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氣汙染確認「病根」,未來治理有兩個重點

2020-12-06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今天上午,2019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行動論壇舉行圓桌論壇。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七星湖景區資料圖 圖文無關,新華社供圖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

病根1

從宏觀層面來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在西風—季風與「背風坡」地形的相互作用下,「弱風區」特徵明顯;與此同時,區域內汙染物排放強度較大,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到5倍。

病根2

從中觀層面來看,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的綜合作用,導致了秋冬季PM2.5的爆發式增長:由於汙染物排放強度大,一旦出現不利氣象條件,首先形成本地積累型汙染;高濃度汙染氣團向下風向輸送,導致下風向城市出現區域傳輸型汙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態汙染物反應形成硫酸鹽、硝酸鹽等組分,並吸溼增長,形成二次轉化型汙染。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三種機制在不同城市、不同過程的影響不同,因此,重汙染治理需要「因地制宜」。

病根3

從微觀層面來看,高排放條件下不利氣象條件容易觸發重汙染。重汙染過程的統計分析表明,不利氣象條件包括:近地面風速小於2米/秒、相對溼度大於60%、近地面逆溫、混合層高度低於500米。同時,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傳輸明顯,統計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城市受區域傳輸影響,全年平均貢獻在20%至30%左右;重汙染期間區域傳輸影響總體提升15%至20%左右,北京最高可達60%至70%。

據此,柴發合建議,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治理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著力抓好清潔能源供應、化解過剩產能、交通運輸結構優化等重點工作,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此外,晉冀魯豫交界位於背風坡區域,但重汙染企業密集,是區域汙染的「熱點」,因此,要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

同時,還要依法強化工業汙染源排放監控,在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數據歸真的基礎上,利用在線質控實現大氣汙染源排放數據歸真,著力解決汙染源排放監測設備良莠不齊、第三方監測人員素質差、運行不規範和惡意作假等問題。在嚴格的在線質控條件下,將汙染源排放自動監測數據作為執法依據,體現排放或減排與環境空氣品質間的對應關係。

柴發合還特別提到,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推進區域內的散煤治理工作,通過「公轉鐵」推動區域貨運結構調整、「治管疏」強化柴油車汙染防治,並進一步提升空氣品質考核目標設置的科學性。

