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詳解北京「橙色預警」背後的霧霾成因:高溼、逆溫、南風
北京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預報,21日至23日,北京空氣品質將交替出現「5級重度汙染」和「6級嚴重汙染」。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姚輝通報,根據《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相關規定,經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總指揮批准,自21日12時起,將空氣重汙染的「黃色預警」升級至「橙色預警」。
根據《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橙色預警」應急措施包括: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和建築拆除施工,停止渣土車、砂石車等易揚塵車輛運輸;按空氣重汙染期間工業企業停、限產分預案確定的名單,對有關企業分別實施停產或限產減排30%汙染物的措施;在現有「禁放」「禁燒」範圍的基礎上,全市範圍禁止煙花爆竹燃放、露天燒烤。
「橙色預警」背後的此輪霧霾有何特點、因何所致?汙染物從哪裡來?緣何2月霧霾多發?空氣重汙染預報能力如何?新華社記者採訪環保、氣象業內人士作答。
逆溫、南風是霧霾直接誘因
北京市的此輪霧霾,肇始於19日晚間,可用「來勢猛」「時間長」「氣象條件差」「區域輸送強」來描述。
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介紹,19日19時-20日19時,全市PM2.5小時濃度從30微克/立方米,飆升到300微克/立方米。
20日晚間,北京中心城區PM2.5濃度約為250微克/立方米-350微克/立方米,北京南部房山、豐臺等區域,PM2.5濃度短時超過400微克/立方米。
「一向空氣品質良好的北部遠郊區縣的密雲水庫監測站點,都未能倖免。這是由於『偏南風』使得汙染物在山前堆積,北京三面環山,此次沒有冷空氣在平原區域『扛著』,汙染物大量迅速積累。」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峰說。
另據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發布的氣象資料分析,預計未來一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汙染氣象條件差,將出現持續霧、霾天氣。
為何此輪霧霾持續時間如此之久、預計程度如此之嚴重?專家認為,一是地面回暖緩慢,靜穩氣象條件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短期難以顯著改善。二是北京市汙染物快速積累,與偏南風導致的跨省市區域輸送有很大關聯。
北京市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馬小會分析,北京目前受偏南氣流控制,近地面回暖緩慢,但未來3天,1000米以上高度的氣溫上升明顯,導致「下冷上熱」的「逆溫現象」。「逆溫意味著垂直擴散差,而近地面風速本來微小,又是偏南風,這就是河北向北京平流輸送汙染物的過程,24日近地面溼度將進一步增加,能見度仍無改觀。」她說。
汙染物來自城市活動
對霧霾而言,短期看,是氣象條件制約空氣品質;長期而言,則是汙染物超承載力排放。
「每一次霧霾,都是城市生活的多方汙染因素綜合導致。在北京,汙染物主要來自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就全年而言,汙染物構成比例變化不大。」張大偉說。
從組分上分析,張大偉介紹,正常大多數情況下,PM2.5的組分有4大類,有機物、硫酸鹽、硝酸鹽、銨鹽,這4類佔PM2.5質量的百分比都會超過10%。「北京積累型的汙染過程中,是硝酸鹽比較多,城區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會轉化硝酸鹽。區域傳輸型的汙染中,有機物和硫酸鹽會高一些。」他說。
此外,不同時期的汙染呈現的特色略有差異,但全年總體變化不大。「比如,燃放煙花爆竹,可以測出鉀離子、鎂離子等金屬離子偏高,這是染色劑、燃放劑造成。6月份是秸稈焚燒季節,能測出鉀離子非常高。」張大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