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讀懂《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那些乾貨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4月29日,

中國氣象局發布

《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

2019年大氣環境有啥變化?

雖然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大氣環境持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影響面積均較2018年減少,其中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持續下降,2019年也成為自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汙染狀況最輕的一年。

01 2019

全國大氣環境

繼續改善

大氣環境是指生物賴以生存的大氣物理和化學特性,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主要包括空氣的溫度、溼度、風速、氣壓、降水及大氣中氮、氧、二氧化碳、反應性氣體、大氣顆粒物等。

低能見度、霾、沙塵天氣、酸雨及光化學煙霧等反映大氣環境變化的各項指數受到關注。

速讀

2019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

霾:全國平均霾日數25.7天,與2018年基本持平,比近五年平均減少10.7天,霾天氣過程影響面積較2018年減小。京津冀等區域2019年霾日數繼續減少。

沙塵:全國共出現15次沙塵天氣過程,較近五年平均偏多。

顆粒物濃度: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數據顯示,2019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與2018年基本持平,但京津冀等區域繼續下降。

反應性氣體:二氧化氮(NO2)對流層總量、二氧化硫(SO2)柱總量繼續下降。

酸雨:全國大部地區酸雨汙染持續改善,2019年為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狀況最好的一年。

具體來看

1、能見度:

2019年全國平均能見度為16.8公裡,較2018年(16.6公裡)和近五年同期均有所升高。其中, 1、2 月較 2018 年同期偏低,11、12 月明顯偏高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2、霾:

2019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25.7天,與2018年持平,較近五年平均減少10.7天。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為45.2天較2018年和近五年分別減少8.6天和15.6天。

2019年全國共出現7次大範圍持續性霾天氣過程,霾天氣過程的影響面積較2018年明顯減小。

2000年以來,全國霾天氣過程次數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2013年達到峰值(15次),此後呈下降趨勢。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3、沙塵:

2019年我國共出現了15次沙塵天氣過程,較2018年多1次,較近五年平均(11.6次)明顯偏多。

2000年至2019年,我國沙塵天氣過程次數的變化分為3個階段

2000年至2010年,沙塵天氣過程較多,平均為15.7次。

2011年至2014年,較前期減少,平均為8.8次。

2015年至2019年,沙塵天氣過程有所增多,平均為13.2次,仍少於2000年至2010年平均。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4、大氣顆粒物濃度:

2019年,全國和重點區域PM10平均濃度均較2018年降低。

2019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與2018年持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均較2018年降低。

PM2.5濃度

2019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與2018年持平。

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降低5.7%

長三角地區PM2.5年均濃度為41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降低2.4%

汾渭平原PM2.5年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上升1.9%

珠三角地區PM2.5年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降低6.7%

PM10濃度

2019年,全國PM10平均濃度為63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降低1.6%。

京津冀地區PM10平均濃度為89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降低7.3%

長三角地區PM10平均濃度為65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降低3.0%

汾渭平原PM10平均濃度為94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降低3.1%

珠三角地區PM10平均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升高2.2%

滑動查看PM10與PM2.5平均濃度

5、反應性氣體:

2019年,全國臭氧濃度為148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升高6.5%。

2019年,我國大部分地區對流層臭氧總量較2018年和近五年平均偏高。

2019年,全國平均及大部分區域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均比近五年平均有所下降,全國大部地區酸雨汙染狀況持續改善。

地面臭氧濃度

2019年全國臭氧濃度為148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升高6.5%。

京津冀地區臭氧濃度為191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升高7.9%

長三角地區臭氧濃度為164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升高7.2%

汾渭平原臭氧濃度為171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升高4.3%

珠三角地區臭氧濃度為176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升高17.3%

對流層臭氧總量

2019年我國大部分地區對流層臭氧總量較2018年和近五年平均偏高。

衛星監測顯示:2019年全國對流層臭氧總量高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中東部地區。

