不包括外環路)禁行建築垃圾和渣土運輸車、混凝土罐車、砂石運輸車等中型和重型載貨汽車(含燃氣,新能源及國六標準以上除外),禁止使用各類工程機械(含挖掘機、裝載機、平地機、鋪路機、壓路機、叉車等),承擔民生保障、特殊需求產品及急救、搶險的車輛除外。
其他汙染源方面,全市範圍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停止所有噴塗、粉刷、切割、焊接等室外作業環節。要求生產過程中排放大氣汙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各類工地等加強管理,主動減排。
生態環境部門還呼籲兒童、老年人和患病等易感人群儘量留在室內,一般人群避免戶外活動,確需外出要採取防護措施;中小學及幼兒園停止所有室外課程及活動。倡導公眾及大氣汙染物排放單位自覺採取措施,減少汙染物排放。倡導公眾綠色出行,儘量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或電動汽車等方式出行;駐車及時熄火,減少車輛原地怠速運行時間;加大公共運輸運力,提高公共運輸出行率。倡導公眾綠色消費,單位和公眾減少含揮發性有機物的塗料、油漆、溶劑等原材料及產品的使用。
自啟動重汙染天氣Ⅱ級應急響應後,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嚴格落實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全面出擊,積極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
加密會商研判,由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市氣象局及「一市一策」專家團隊組成的預警預報組,在應急響應期間加密會商頻次,做好數據收集、研判工作,及時報送預報、會商等有關信息,提高預警預報準確度。
加強執法檢查,市生態環境局抽調執法人員組成四個執法組,分區域對各縣市區生產企業和施工工地減排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查,並對中心城區商混、鑄造企業和施工工地等進行重點檢查。
開展駐點幫扶,針對工業企業,生產工序不同,減排技術不同等特點,開展派員駐點幫扶,對96家重點排汙企業派員駐廠,監督企業的減排措施落實、汙染治理設施運行和汙染物達標排放等情況。
提升科技手段,依託智慧用電監控系統,開展「智慧用電」篩查。目前,全市已有近2000家企業安裝「智慧用電」系統並聯網,通過該系統平臺,可以對企業車間、生產線的用電情況實施精確監控,對未採取減排措施停限產的企業進行篩查。5號啟動重汙染天氣應急以來,全市工業企業用電量較啟動前下降37.5%左右,全社會廢氣排放量減少20%以上,有效提升了重汙染天氣應對成效。
各縣市區分局也同步開展行動。奎文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和各街道,聯合開展夜查行動。濰城對工業企業重汙染天氣「一企一策」和停產限產減排情況進行夜查。坊子各部門單位持續環保夜查,檢查工地揚塵環節,聯合執法,嚴控中重型車輛,積極應對重汙染天氣過程。寒亭召開重汙染天氣應急工作會議,街道、住建、城管、交警、環綜辦等多部門聯動,共同採取措施,應對重汙染天氣。
青州、高密、昌邑、昌樂等持續對企業落實重汙染天氣應急情況進行檢查,生態環境等部門和各鎮街持續開展聯動夜查,重點圍繞企業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等,開展執法檢查。同時,紮實開展駐廠幫扶,指導督促企業嚴格落實應急減排措施。
堅持常態,以持續有力措施應對大氣汙染防治
秋冬季是北方城市每年空氣品質最差的季節,秋冬季出現的重汙染天數能佔到全年的95%以上,重汙染天氣期間的指標對全年空氣指標影響非常大。
深入開展大氣汙染防治,持續改善提升大氣環境質量,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把功夫用在平時,不斷創新舉措,更新技術,強化措施,常態化保持對大氣汙染防治的高壓態勢。
實施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對39個重點行業實施了績效評估,分ABCD四類進行差異管控,A類企業代表環保績效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應急響應期間,就可以不停產限產、採取自主減排措施。而BCD類企業在不同響應等級就要按照規定的減排標準執行,減排比例依等級逐漸加大直至全部停產。
