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灰」持續減少,原因幾何《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解讀...

2020-11-25 中國氣象局

專家: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 張碧輝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若嘉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大氣環境持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影響面積均較2018年減少,其中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持續下降,2019年也成為自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汙染狀況最輕的一年。
  問:2000年以來,我國大氣環境整體呈現前期轉差後期向好趨勢,2019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主要原因是什麼?氣象部門發揮了什麼作用?
  :黨中央高度重視大氣環境治理,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開展大氣汙染治理是大氣環境質量呈現向好趨勢的主要原因。自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2018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各級政府通過升級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等舉措有效降低大氣汙染物排放,促進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
  以PM2.5重要前體物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為例,據衛星監測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後,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的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呈持續下降趨勢。
  其間,各級氣象部門為大氣環境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務,在大氣環境治理規劃、空氣汙染氣象條件監測預報、重汙染過程預報預測、重汙染過程預警減排方案制定、氣象條件評估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監測方面,氣象部門建設大氣本底站,提供長序列的大氣成分觀測,氣象衛星、雷達、地面觀測站組成的環境氣象立體監測網逐步開展精密監測。
  在預報方面,氣象部門有短期逐小時氣象條件精細化預報、中長期預報、月季尺度的氣候預測。這些預報預測信息在大氣環境治理、重汙染防治決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評估方面,氣象部門既有綜合氣象條件的定量評估,也有針對關鍵氣象要素的具體分析。如《公報》裡2019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的綜合評估,以及靜穩天氣指數、吸溼增長條件、降水溼清除條件等具體分析。結合綜合評估和集體分析,可以比較完整、定量地得到氣象條件對大氣汙染形成的各個環節的影響情況,如通過對大氣汙染物本地累積和外來傳輸氣象條件評估,可以為當地大氣汙染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學支撐。
  問:《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和PM2.5平均濃度均有下降,這是為何?
  :2019年全國平均PM 2.5汙染氣象條件較2018年偏差5.7%,主要表現為冷空氣活動偏弱、平均風速偏小、小風日數增多和有效降水日數偏少。在不利氣象條件下,2019年京津冀地區霾日數減少8.6天,PM2.5濃度降低5.7%,大氣環境持續改善。
  這得益於各級政府對大氣汙染治理的高度重視,各級生態環境和氣象部門的通力合作。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分別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建立了半月和月度業務會商制度,並針對重汙染天氣過程適時啟動應急會商和過程回顧總結;京津冀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聯合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開展第三方環境氣象評估,為當地政府改善大氣環境、應對重汙染提供了有力支撐。
  問:2019年成為自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汙染狀況最輕的一年,影響酸雨汙染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大氣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經過氧化反應生成硫酸和硝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我國SO2排放量的增減變化是影響酸雨汙染變化趨勢的主控因子。2010年以來氮氧化物排放量的逐年下降對酸雨汙染的改善也有較明顯貢獻。
  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酸雨的形成類型亦有著一定差異,如工業化階段酸雨多以硫酸型為主,城市化階段的酸雨逐漸向硝酸型發展。比如近年來,隨著京津冀區域控制工業燃煤、供暖煤改電或燃氣等節能減排政策的大力推行,SO2排放量下降顯著;同時,汽車保有量增加,導致近年來氮氧化物對酸雨形成的貢獻超過了SO2,該區域酸雨汙染從20世紀90年代的「硫酸型」逐步向「硝酸型」轉變。因此,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嚴格控制電力、鋼鐵等行業的硫排放量,城市實行煤改氣或電,減少SO2排放,主要城市控制汽車保有量,逐步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等等,都是降低酸雨汙染的重要措施。
  問:2019年我國沙塵天氣過程較近五年平均情況明顯偏多,主要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春末(5月份)沙塵天氣過程次數偏多,二是新疆南疆盆地型的沙塵天氣過程偏多偏強。
  2019年5月沙塵天氣過程數為5次,較近五年同期平均(2.8次)偏多2.2次,這主要是由於冷空氣大風活動頻繁,沙塵起沙和輸送的動力條件較為有利造成的。具體來看,5月我國中高緯地區環流形勢較前期發生明顯轉變,有利於北方冷空氣頻繁發生並帶來大風天氣。新疆、甘肅、內蒙古和寧夏等主要沙源地的五級以上大風日數比2018年同期多17.1%,較近五年同期平均偏多13.7%。
  此外,2019年新疆南疆盆地出現了3次盆地型沙塵天氣過程,局地性較強,對盆地以外地區影響較小。近五年,新疆南疆盆地型沙塵天氣過程出現較少,僅僅2016年出現過兩次。
  問: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環境治理方面,未來氣象部門將如何發力?
  :近年來,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但秋冬季不利氣象條件下持續性、大範圍霾天氣過程仍時有發生,大氣汙染防治仍然任重道遠。高強度排放是導致大氣汙染的內因、主因,氣象條件是影響外因,也是現階段重汙染事件是否發生的關鍵因素。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將主要開展三方面工作:
  首先,加強跨部門合作,共同應對重汙染天氣。加強信息共享,完善聯合會商機制,實現數據互通、技術交流,充分發揮各部門優勢,進一步拓展研究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
  其次,在環境氣象方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在多源資料應用、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氣象條件預報評估、大氣環境和天氣氣候系統雙向反饋機制機理、中長期環境氣象可預報性評價等方面加強科研攻關。
  第三,聚焦大氣汙染防治科學施策、精準治理需求,努力提升環境氣象預報服務業務能力。在精細精準和延長時效兩方面下功夫,以精準預報為目標,為精準施策提供更堅實的技術支撐,以更長時效的預報預測服務為方向,為大氣環境治理規劃提供更加全面科學的決策依據。

