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北京,不得不讓人想到交通擁堵以及霧霾。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是空氣汙染的一種,而北京霧霾已然成為民生問題,霧霾隔三差五的「騷擾」北京,讓北京市民叫苦不迭。如此惡化的環境問題,大家自然是很想知道汙染的源頭在哪裡,但至今對於這些仍然沒有很確切的定論。
霧霾只是北京面臨的諸多環境災難的一部分,北京的地理和資源環境本身就不適合作為超大型城市的選址。
首先就是水資源缺乏,黃河水都不夠北京人喝的,還得把幾千公裡外的長江水千裡迢迢的弄來。
還有就是在蒙古高原的風口上,年年颳大風沙塵暴不說,周圍地區的森林覆蓋率低造成的揚塵和工業化汙染(以煤灰為主),城市化汙染(以汽車尾氣為主)完美地結合起來,造就了全世界僅有的景色:京城看霾。
然後就是垃圾處理問題,現在北京六環內外已經形成了一個垃圾圍城帶。
從環境因素考慮,中國城市裡,上海,杭州,西安,洛陽,甚至廣州都比北京更適合當首都,當然這是在不考慮政治因素的情況下。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北京這片地最多也就適合一個不超過千萬級別的大中城市,人再多就一定會出問題。 但北京現在加上各類暫住人口,北京人口3000萬左右,到本世紀中葉基本無懸念超過5000萬。
對於北京的霧霾,造成霧霾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周圍工廠的空氣汙染物排放。就像APEC會議那時一樣,京津翼地區的工廠一經停產,馬上就可以從很大程度上較少汙染的質量。還有一個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夏季的田徑錦標賽。
不過,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這些個時間,包括閱兵在內,都是在秋季和夏季舉行的。其恰好避開了冬春兩季的霧霾高峰期。我覺得其中的原因就有集中供暖,空氣乾旱等原因。我覺得這些原因是短時間內無法避免的。
除此之外,大量的私家車的產生的尾氣排放也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因素。適當的限號,提倡環保車的使用都是有效的措施。而這與外來人口等因素沒有任何關係。
綜上的3個因素,我覺得都是霧霾始終陰魂不散的原因,而後兩種我覺得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