修訂完善應急減排清單,從排放源頭抓起,進一步修訂完善應急減排清單,將6000多家企業納入了清單,做到涉氣企業全覆蓋。同時,還組織企業制定了「一企一策」,將應急減排措施細化落實到具體生產線、生產環節和生產設施,確保可操作、可監測、可核查。
開展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會同氣象部門、一市一策團隊加強空氣品質預測預報,根據預報結果,按照應急預案規定提前24小時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通知各單位及時響應落實應急減排措施。同時考慮到大氣汙染傳輸影響,突出區域應急聯動。
持續加嚴工業企業監管,工業企業減排是應對重汙染天氣的關鍵所在。在重汙染天氣應急期間,通過夜查、錯時等方式加大對企業的現場檢查力度,確保企業減排措施真正落實到位。同時還與排放大戶積極溝通,在落實規定減排數量基礎上自主壓減負荷,實現最大幅度削峰。
嚴控機動車汙染,重型柴油貨車管控是重汙染天氣應對重點,僅中心城區每天通行重型柴油車數量平均在20餘萬輛以上,排放的尾氣極易加重空氣汙染。重汙染天氣應急期間,主城區對除重點民生保障外的所有國五及以下渣土運輸車、混凝土等中重型載貨汽車全面禁行,公安、交通、生態環境部門採取聯合執法等方式,開展全天候路查路檢,對闖禁限行、違規上路、冒黑煙等違法行為及時查處。
強化面源揚塵汙染管控,重汙染天氣期間,除涉及民生工程、安全生產及應急搶險任務外,停止可能產生揚塵的涉及土石方作業環節,停止建築拆除、噴塗粉刷、護坡噴漿、混凝土攪拌等。住建、城管等部門加大巡查檢查力度,督促各施工單位嚴格落實到位。
提升精準治汙能力是落實國家強化精準治汙、實施科學治汙、堅持依法治汙「三個治汙」和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五個精準」部署要求,全市生態環境系統,不斷加大投入,引入新科技、新設備,推動治汙成效明顯提升。
建設顆粒物雷射雷達監測系統,在中心城區建成投用了5套顆粒物雷射雷達監測系統,配合顆粒物走航車,對中心城區基本實現了顆粒物監測全覆蓋,可實時監測發現顆粒物汙染高值區域。同時,還開發了雷達APP,可將發現問題實時推送給問題所在區域負責人,相關負責人在收到問題、解決問題後通過APP回復,實現了問題精準發現、實時推送、即時解決的閉環運行機制。截至目前,通過雷射雷達已發現整改問題超過2000個。
開展道路積塵負荷走航檢測,通過高科技手段,定期對城區道路積塵負荷開展走航實時監測,截至目前,走航監測裡程達2萬餘公裡。按照監測結果在走航分布圖上進行顏色標識,分析城區清潔道路、較好道路、較差道路、很差道路佔比,提出控制建議,每半月通報走航結果,使得城區道路保潔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新上計程車顆粒物走航監測,在中心城區55輛計程車上安裝了顆粒物監測設備,可實時監測道路揚塵情況,在精準性、實時性方面又有了進一步提升。
開展無人機航拍檢查,引入無人機「環保巡查新兵」,對中心城區在建的約400餘個建設工地、房屋拆除、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的揚塵汙染源進行了巡查、拍攝,彌補了人為執法中的盲點和漏點,對中心城區揚塵汙染源實施了精準監管。
開展衛星遙感監測,通過衛星對中心城區及周邊區域進行衛星拍攝,對揚塵源、臭氧高值、有機液體儲罐進行了精準排查。揚塵源方面,對中心城區施工工地及裸露土地實施精準排查整治,有效預防了裸土揚塵汙染。臭氧高值方面,開展臭氧前體物衛星遙感監測,每周通報揮發性有機物高值區域並排查整改,有效抑制臭氧汙染。有機液體儲罐方面,通過衛星掃描排查出了2000多個儲罐,實現了儲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措施精準管控。
開展揮發性有機物走航監測,揮發性有機物是臭氧汙染生成前體物,通過揮發性有機物走航監測,可以對中心城區及全市重點園區開展揮發性有機物高值區域進行實時排查,快速鎖定汙染源,查清問題工序,實現精準溯源、限期整改。目前,已對全市進行了兩輪全覆蓋走航,走航裡程8000多公裡,發現高值點位137個,全部推送整改。
建立高空網格化視頻監控,利用鐵塔公司掛高資源,搭載全高清視角和紅外功能攝像機,建設高空瞭望系統,在重點區域,對秸稈焚燒、揚塵汙染、散煤燃燒等情況進行了實時動態監控,實現告警、取證、處理閉環聯動。
立足長遠,制定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十項重點任務