(責任編輯:蘇玉君)  

相關焦點

  • 2019年大氣環境氣象公報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報導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以下簡稱《公報》)。《公報》指出,自2000年以來,我國大氣環境整體呈現前期轉差後期向好趨勢。
  • 解讀《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
    中國氣象報記者 黃彬  中國氣象局最新發布的《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簡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次數和影響面積均較2017年減少;進入本世紀以來
  • 一分鐘讀懂《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那些乾貨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2019年大氣環境有啥變化?雖然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大氣環境持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影響面積均較2018年減少,其中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持續下降,2019年也成為自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汙染狀況最輕的一年。
  • 神州大地為何變得越來越綠——《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解讀
    專家: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錢拴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若馨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簡稱《公報》)。問:2000年至2019年,我國地表變得越來越綠,其原因是什麼?產生哪些影響?答:生態建設工程與有利氣象條件疊加,共同促進了植被生態質量整體提升。2000年至2019年,我國呈降水增加、氣溫上升趨勢。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在秋冬季節,採暖期燃煤汙染是主要汙染源之一,不過,目前華北地區還未開始供暖,在汙染源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氣象條件的變化是導致霧霾發生的主要原因。  同樣,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車慧正也認為,在當前汙染排放沒有明顯增加的前提下,出現重霧霾天氣,與氣象因素有直接關係。
  • 專家稱汙染物是長三角霧霾原因 非氣象條件造成
    12月初,霧霾持續襲擊全國25省,長三角地區最嚴重;專家稱汙染物是其主要原因,氣象條件不是  「華東地區只需再忍一夜」,12月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每日天氣提示」中如此寫道。  此時,針對這場波及幾乎整個中東部地區,覆蓋了我國人口最密集地區的大霧霾,中央氣象臺已經連著7天發布了霧和霾的雙預警了。
  • ...霧霾 逆溫 大氣環境容量 逆溫層 氣溶膠粒子-中國新聞-東方網
    馬學款: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張恆德: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  一問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霧霾比較重、比較多,主要原因是什麼?中國工程院對《大氣十條》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顯示,京津冀區域的汙染氣象條件,2014年比2013年轉差17%,2015年比2013年轉差12%。總體來講氣象條件是比較不利的。當然,主要是目前汙染物排放還沒有降到位。如果能降到位,即使在不利氣象條件下,霧霾持續時間和出現次數都會減少。  歐陽志云:發生重汙染天氣,我覺得人為的汙染物排放是主因。
  • 中科院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認知偏差
    原標題:中科院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認知偏差   中科院灰霾研究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公眾認知的偏差   弱風高溼逆溫 致十一車少霾多 而市民印象格外深的是,去年1月份北京連續出現霧霾天氣,十一長假中許多車輛離開北京後卻霧霾頻出等等。   在諸多數據與市民認知存在一定偏差的背後,種種疑問急需進一步解讀。2013年的空氣監測結果到底呈現哪些新變化?民眾應該如何理性看待有關霧霾的種種數據?記者為此專訪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
  • 霧霾七問: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
    馬學款: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張恆德: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  一 問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霧霾比較重、比較多,主要原因是什麼?中國工程院對《大氣十條》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顯示,京津冀區域的汙染氣象條件,2014年比2013年轉差17%,2015年比2013年轉差12%。總體來講氣象條件是比較不利的。當然,主要是目前汙染物排放還沒有降到位。如果能降到位,即使在不利氣象條件下,霧霾持續時間和出現次數都會減少。  歐陽志云:發生重汙染天氣,我覺得人為的汙染物排放是主因。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談氣象防災減災《霧霾》科普片策劃