來源:北京晚報·要聞時事 記者:牛偉坤

流程編輯:洪園園

相關焦點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確認 應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如何推進?專家提出這些建議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進展、挑戰及下一步措施》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過去幾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為大氣汙染「找病根」,在科學診斷的基礎上「開藥方」。攻關有哪些新突破新發現?藍天保衛戰的策略是否會因此做出相應調整?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和負責人。大氣重汙染原因是什麼?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2017年4月,一項重要的科技攻關啟動,瞄準的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2017年10月,多部門和單位協作,由200多家單位、近2000人組成的科技攻關團隊投入研究,國務院為此設立專項資金5.75億元。原環境保護部專門成立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統籌攻關工作。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曹建雄攝 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過去幾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為大氣汙染「找病根」,在科學診斷的基礎上「開藥方」。攻關有哪些新突破新發現?藍天保衛戰的策略是否會因此做出相應調整?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和負責人。
  • 「6+1組合拳」攻堅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治理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日前印發,提出從今年10月至明年3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上的28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重汙染天數均要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PM2.5平均濃度要同比下降25%,重汙染天數要同比下降20%。
  • 環保部攻堅京津冀秋冬季大氣治理 最高問責地市書記
    「6+1組合拳」攻堅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治理  汙染不降反升最高問責地市書記  秋冬季節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霧霾重汙染的高發期,這段時期的空氣汙染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年該地區的整體空氣品質狀況,也更容易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
  • 造成灰霾的重要元兇 VOCs成各地大氣汙染治理重點
    【中國環保在線 廢氣處理】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氣汙染日益嚴重。作為PM2.5形成之前的重要的前體物———VOCs逐漸進入環保行業和公眾視野。VOCs是造成灰霾的重要原因,同時危害人體健康。在國家不斷重視環境保護的背景下,VOCs的治理逐漸成為各地大氣汙染治理的一大重點。
  • 四部委部署工業爐窯大氣汙染治理
    原標題:四部委部署工業爐窯大氣汙染治理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近日印發《工業爐窯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方案》,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有關要求,指導各地加強工業爐窯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 天文愛好者看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常態
    「近幾年,京津冀大氣汙染協同治理成效顯著,最大的感受就是藍天越來越多了。」天津市天文愛好者馬強說。一到冬季,大範圍嚴重霧霾就頻頻來襲,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一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充滿了焦慮,而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更是成為京津冀百姓的「奢侈品」。
  •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中央財政3年將投263億  環保部20日透露,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重要批示。為此,環保部對近年大氣汙染治理情況進行盤點。據環保部介紹,近三年,中央財政共劃撥263億資金用於大氣汙染防治,同時,「大氣十條」要求制定的25項排放標準已全部完成;有消息透露,京津冀晉魯內蒙古6省(區、市)機動車排放控制工作協調小組將於近期掛牌成立。
  • 京津冀大氣汙染物成分探秘
    新華網天津頻道3月3日電(記者李鯤、張正富、任珂) 環保權威人士說,霧霾高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髮展趨勢相似,但不同地區的汙染物構成存在著明顯差異。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環境保護惡臭汙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包景嶺對新華社記者說,了解髒空氣成分的地區差異,有助找到汙染原因並推導出個性化的治理方案。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中國氣象報訊8月26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召開2020年第五次主任辦公會議,在會上通報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課題驗收結果。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北極星大氣網訊:「近年推出的『大氣十條』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讓空氣品質改善非常明顯。但目前,治理正進入相對困難的瓶頸期,越到後期、難度越大。若把現行措施比作『地面攻打』,如今僅僅靠地面力量已經越來越費勁,急需呼叫『空軍』支援,為深度治理大氣汙染提供強有力的推動。」
  • 中國綠髮會:「十四五」大氣汙染深度治理的問題與建議(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大氣網訊:11月24日,由中國綠髮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主辦的「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第二次座談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就《「十四五」大氣汙染深度治理的問題與建議(徵求意見稿)》展開討論,現將徵求意見稿內容刊發如下,邀請社會各界共同諫言。摘要:今年是從2018年開始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制定新的「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規劃的時間。
  • 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主題論壇:「東亞大氣汙染...
    所以你們可以感受到,在京津冀這個區域,最近大氣十條發布以後,各地,特別是京津冀這個區域對大氣汙染的重視程度是我們原來難以想像的。我認為通過實施大氣十條,如果這些措施能夠得到落實的話,目標實現是沒有問題的。2013-12-14 17:58:41駱建華: 謝謝汪健司長,他說2017年大氣汙染治理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 PM2.5剛下降 臭氧汙染又上升:我國大氣汙染治理的成績與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2013年1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發生重霾汙染事件,大氣汙染治理迫在眉睫。為此,黨中央和國務院於2013年頒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十條」),旨在通過源頭減排,實現重點區域以細顆粒物(PM2.5)為首的大氣汙染得到控制,使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 中國大氣網:綠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第二次...
    今年是從2018年開始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制定新的「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規劃的時間。儘管這幾年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措施頻出,大氣汙染仍然沒有控制住,重汙染的成因仍存疑問。為了使未來五年的治理更加有效,我們分析了前段時間大氣汙染治理的得失,試圖找出治理的短板,在「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時進行更系統的規劃和更有效的治理。
  • 柴發合: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回顧與展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本文提出未來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創新思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清潔高效,低碳少汙,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提升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給能力;問題導向、目標引領,弄清大氣汙染來源成因,為科學治汙提供堅實基礎;清潔生產,全程控制,顯著減少汙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屬地責任,聯防聯控,改善局地質量,降低區域間相互影響;智慧監控,數據歸真,強化汙染源監管。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