從2006 年至 2019 年全國及重點區域對流層臭氧總量的逐月變化看,對流層臭氧總量具有夏季高、冬季低的變化特徵,其中,夏季京津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的對流層臭氧總量一般高於珠三角地區。

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

2019年,全國平均及大部分區域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均比近五年平均有所下降。

2006-2019年,全國及重點區域的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具有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徵。其中,京津冀地區的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相對較高;珠三角地區相對較低。

2013年以後,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的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呈下降趨勢。

滑動查看多種反應性氣體監測數據

6、酸雨:

2019年,全國平均降水pH值為5.96,為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狀況最好的一年;全國平均酸雨頻率為29.4%,維持近年來較低的水平。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長期以來,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減變化是影響酸雨汙染變化趨勢的主控因子,2010年以來氮氧化物排放量的逐年下降對酸雨汙染的改善也有較明顯貢獻。

02 2019

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

偏差

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包括大氣環流形勢、冷空氣活動及風速、相對溼度、大氣穩定度、降水等氣象要素,是影響大氣環境的重要原因。

速讀

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

2019年全國PM2.5 汙染氣象條件較2018年和近五 年平均分別偏差5.7%和3.6% 。

主要表現為:

冷空氣活動偏弱 平均風速偏小小風日數增多有效降水日數偏少具體來看

1、冷空氣活動影響:

2019年冷空氣活動較2018年偏弱,與近五年平均基本持平。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2、大氣汙染氣象條件:

風速和小風日數

地面風速決定大氣水平擴散能力,風速越大,擴散能力越強。

2019年全國平均風速較2018年略偏小,與近五年平均基本持平。小風日數(日平均風速小於1.5米秒)與2018 年基本持平,但比近五年平均偏少 。其中1、2 月較2018年同期風速偏小、小風日數偏多更為明顯。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相對溼度

地面相對溼度影響顆粒物吸溼增長,相對溼度越高,越有利於吸溼增長。

2019年全國平均相對溼度為60.1%,與2018年(60.1%)及近五年平均(60.3%)基本持平,但冬季略偏大。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有效降水日數

有效降水對大氣汙染物的溼沉降作用是淨化大氣的重要機制。有效降水日數越多,越有利於汙染物清除。

2019年全國平均有效降水32.7天(日降水量≥5mm)較2018年(34.7天)及近五年平均(33.5天)偏少,不利於大氣中汙染物的洗刷和清除。

京津冀地區2019年冬季有效降水日數較2018年同期明顯偏多。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混合層高度

混合層高度是大氣汙染物可以在垂直方向混合的最大高度,混合層高度越高,越有利於汙染物在垂直方向的擴散。

2019年,全國平均混合層高度879米,與2018年持平,較近五年平均(855米)略有升高。

冬季京津冀汾渭平原混合層高度較2018年同期明顯偏低。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冬季 靜穩天氣指數

靜穩天氣指數綜合考慮大氣水平擴散(風速)、垂直擴散(混合層高度、垂直穩定度)、相對溼度等氣象要素,代表大氣水平和垂直方向擴散的能力。靜穩天氣指數越高,大氣自淨能力越弱。靜穩天氣主要出現在冬季,因此分析冬季靜穩天氣指數的變化。

2019年冬季全國以及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區的天氣形勢較2018年同期更加靜穩,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

PM2.5汙染氣象條件綜合評估

2019年,全國平均PM2.5汙染氣象條件較2018年偏差5.7%。京津冀、汾渭平原、珠三角地區氣象條件分別偏差8.4%、6.2%和11.1%,長三角地區偏好2.1%。

與近五年平均相比,2019年全國平均氣象條件偏差3.6%,京津冀、汾渭平原、珠三角地區分別偏差5.9%、3.4%和13.9%,長三角地區偏好2.9%。

臭氧汙染氣象條件分析

較高的氣溫和較長的日照有利於光化學反應和臭氧濃度增加。日最高氣溫和累積日照時數是影響地面臭氧濃度的重要氣象要素。

2019年5-10月,全國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的平均最高氣溫累積日照時數均高於近五年同期的平均值,有利於臭氧濃度增加。

