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權威分析中國霧霾來襲原因何在

2021-01-13 人民網

  12月20日,霧霾導致首都國際機場航班大面積延誤。

  新華社記者 李 京攝

  ●12月18日,我國中東部持續大面積重汙染天氣,日均濃度達到重度及以上汙染的城市共有71個,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共53個。多地空氣品質指數小時值「爆表」

  ●19—21日不利氣象條件持續,汙染物擴散條件極端不利,重汙染天氣影響範圍和汙染程度呈逐步上升趨勢。22日,隨著冷空氣南下,汙染情況有望逐步緩解

  近日,我國一些地區特別是北方發生持續大面積重汙染天氣,多地出現「爆表」情況,引起輿論高度關注。針對社會公眾對於重汙染天氣存在的一些誤讀和疑問,環保部專門邀請權威專家做出解讀。

  問 京津冀的霧霾主要是蒙陝晉的汙染造成的,而其自身產生的汙染是次要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柴發合研究員:大量的觀測分析和模式研究都表明,京津冀大氣重汙染主要是本地積累加上外地傳輸導致的。其中,京津冀三地自身的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對PM2.5汙染的貢獻約為70%。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雖然只佔全國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佔全國的8%,煤炭消費佔全國的9.2%,單位面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在冬季採暖期間,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二氧化硫日排放量比年均水平增加近一倍,一次PM2.5增加50%左右,氮氧化物和PM10增加20%左右,揮發性有機物增加10%左右。冬季採暖期間京津冀本地汙染物排放強度大,是重汙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汙染。

  周邊省市的區域傳輸對京津冀PM2.5汙染的貢獻約佔30%,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山東、河南兩省的汙染排放。治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有必要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聯防聯控。

  問 內蒙古風力發電場和三北防護林使北方風力衰減,導致京津冀霧霾無法被吹散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認為,發展風電對局地風速雖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的範圍非常有限。丹麥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風電場對下遊幾公裡到幾十公裡範圍的地面風速有明顯影響,但超過100公裡,影響可忽略不計。以北京為例,北京市中心距離內蒙古400多公裡,距離張家口約200公裡。所以內蒙古和張家口地區的風電不會對北京地區風速產生顯著影響。

  防護林帶對風場的作用主要是大氣邊界層以下的近地層影響。而能驅散京津冀區域重汙染天氣的是大範圍冷空氣來襲或降水「溼清除」效應。冷空氣影響範圍垂直方向遠遠超過邊界層或1500米以上的,其水平尺度可達百公裡以上,三北防護林不可能阻擋冷空氣或寒潮,並影響下遊大範圍區域風場。

  問 霧霾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成分如何?

  北京大學謝紹東教授:PM2.5的來源非常複雜。研究顯示,大氣中PM2.5的主要化學組分包括:有機物質、元素碳、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氯鹽、痕量元素等。各地來源解析結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各個城市和地區視產業結構各行業排放比例有所不同,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能源生產行業排放較少,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相對較大。PM2.5組分在空間分布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即使是在北京市的不同轄區,組分也不完全相同。

  問 治霧霾現在使了不少招,仍然出現嚴重汙染,治理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針對大氣PM2.5汙染治理,在多個方面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截至目前,北京市今年的PM2.5平均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9.2%,河北省的PM2.5平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監測數據顯示,京津冀區域PM2.5濃度在逐年下降。從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來看,今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優良天都比去年小幅增加。

  然而,入冬以後重汙染天氣頻發,大家更強烈地感覺到了反差。這也表明,下一步要繼續強化京津冀區域冬季汙染防治工作,特別是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汙」企業的淘汰治理,把京津冀區域冬季採暖期間的汙染物排放強度降下來。

  問 抗霾主要靠風?

  清華大學王書肖教授:汙染的產生不是一時一日,汙染的治理也難一蹴而就。目前京津冀區域的汙染治理處於第二階段,汙染的發生發展受自然邊界條件的影響顯著,比如受風速、溼度、邊界層高度等氣象條件的影響大。特別是在冬季採暖期間汙染物排放強度大的情況下,這個表現就更加突出,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汙染。

  但京津冀本地汙染物排放強度大,還是重汙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要徹底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必須堅持不懈地紮實推進汙染物減排工作,天不幫忙的時候,人就要更加努力。我們既要對區域聯防聯控應對重汙染天氣有信心,也要對大氣汙染治理的長期過程有耐心。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全社會共同減排,重汙染天氣就會越來越少。

