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大氣汙染源單位面積排放強度較大

2020-12-03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6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國大氣汙染源單位面積排放強度較大的地區。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

趙英民介紹,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是2017年度,經歷了前期準備、全面普查和總結髮布三個階段,對全國有汙染排放的358萬多個單位和個體經營戶進行了全面調查,獲取了全國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相關基本信息和汙染物排放信息。

趙英民介紹,全國大氣汙染物排放情況為:氮氧化物1785.22萬噸,顆粒物1684.05萬噸,二氧化硫696.32萬噸。「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國大氣汙染源單位面積排放強度較大的地區,這三個區域也是國家確定的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

全國水汙染物排放情況方面,化學需氧量2143.98萬噸,總氮304.14萬噸,氨氮96.34萬噸。「從排放量來說,長江、珠江、淮河流域因為流域面積大,涉及省份多,化學需氧量、總氮和氨氮等汙染物的排放量較大。從排放強度來看,海河、遼河、淮河流域單位水資源的汙染物排放強度大。」趙英民說到。

全國固體廢物情況方面,2017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8.68億噸,綜合利用量為20.62億噸,處置量為9.43億噸,當年存儲量為9.31億噸。全國秸稈產生量8.05億噸,利用量5.85億噸。山西、內蒙、河北、山東、遼寧五省一般固體廢物產生量佔到全國的42.4%,山東、河北、山西、安徽和江蘇五省一般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量約佔到全國的40%。

相關焦點

  • 8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
    >   日前,生態環境部向媒體公布了2020年8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2+26」城市降塵量平均值均小於9.0噸/平方千米·月(《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國發〔2018〕22號)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各市平均降塵量不得高於9.0噸/平方千米·月)。滄州、保定、衡水、石家莊、鄭州、廊坊、開封等7個城市降塵量最大值大於9.0噸/平方千米·月;長治、晉城、濟寧、保定、石家莊、廊坊等6個城市降塵量平均值同比不降反升。
  • 汾渭平原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方案: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均下降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之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印發。11月1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消息,《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印發。
  • 一圖看懂:山東省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
    北極星大氣網訊: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山東省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明確了各市空氣品質改善目標,規定了重汙染天氣應急、清潔取暖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工業汙染源治理、移動源汙染管控、面源汙染管控6大重點任務。
  • 關於印發《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城市環境空氣降塵監測方案》的通知
    【中國環保在線 政策法規】環境部印發《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城市環境空氣降塵監測方案》。 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城市 環境空氣降塵監測方案   一、監測範圍   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52個城市435個縣(市、區)城區的建成區。
  • 生態環境部: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以揮發性有機物...
    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座談會。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堅定不移推進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全文實錄 | 生態環境部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制定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秋冬季攻堅方案,精準施策,細化重點城市項目措施,嚴格禁止「一刀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點行業全面執行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統一重汙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重點區域參與應急管控的企業合計約12萬家,實施大範圍應急聯動。從全國抽調執法人員1.2萬餘人(次),開展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向各地交辦2萬多個涉氣環境問題。四是大氣環境管理能力顯著增強。
  • ...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 這個採暖季天氣預測:京津冀氣溫偏高降水偏多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近期聯合開展了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至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會商。從12月至明年3月,本市尚處於採暖季。預計今年12月,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較大,冷空氣活動頻繁且強度偏強。大氣環流階段性變化特徵明顯,上半月冷空氣活躍,下半月冷空氣活動減弱。今年12月,新疆、內蒙古西部、西北地區大部、華北西部、江漢、西南地區東部、華南西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到偏高。
  • 環境部:預計2021年前3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溫偏高
    中國環境報記者 杜宣逸 北京報導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會商。主要預測結論如下:  一、12月氣候趨勢預測   預計2020年12月,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較大,冷空氣活動頻繁且強度偏強。大氣環流階段性變化特徵明顯,上半月冷空氣活躍,下半月冷空氣活動減弱。
  • 解讀《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
    問:《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總體偏好,但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略偏差,主要原因是什麼?  問: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公報》增加了對哪些區域的環境氣象影響評估?  答:《公報》主要增加了對汾渭平原大氣環境質量和氣象條件的評估。
  • 2020年12月及2021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20年12月及2021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會商
  • 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會商。主要預測結論如下:  一、12月氣候趨勢預測  預計2020年12月,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較大,冷空氣活動頻繁且強度偏強。大氣環流階段性變化特徵明顯,上半月冷空氣活躍,下半月冷空氣活動減弱。
  • 國家氣候中心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商預測:今冬我國北方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整體偏差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19年11月和2019-2020冬季(2019年12月至2020
  • 生態環境部:5-6日京津冀及周邊部分城市或現重汙染過程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號消息,2020年11月30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12月上半月(12月1日-15日)全國空氣品質預報會商。
  • 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就2019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開展聯合預測會商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19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預測會商。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保「十四五」規劃方向
    12月29日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將召開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總結回顧2020年重要生態環境工作進展,介紹「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整體考慮,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 一分鐘讀懂《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那些乾貨
    從2006 年至 2019 年全國及重點區域對流層臭氧總量的逐月變化看,對流層臭氧總量具有夏季高、冬季低的變化特徵,其中,夏季京津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的對流層臭氧總量一般高於珠三角地區。其中,京津冀地區的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相對較高;珠三角地區相對較低。2013年以後,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的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呈下降趨勢。
  • 生態環境部:開展執法行動,處罰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不...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6月24日,生態環境部印發《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文件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高度重視,把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攻堅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收官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