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氣汙染物成分探秘

2021-01-15 華夏經緯網

  新華網天津頻道3月3日電(記者李鯤、張正富、任珂) 環保權威人士說,霧霾高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髮展趨勢相似,但不同地區的汙染物構成存在著明顯差異。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環境保護惡臭汙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包景嶺對新華社記者說,了解髒空氣成分的地區差異,有助找到汙染原因並推導出個性化的治理方案。

  他說,以空氣中硫和氮兩種物質成分的比重為例,京津冀三地存在差異:北京的硫氮比值是0.5~1,即空氣中氮的含量高於硫;河北的硫氮比值為1.5~2,硫的含量高;天津硫氮比值為1左右。

  「汙染物構成比例的差異體現了各地主要大氣汙染源的不同。」同時擔任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的包景嶺說。

  包景嶺認為,北京大氣汙染物中氮含量較高,說明汙染主要是汽車尾氣造成的,而河北大氣汙染物中硫含量較高,說明其汙染主要是由重工業燃煤造成的,這也提示各個地區可以在治理中有重點地採取措施。

  他因此建議,北京應該對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治理有所側重,現階段實行尾號限行並採取搖號限購的方法控制數量是十分必要的。而對河北來說,大氣汙染治理應該提升重工業的原料燃燒脫硫技術。

  不過,脫硫成本偏高是個問題。包景嶺以自己調研過的一個工廠為例說,它經過技術改造後減排效果起碼比以前好了一倍,但使用了這個技術的成本卻遠遠高於減少的排汙收費,企業沒有動力,技術因此難以推廣。

  「做好了環保,但產品賣不出去,因為成本高導致價格必須高,否則就賠錢;而那些沒做環保、汙染環境的產品卻很暢銷,因為它便宜啊!」包景嶺說。

  包景嶺指出,扭轉這種不公平,在提高排汙收費基準的前提下,還要對那些大幅減少汙染物排放的企業給予一定優惠和補貼,「我們準備向人大會議提出議案,希望修改相關法律。」

  在上周的嚴重霧霾天氣裡,習近平走進北京胡同探訪居民,在座談會上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他提到,以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大氣汙染聯防聯控作為優先領域。

  京津冀聯動治理大氣汙染已邁出步伐,但也給一些地方帶來了財政壓力。

  相對於財力雄厚的北京、天津等城市,京津周邊河北省一些小縣財政並不富裕。河北一個縣的常務副縣長稱,中央財政給縣級環保治理專項資金的投入相對比較少,更多配套資金還得地方去籌集。

  國務院提出五年內壓縮8000萬噸鋼鐵產能,其中6000萬噸落在河北。

  河北鋼鐵集團石鋼公司負責人抱怨,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的啟動,給企業生產帶來非常大的壓力。鋼鐵行業要求連續穩定生產,機械地按天氣進行限產不符合鋼鐵行業生產規律,「企業說停不可能馬上停,還沒完全停好,應急響應又取消了。」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認為,治理空氣汙染政策聯動遇到的困難,從根本上講是利益問題。

  夏光說,要解決這個矛盾,一要改革考核評價體系,更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以此提高政策執行力,二是利用經濟手段,提高生態補償,謀求區域協同發展,保障各方利益,並最大程度減少利益不合理的現象。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產業的轉移、升級和技術進步,還要優化空間布局等。」夏光說。(完)(參與採寫:王民、倪元錦)