03 2019

全國大氣環境公報

這些乾貨敲黑板

2019 年全國大氣環境

繼續改善

01

全國平均霾日數25.7天,與 2018年持平,較近五年平均減少10.7天。

京津冀地區霾日數為 45.2天較2018年和近五年平均分別減少8.6天和15.6天。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與2018 年持平京津冀等區域 PM2.5平均濃度繼續下降。

全國大部NO2對流層總量、SO2柱總量繼續下降,酸雨汙染減弱減少。

02 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

氣象條件偏差

2019年全國平均PM2.5 汙染氣象條件較2018 年和近五年平均分別偏差5.7% 和 3.6% 。

主要表現為:冷空氣活動偏弱,平均風速偏小,小風日數增多有效降水日數偏少。

其中,1月和 2 月全國平均PM2.5氣象條件比2018年同期明顯 偏差22.7%11月和12月 比 2018年同期偏好 9.7% 。

京津冀、汾渭平原等區域 2019 年平均PM2.5氣象條件均較2018年偏差。

2000 年以來

我國大氣環境整體呈現前期轉差後期向好趨勢

03

從長期變化趨勢來看,2000 年以來,我國大氣環境整體呈現前期轉差後期向好趨勢。

大部分地區霾日數由上升轉為下降。東部地區 PM 2.5 背景濃度相對較高 ,但下降趨勢更明顯。

2008年以來,酸雨汙染狀況得以改善。2013 年 1月NO2對流層總量達到歷史峰值,之後明顯減小。

衛星「鏡頭」下的四季秦嶺 | 氣象衛星看中國

30年內,北極夏季無冰?!全球21個機構的研究來了

中國氣象報社出品

資料來源:《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

專家顧問: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 張碧輝

微信編輯:王若嘉

審核:葉海英

投稿諮詢QQ:949385291(葉老師)

