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愛好者看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常態

2021-01-08 北方網

「近幾年,京津冀大氣汙染協同治理成效顯著,最大的感受就是藍天越來越多了。」天津市天文愛好者馬強說。

一到冬季,大範圍嚴重霧霾就頻頻來襲,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一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充滿了焦慮,而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更是成為京津冀百姓的「奢侈品」。

「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冬季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大氣透明度好,是觀星的好時節,可是頻繁出現的霧霾天,卻讓夜觀星空成了一種奢望。」馬強說。

天津市天文愛好者楊曉文酷愛天文攝影,但此前糟糕的大氣汙染讓他很「受傷」。「天文攝影對空氣品質要求很高,前些年霧霾嚴重的時候,拍攝星空就像隔著一層紗窗,不通透,照片上的星星外圍有一層光暈,朦朦朧朧的,就像是藝術照。」楊曉文感慨地說。

 

天津市天文愛好者李享2020年12月13日在天津拍攝到的星空照片。

受訪者供圖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打贏藍天保衛戰,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為還群眾藍天白雲,京津冀持續發力汙染治理,紛紛打出壓能、減煤、治企、降塵、控車「組合拳」,區域大氣「氣質」日趨好轉。

 

北京市天文愛好者宗海陽2020年10月29日在北京拍攝到的火星清晰照片。

受訪者供圖

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天津市PM2.5濃度分別為52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分別下降25.7%、27.1%,提前兩年完成並鞏固藍天保衛戰和「十三五」規劃目標;2020年,天津市PM2.5平均濃度48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22.6%,較「十二五」末的70微克/立方米下降31.4%;優良天數245天,較2017年的209天增加36天。

楊曉文對天氣變化感觸很深。「PM2.5『爆表』的情況越來越少了,天變藍了,大氣透明度高了,剛剛過去的2020年,整個冬天基本都是晴天,郊外的星空更亮了,城裡看到的星星也多了。」

「天色藍了,霧霾少了,空氣通透了,拍出來的星空格外清晰。」作為天文同好,北京市天文愛好者宗海陽也是感觸滿滿。

 

天津市天文愛好者夏磊2020年12月13日在天津市寶坻區拍攝到的星空照片。

受訪者供圖

「前些年去郊外觀星,常常能看到有人在露天焚燒秸稈,近幾年,這種情況明顯少了。我清楚地記得,2018年的冬天,我們去寶坻區觀星,晚上碰到了環保執法隊員在田間地頭巡邏。」馬強說。

近年來,隨著繁星閃爍、藍天白雲成為常態,喜歡夜晚觀星和天體攝影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仰望蒼穹,天空湛藍,繁星滿天,這種感覺很棒。」宗海陽說。