    摘 要:2013年全國發生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了各項服務應對霧霾天氣,宣城氣象局9月13日製作播出時長5分鐘《霧霾》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專題片節目,從什麼是霧霾、霧霾形成的原因、 霧霾的危害、霧霾天如何防範、怎樣防治霧霾等方面進行介紹。
  • 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近日,河北省邢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空氣品質實現持續好轉。
  • 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出爐!地表越來越綠,生態持續向好!
    也由此,中國氣象局一直以來都將氣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之一。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環境公報》,為我們揭示了去年植被生態質量狀況及重點生態工程區域氣象影響評估結果。那麼,今年的公報有哪些看點?我國變得越來越綠了嗎?
  • 世界氣象組織: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超百萬分之410!逼近「安全...
    11月23日,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版《溫室氣體公報》。公報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水平在2019年出現大幅增長,更加逼近科學界和國際社會所認定的「安全」紅線。公報同時指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導致全球工業放緩,但預計這樣的減排規模不會讓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出現大的變化。
  • 洛杉磯、倫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霧霾與大氣汙染的措施與啟示
    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高發的霧霾,引發社會公眾對空氣品質和環境汙染問題的高度關注。2013年1月底,全國霧霾面積就達到143萬平方公裡。2014年2月20日起,濃重的霧霾在北京及華北大部分地區持續7天不散。專家稱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已經刻不容緩。
  • 去年成54年來最暖一年 北京靜穩天氣多致霧霾頻發
    此外,去年11月至12月,北京靜穩天氣日數比近10年同期偏多55%,導致重汙染天氣頻發。  史上第二強厄爾尼諾事件已生成  昨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5年中國氣候公報》。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  2015年,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異常偏暖,厄爾尼諾事件繼續發展。
  • 關中霧霾為何易聚難散? 解讀關中地區霧霾成因及對策
    關中地區霧霾現象嚴重,與其氣象條件和特殊的地理特徵有著重要的關係,這已成為環境專家們的共識。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曹軍驥認為,關中地區在汙染擴散條件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地形方面,關中地區在秦嶺和黃土高原的包圍下形成東西向的喇叭形開口,汙染物只能在有西北風的時候被吹散,其他風向下都會導致本地汙染物的積累甚至外地汙染物的輸入。
  • 我省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
    4月28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植被生態質量較近十年平均整體略偏好,典型湖泊面積與近十年相比整體增大,局部湖泊形成高原湖鏈。
  • 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
    摘要:2013年我國中東部地區先後遭遇多次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給人們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當霧和霾同時存在,且區域性能見度低於10公裡的空氣普遍渾濁現象被稱為「霧霾」天氣。由於能見度的降低不僅有「積極」參與的雲霧滴的作用,還有氣溶膠粒子的貢獻,且其中的細粒子排放主要來自人類活動,因此霧霾不是純粹的自然現象,霧霾天氣的出現是氣象問題,更是環境問題。2013年1-10月,我國中東部地區先後遭遇多次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其影響範圍、持續時間、霧霾強度歷史少見。
  • 人民日報權威分析中國霧霾來襲原因何在
    新華社記者 李 京攝   ●12月18日,我國中東部持續大面積重汙染天氣,日均濃度達到重度及以上汙染的城市共有71個,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共53個。多地空氣品質指數小時值「爆表」   ●19—21日不利氣象條件持續,汙染物擴散條件極端不利,重汙染天氣影響範圍和汙染程度呈逐步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