  問 「煤改氣」是加劇灰霾天氣的「幫兇」?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王自發研究員:按照我國當前的天然氣消耗量計算,每年燃燒天然氣產生的氣態水在3億噸左右,假如全部轉化成液態水(但實際上不可能全部轉化為液態水),平攤在全國人口集中的東部地區(估算面積約360萬平方公裡),液態水的厚度連0.1毫米/年都不到,僅佔大氣中可降水量的幾十萬分之一,影響微乎其微。「煤改氣」不會顯著增加北京市大氣中的溼度,不是北京地區「豐富水汽」主要來源。

  南開大學馮銀廠教授:無論是燃煤、燃氣還是燃油,都會排放氮氧化物。「煤改氣」是否會導致氮氧化物的升高,主要取決於改氣之前煤炭的燃燒方式和煤炭品質、改氣之後採取的燃燒技術等因素。氮氧化物造成二次汙染成因和機理非常複雜,不能因為氮氧化物濃度沒有明顯下降、顆粒物汙染依然嚴重,就說是煤改氣造成的。這是不科學的。

  問 治理空氣汙染為什麼只拿機動車開刀?

  北京工業大學程水源教授:根據北京市大氣PM2.5汙染源解析結果,在PM2.5的本地汙染源貢獻中,機動車排放佔比為31.1%,燃煤佔22.4%,工業生產佔18.1%,揚塵佔14.3%。可以看到在本地汙染源中,機動車排放的佔比最高,因此北京市重點控制機動車汙染是十分必要的。但控制機動車排放僅僅是治理空氣汙染的一個環節,北京市在治理大氣汙染方面還實施了很多其它重要措施,包括大力壓減燃煤、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汙」企業的淘汰治理、建築施工揚塵管控等。

(責編:程曉霞(實習生)、常紅)