相關焦點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為清晰藍天保衛戰,精準施策加油幹本報記者 孫秀豔 劉 毅 寇江澤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觀測期間的數據分析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硝酸鹽區域性汙染十分突出,硝酸鹽絕對濃度和佔比大幅度超過硫酸鹽,成為PM2.5中最主要的二次無機組分,其濃度快速上升已成為PM2.5爆發式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這表明,加強氮氧化物的控制非常重要、非常緊迫。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觀測期間的數據分析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硝酸鹽區域性汙染十分突出,硝酸鹽絕對濃度和佔比大幅度超過硫酸鹽,成為PM2.5中最主要的二次無機組分,其濃度快速上升已成為PM2.5爆發式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這表明,加強氮氧化物的控制非常重要、非常緊迫。
  • 藍天白雲成為新常態!三年攻堅,江蘇空氣品質交出亮眼成績單
    1月7日,記者從江蘇省大氣汙染防治聯席會議辦公室獲悉,藍天保衛戰三年攻堅,全省空氣品質持續明顯改善:2017年至2020年,PM2.5濃度下降9微克/立方米、降幅19%,首次「破40」;優良天增加27天,首超290天,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目標;南京、無錫、蘇州、南通、鹽城5市PM2.5濃度首次達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以下,均為新標準全面實施後2013年以來最好成績。
  • 北京日報評論:「人努力」是贏得藍天的關鍵
    北京2020年大氣治理成績單日前出爐。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 9.5%,首次達到「30+」的水平,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這也意味著,本市「十三五」時期大氣治理目標順利完成,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 京津冀大氣汙染確認「病根」,未來治理有兩個重點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回應來了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11日)舉行例行吹風會,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針對公眾關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問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汙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 讓澄澈的藍天成為日常所見——濰坊市深入推進冬季大氣汙染治理
    打贏「藍天保衛戰」貴在行動、成在堅持。入冬以來,為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不斷強化措施、綜合施策,多方位推進,深入開展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堅決打好打贏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北極星大氣網訊:「近年推出的『大氣十條』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讓空氣品質改善非常明顯。但目前,治理正進入相對困難的瓶頸期,越到後期、難度越大。若把現行措施比作『地面攻打』,如今僅僅靠地面力量已經越來越費勁,急需呼叫『空軍』支援,為深度治理大氣汙染提供強有力的推動。」
  • 四部委部署工業爐窯大氣汙染治理
    原標題:四部委部署工業爐窯大氣汙染治理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近日印發《工業爐窯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方案》,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有關要求,指導各地加強工業爐窯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如何推進?專家提出這些建議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進展、挑戰及下一步措施》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看看我們的「3689」」①我們走在藍天白雲下
    藍天白雲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好,還改變了韓月的另一個習慣。以前隨著霧霾的到來,她早晨醒來打開手機的第一件事是看一下空氣品質,「唉,今天又爆表了。」這也一度成了人們見面的「問候語」。而如今,藍天白雲越來越多,「爆表」的次數越來越少,即使到了採暖期,頻率也大大降低了。「我都不知道有多久沒再打開顯示空氣品質的APP了,估計以後也用不著了。」韓月說。
  • 為了留住藍天白雲,寶安人蠻拼的!
    ,忽然圈裡就熱鬧起來了,大家紛紛點讚討論:『藍天白雲太可愛了』「這些年寶安藍成為常態了』……」寶安居民張維說。 形勢嚴峻 綜合統籌推進治理 近年來,「寶安藍」成為不少寶安人微信朋友圈的常客,悄然成為寶安人引以為豪的新名片。雖然寶安區大氣汙染防治取得新進展,但空氣品質改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中國氣象報訊8月26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召開2020年第五次主任辦公會議,在會上通報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課題驗收結果。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
  • 聚焦地市|《漢中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即將實施 用法治力量守護...
    聚焦地市|《漢中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即將實施 用法治力量守護藍天白雲 2020-07-12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6+1組合拳」攻堅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治理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日前印發,提出從今年10月至明年3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上的28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重汙染天數均要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PM2.5平均濃度要同比下降25%,重汙染天數要同比下降20%。
  • 聽專家說說 京津冀為何一周連遇2次空氣汙染
    但預報顯示,從14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再次遭遇汙染天氣,這一次汙染過程將持續到16日。一周時間內,為什麼連續發生兩次汙染過程?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進入秋冬季後,大氣邊界層下降,環境容量較春夏季有所下降。加上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供暖,供暖鍋爐啟爐時由於治汙設施運行不穩定,也會額外增加汙染物排放量,在靜穩條件下,容易出現區域性汙染過程。
  • 「朋友圈已沒什麼人曬好天氣」,北京贏回藍天有何啟示?
    有些外地人或許對這些數據感受不深,但常住北京的人知道,從令人窒息的「霧霾鎖城」,到令人興奮的「刷屏藍」,再到如今的「常態藍」,這場已持續8年的藍天保衛戰,打得多麼不容易。解決這一民生痛點和難點,是北京霧霾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過去幾年,北京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汙染,久久為功,終有回報。事非親歷不知難。霧霾是難啃的硬骨頭,治霾是涉及方方面面的複雜系統性工程,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短期帳」,更要算社會經濟發展的「長遠帳」和「民生大帳」。如果不是把民生幸福大寫在心裡,哪來今天的藍天常駐?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環保部攻堅京津冀秋冬季大氣治理 最高問責地市書記
    「6+1組合拳」攻堅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治理  汙染不降反升最高問責地市書記  秋冬季節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霧霾重汙染的高發期,這段時期的空氣汙染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年該地區的整體空氣品質狀況,也更容易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