為切實做好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根據國家和省有關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部署安排,市生態環境委員會辦公室近期印發《濰坊市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秋冬季空氣品質改善目標,提出重汙染天氣應對、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汙染企業淘汰、城區「無煤化」、產業集群綜合整治、工業爐窯深度治理、重點行業VOCs綜合治理、鍋爐綜合整治、重型柴油車管控、揚塵治理等十項重點任務。
加強重汙染天氣應對。提出全面推進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完善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加快智慧用電監管系統企業端建設,加強空氣品質預測預報工作,強化各級各部門應急響應監管責任落實。
完成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到今年年底全市鋼鐵企業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並完成監測評估工作。
推進中心城區汙染企業淘汰退出。要求年底前完成焦化壓減任務,開展中心城區汽修行業專項整治,加快建設集中化鈑噴中心,對手續不全的商混企業繼續開展整治。
推進城區「無煤化」和農村清潔取暖。完成中心城區禁燃區煤炭清潔能源改造,城市清潔取暖率達到85%以上,完成農村清潔取暖7.3萬戶,加快開展農業大棚、烤菸葉、中藥材烘乾、畜禽養殖等領域清潔能源替代散煤工作。對散煤經銷點進行全面監督檢查,確保行政區域內使用的散煤質量符合標準要求。
深入開展產業集群綜合整治。要求繼續深入排查特色產業集群,建立特色集群小企業清單和綜合整治工作檯帳,按照「標杆建設、改造提升、優化整合、淘汰退出」「四個一批」的要求,科學制定綜合整治方案,加快分類處置,強化環境管理,繼續實施鑄造企業提標改造,有效提升產業發展質量。
加快工業爐窯深度治理。建立動態管理臺帳,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則,進行綜合整治。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不達標工業爐窯,依法取締燃煤熱風爐,依法全面淘汰磚瓦輪窯等落後產能,年底前完成一輪無組織排放排查整治。
持續開展重點行業VOCs綜合治理。要求加大產品質量標準宣貫力度,加強無組織排放管控,定期實施揮發性有機物走航監測。鼓勵企業更換建設適宜高效的治汙設備,全面提升「三率」水平。
加快鍋爐綜合整治。按照「先立後破」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淘汰,2021年10月底之前全部淘汰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繼續實施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
強化重型柴油車管控。要求城市核心區域全天禁行國四以下重型柴油貨車,加強部門聯合執法,加快淘汰國三及以下營運類柴油貨車,持續集中打擊和清理取締黑加油站點,對不達標的在用車用油品追蹤溯源,開展中心城區非道路移動機械專項排查整治,年底前全面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積極推進「公轉鐵」。
完善揚塵治理措施。強化施工工地監管,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圍繞重點領域,開展揚塵汙染專項整治,對揚塵汙染問題公開通報、曝光。
根據方案要求,我市各級各部門要把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放在重要位置,加強組織領導,逐條逐項分解落實任務,加大執法力度,加強聯合執法,強化約談問責,提升精準治汙能力,建立生態環境部門牽頭、各部門參與、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支持的會商機制,根據空氣品質分析研判結果採取針對性措施,保障全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