相關焦點

  • 地熱發電「十三五」目標大落空,原因何在?
    原因何在?(本報實習記者 | 齊琛冏)僅完成規劃目標的3.6%地熱能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記者了解到,相比風能、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地熱發電不僅利用效率高,且不受天氣、晝夜、季節影響,可連續穩定地輸出電能。從國際經驗看,平均年可利用可達6300小時,先進機組可達8000小時。
  • 為什麼冬季霧霾天多?中國霧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本報記者 付麗麗剛剛過去的幾天,生活在北京及我國中東部的民眾被霧霾籠罩。每到冬季,霧霾就會不期而至,讓人不勝其煩。為何一到冬天,霧霾天似乎就多起來,我國霧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全球變暖對霧霾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又該採取怎樣的防治措施?12日,在由中國氣象局主辦的氣象科普講堂上,就公眾關心的這些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一一解答。煤消費過量是我國霧霾的主因說到霧霾,就不得不提到氣溶膠。
  • 霧霾產生的原因 霧霾是怎麼來的
    導語:霧霾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大環境問題,即便我們努力在採取緩解措施,但情況仍越發嚴重。其實,想要緩解霧霾問題,就要從其根源開始,要知道霧霾是怎麼來的?這樣才能對症下藥。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造成霧霾產生的原因。
  • 霧霾是怎麼形成的原因竟是這樣 造成霧霾的原因有哪些危害
    為什麼霧霾遲遲散不去?為什麼偏偏就在我這個城市?   那麼霧霾到底是什麼引起的呢?   關於霧霾是怎麼來的,有關方面和專家竟莫衷一是。   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霧霾為例,環保部門專家認為與採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汙染物密切相關。住建部門有關官員則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汽車尾氣,不是供暖。
  • 人民日報七問霧霾:什麼時候才能呼吸到潔淨空氣?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跨年霧霾」等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繁時,不少人發出疑問。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1、哪些原因導致這麼重的霧霾?
  • 霧霾七問: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發時,不少人發出疑問。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和「心肺之患」相關的這些問題,也是本報記者心中的問號。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一起來看看專家學者們的詳細分析。
  • 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
    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 發布時間:2014年02月24日
  • 中國霧霾經濟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霧霾經濟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認為,截至**,中國PM2.5的嚴重化,一方面將加速全國各城市PM2.5監測網絡的覆蓋,以便提供即時性的監測數據;另一方面,將倒逼PM2.5防治系統工程全面進入到汙染源治理領域,相關行業領域廢氣處理將進入深水區。
  • 北京霧霾成因 北京霧霾的源頭是什麼
    北京霧霾成因 北京霧霾的源頭是什麼  導語:霧霾什麼時節都會有,尤其冬春季節特別多,而北京是出了名的霧霾最嚴重的城市。每次一旦霧霾來襲,北京一定在其襲擊範圍內。那麼,為什麼北京霧霾那麼嚴重呢?北京霧霾是怎麼造成的?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下北京霧霾的形成原因。
  • 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
    中圖2015年12月28日,中央氣象臺氣象工作人員正在分析霧霾發生發展情況。下圖 2015年12月28日,中國氣象局專家介紹我國霧霾發生發展相關情況。本報記者 杜芳攝   歲末年初,霧霾頻擾,灰濛濛的天氣反反覆覆地破壞著人們的好心情。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空氣品質幾度爆表,2015年12月23日、26日,冷空氣都曾努力清掃出一抹藍色,無奈比起霧霾仍然勢單力薄,只能匆匆走個過場。
  • 中國1/7面積迎今年最嚴重霧霾:原因是它
    近日,全國多個城市霧霾「圍城」,個別城市AQI指數爆表。根據中國天氣網公布的最新消息,截止18日下午,霾天氣影響區域已達142.2萬平方公裡(佔全國面積1/7)。據悉,今天夜裡到明天,將是本輪霧霾最嚴重的時間段,21日夜間起霧霾天氣將自北向南逐漸減弱或消散。
  • 中國何時才能治好霧霾?院士:北京需要10到15年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1月5日報導,近期頻繁襲來的大範圍嚴重霧霾,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汙染預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心中焦慮。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
  • 疫情霧霾雙雙來襲,如何健康工作、居家?
    在這個季節出門,也許不會轉角遇到愛,但一定會遇到霧霾!近日,多地發布了汙染預警,部分時段可達中重度級別。再加上疫情來襲,這個冬天不太平。  過去10年,房子是最大的風口,而未來10年,「健康呼吸」或許會成為風口。一切與生命呼吸健康相關的空氣淨化產品都將成為剛需,也將被重新定義。
  • 秋冬季停工停產防霧霾?防霧霾也要防「霧霾謠言」
    秋冬季節霧霾又雙叒叕來襲各地積極實施精準治霾讓藍天白雲常在但與此同時很多關於霧霾的傳言也隨之而來擾亂著我們的神經以下這些謠言你都信了嗎霧霾會產生這些危害?吸入身體的霧霾永遠排不出去?霧霾造成耐藥性基因流行?兒童吸入肺裡的霧霾比大人多?……先別著急下結論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副教授田欣倫表示,「吸入身體的霧霾永遠排不出去」的說法並無科學依據。人體吸入肺內的物質可以經痰排出,也可以經過血液、腎臟和肝臟等代謝出去。
  • 霧霾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霧霾對人體的危害
    我們都知道,北京的霧霾很嚴重,也給人帶去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那麼什麼是霧霾呢?  什麼是霧霾?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於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併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視覺障礙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煙霞)。
  • 北京霧霾如期而至,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北京霧霾如此嚴重?
    一提到北京,不得不讓人想到交通擁堵以及霧霾。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是空氣汙染的一種,而北京霧霾已然成為民生問題,霧霾隔三差五的「騷擾」北京,讓北京市民叫苦不迭。如此惡化的環境問題,大家自然是很想知道汙染的源頭在哪裡,但至今對於這些仍然沒有很確切的定論。
  • 【闢謠】秋冬季停工停產防霧霾?防霧霾也要防「霧霾謠言」
    秋冬季節 霧霾又雙叒叕來襲 霧霾會產生這些危害?
  • 東北霧霾原因:逆溫現象、汽車尾氣和燒秸稈
    大霧來襲,中國東北三省省會哈爾濱、長春、瀋陽全部沒能倖免。哈爾濱最早進入霧霾天氣。20日以來,哈爾濱市正式開始供暖,PM2.5指數隨之 持續「爆表」。21日,黑龍江省內高速公路全線封閉,太平國際機場關閉,多條公交線路陷入癱瘓,哈爾濱全市中小學全部停課。隨後,長春和瀋陽也被捲入大霧 之中,不僅市區交通難行,連鐵路、高速公路和民航班機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
  • 專家稱汙染物是長三角霧霾原因 非氣象條件造成
    沒想到,本該更讓人放心的長三角地區,這一次霧霾反而更嚴重。  一些專家的研究數據,也許證明這不全是偶然。  吳兌是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的二級研究員,也是最早提出灰霾控制的專家之一。  《南方周末》報導,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丁愛軍稱,國外科研專家根據衛星地圖的分析顯示,在2002年到2006年期間,長三角城市的霧霾頻率比華北城市要高,總體更嚴重。「儘管北京經常有很重的霾天,但通常隔幾天就擴散了。」
  • 《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對外傳播的策略分析
    為了探討國內媒體對外傳播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法,我們選取《人民日報》的推特(Twitter)帳號,考察其在十九大期間的表現,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整理與深入分析,希望能夠為國內媒體突破對外傳播困境提供參考,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