相關焦點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說,大氣汙染物的高強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攻關項目把網格化管理和區縣、鄉鎮調研結合起來,基於大量調查和實測,編制了「2+26」城市精細化大氣汙染源排放清單。清單包括10類排放源、9種汙染物,涉及各行業工業點源總計8.6萬個、餐飲企業10.6萬家,大大提升了這一區域大氣汙染源排放清單的精度。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大氣重汙染原因是什麼?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準確找出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並設立專項資金5.75億元。
  • 京津冀霧霾檢出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汙染物
    據新華社電 春節長假剛過,京津冀部分地區霧霾天氣捲土重來,再次引發了人們的擔憂。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研究認為,機動車、燃煤等人為汙染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主謀」。  這個專項組通過中科院分布在京津冀區域的15個PM 2.5監測站對今年1月份京津冀地區的5次強霾汙染進行了監測分析。
  • 京津冀霧霾檢出光化煙霧成分 曾讓800多人喪命
    新華社 發  京津冀霧霾中檢出「光化煙霧」成分 上世紀,它讓洛杉磯800多人喪命  南京也曾發現光化學煙霧前兆,但未形成光化學煙霧  空氣汙染的問題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昨天,中國科學院公布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發現,京津冀霧霾檢出大量危險含氮有機顆粒物,這在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看來是「最危險的信號」,因為這就是「洛杉磯上世紀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之一」。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中共有800餘人喪生。昨天,這則新聞在微博上也被網友大量轉發。
  • 工程院院士:閱兵減排結束後 京津冀汙染物顯著上升
    工程院院士:閱兵減排結束後 京津冀汙染物顯著上升 2015-09-12 07:37:48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段紅彪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專家談大氣灰霾溯源研究:與光化學煙霧成分一致
    專家談大氣灰霾溯源研究:與光化學煙霧成分一致 China’s smog similar to L.A.’s in 1950s more>>   中新網石家莊2月18日電(記者 黃芳)中國科學院最新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稱,今年以來京津冀的強霾天汙染物主要化學組成與上世紀美
  • 京津冀大氣汙染確認「病根」,未來治理有兩個重點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如何推進?專家提出這些建議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進展、挑戰及下一步措施》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資料圖片)   排放是「病根」,天氣是誘因,複雜的顆粒物二次轉化是催化劑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是汙染物本地累積、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綜合作用的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說,大氣汙染物的高強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為了把這個主要原因搞得更清楚,攻關項目把網格化管理和區縣、鄉鎮調研結合起來,基於大量調查和實測,編制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精細化汙染源排放清單。
  • 「6+1組合拳」攻堅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治理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日前印發,提出從今年10月至明年3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上的28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重汙染天數均要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PM2.5平均濃度要同比下降25%,重汙染天數要同比下降20%。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確認 應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大氣汙染物排放超環境承載力 12地區聯防聯控
    大氣汙染物排放遠超環境承載力環保部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大氣汙染物排放負荷巨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為2267.8萬噸、2273.6萬噸,均居世界第一,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277.8萬噸,已遠超環境承載能力。
  • 環保部攻堅京津冀秋冬季大氣治理 最高問責地市書記
    「6+1組合拳」攻堅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治理  汙染不降反升最高問責地市書記  秋冬季節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霧霾重汙染的高發期,這段時期的空氣汙染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年該地區的整體空氣品質狀況,也更容易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
  • 大氣所發現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
  •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在我國大氣汙染物排放狀況方面,與會專家認為,《大氣十條》的發布與實施推動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思路從「總量控制」過渡到「質量控制」,並進一步促進我國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快速下降。2005-2010年間,我國SO2排放量下降了12.8%。2013-2015年間,據相關研究估算,主要汙染物排放除VOCs以外均呈現快速下降趨勢。其中電力部門是對SO2和NOX減排量貢獻最大的部門。
  • 生態環境部: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大氣汙染源單位面積排放強度較大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國大氣汙染源單位面積排放強度較大的地區。>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趙英民介紹,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是2017年度,經歷了前期準備、全面普查和總結髮布三個階段,對全國有汙染排放的358萬多個單位和個體經營戶進行了全面調查,獲取了全國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相關基本信息和汙染物排放信息
  • 幹潔大氣的主要成分
    幹空氣的成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定常成分,主要有氮、氧、氬、氖、氦、氪和氙,其中又以氮、氧、氬為主,約佔大氣總體積的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