相關焦點

  • 2019年大氣環境氣象公報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報導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以下簡稱《公報》)。《公報》指出,自2000年以來,我國大氣環境整體呈現前期轉差後期向好趨勢。
  • 「霧霾灰」持續減少,原因幾何《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解讀...
    專家: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 張碧輝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若嘉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大氣環境持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影響面積均較2018年減少,其中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持續下降,2019年也成為自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汙染狀況最輕的一年。
  • 解讀《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
    中國氣象報記者 黃彬  中國氣象局最新發布的《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簡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次數和影響面積均較2017年減少;進入本世紀以來
  • 神州大地為何變得越來越綠——《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解讀
    專家: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錢拴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若馨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簡稱《公報》)。針對植被防風固沙功能氣象影響監測評估,此次《公報》建立了北方地區易起沙塵指數,分析了20年來易起沙塵指數變化趨勢。結果表明,2000年至2019年,北方地區易起沙塵指數整體呈下降趨勢。
  • 我省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
    4月28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植被生態質量較近十年平均整體略偏好,典型湖泊面積與近十年相比整體增大,局部湖泊形成高原湖鏈。
  • 世界氣象組織: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超百萬分之410!逼近「安全...
    11月23日,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版《溫室氣體公報》。公報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水平在2019年出現大幅增長,更加逼近科學界和國際社會所認定的「安全」紅線。公報同時指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導致全球工業放緩,但預計這樣的減排規模不會讓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出現大的變化。
  • 那些「高精尖」的大氣成分探測儀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大氣環境質量和美麗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氣溶膠、PM2.5、溫室氣體、霧-霾、臭氧等成為高頻詞,備受公眾關注。當然,它們也是大氣成分科研的重要課題。這些似乎看不見摸不著的大氣成分,是怎麼探測到的?技術人員用了哪些高精尖的設備?今天,讓我們一探究竟。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近日,河北省邢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空氣品質實現持續好轉。
  • 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出爐!地表越來越綠,生態持續向好!
    也由此,中國氣象局一直以來都將氣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之一。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環境公報》,為我們揭示了去年植被生態質量狀況及重點生態工程區域氣象影響評估結果。那麼,今年的公報有哪些看點?我國變得越來越綠了嗎?
  • 2019年中國氣候公報發布
    《2019年中國氣候公報》發布了!這份由國家氣候中心完成的年度氣候報告,全面分析了2019年中國氣候基本概況、氣候系統監測狀況和主要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綜合評估了氣候對行業、環境、人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2019年,我國氣溫偏高,降水偏多。
  • 襄陽發布2019年度環境狀況公報及今年前5月環境違法十大典型案例
    今天(6月3日),襄陽市生態環境局對外發布《2019年襄陽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襄陽市10個縣(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在59.2%~89.8%之間,按照《城市環境空氣品質排名技術規定》排名順序依次為:保康縣、南漳縣、老河口市、穀城縣、宜城市、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高新區。
  • 深圳發布2019年度環境狀況公報
    北極星大氣網訊:4月27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年度深圳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全市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水平。其中,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及一氧化碳年平均濃度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飲用水源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水源水質要求;河流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東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質保持為優,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汙染程度有所減輕;城市區域環境噪聲處於一般(三級)水平;輻射環境狀況良好。
  • 世界氣象組織稱2015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躍升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網站3月10日消息,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觀測數據,2015年間,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測量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躍升了3.05ppm (1ppm指百萬分之一),在56年的同比研究中
  • 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北極星大氣網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現發布《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二)大氣環境1、環境空氣品質按照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 3095-2012)評價,杭州市區(含上城區、下城區、江幹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錢塘新區、蕭山區和餘杭區,下同)2019年環境空氣優良天數為287天,優良率為78.6%。杭州市區PM2.5達標天數344天,達標率95.0%。
  • 氣象基礎——大氣
    大氣是指在地球周圍聚集的一層很厚的大氣分子,稱之為大氣圈。大氣的底部就是地球的球形表面。然而,隨著高度的增加,空氣變的逐漸稀薄(由於大氣氣體的可壓縮性),使得很難給大氣指定一個精確的上限。從太空看,地球大氣層的厚度是地球直徑的百分之一或赤道處地球周長的1/300。
  • 兩最兩超一提前!江蘇2019年環境成績單出爐:大氣、水環境近5年最好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紅豔 文 / 攝)出門抬頭隨手一拍藍天,都是手機屏保;沿長江漫步,偶爾還能看到可愛的江豚露頭;家門口的河水變清澈了,休憩散步更舒適 ……4 月 29 日,江蘇省政府舉行 2019 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新聞發布會,發布了《2019 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現代快報記者獲悉,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 環境質量如何 公報給你答案
    其中路邊監測站增加了碳氫化合物監測項目,灰霾站增加了PM1.0、能見度等項目;超級站在灰霾站的基礎上增加了大氣氣溶膠組成、溫室氣體監測、灰霾來源分析相關參數以及與形成光化學煙霧有關參數的監測,使環境空氣監測更加多元化。監測網絡的不斷完善和監測項目的不斷拓展,能更加準確地監測大連市的空氣品質狀況。
  • 平潭氣象局發布2019年氣候公報!看看2020年平潭天氣如何
    2020年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意在強調氣候與水密不可分,呼籲人們充分利用每一滴水。  實驗區氣象局也在今天發布了2019年平潭氣候公報,並對2020年全年氣候趨勢做了預測。
  • 一分鐘讀懂30M/50M防水標籤,並非水下深度!
    一分鐘讀懂30M/50M防水標籤,並非水下深度!隨著手錶功能的不斷擴大,人們對於手錶的要求也更高了。不僅要求好看、精緻,還要全面的日期日曆顯示、動力顯示、月相功能、夜光功能、防水功能等。種種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滿足人們對日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