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預報,21日至23日,北京空氣品質將交替出現「5級重度汙染」和「6級嚴重汙染」。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姚輝通報,根據《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相關規定,經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總指揮批准,自21日中午12時起,將空氣重汙染的「黃色預警」升級至「橙色預警」。
北京市的此輪霧霾,肇始於19日晚間,可用「來勢猛」「時間長」「氣象條件差」「區域輸送強」來描述。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介紹,19日19時-20日19時,全市PM2.5小時濃度從30微克/立方米,飆升到300微克/立方米,24小時遞增10倍。
據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發布的氣象資料分析,預計未來一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汙染氣象條件差,將出現持續霧、霾天氣。
為何此輪霧霾持續時間如此之久、預計程度如此之嚴重?專家認為,一是地面回暖緩慢,靜穩氣象條件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短期難以顯著改善。二是北京市汙染物快速積累,與偏南風導致的跨省區域輸送有很大關聯。
北京市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馬小會分析,北京目前受偏南氣流控制,近地面回暖緩慢,但未來3天,1000米以上高度的氣溫上升明顯,導致「下冷上熱」的「逆溫現象」。
「逆溫意味著垂直擴散差,而近地面風速本來微小,又是偏南風,這就是河北向北京平流輸送汙染物的過程,24日近地面溼度將進一步增加,能見度仍無改觀。」她說。
「一向空氣品質良好的北部遠郊區縣的密雲水庫監測站點,都未能倖免。這是由於『偏南風』使得汙染物在山前堆積,北京三面環山,此次沒有冷空氣在平原區域『扛著』,汙染物大量迅速積累。」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峰說。
同時,2月溼度大,還不容易下雪。「這樣一憋,PM2.5可吸溼增長,濃度自然增加,能見度下降厲害。溼度增加後,氣態汙染物,就是PM2.5前體物,會加速轉化,比如二氧化硫會迅速形成硫酸鹽,造成PM2.5增長。」張大偉說。
對霧霾而言,短期看,是氣象條件制約空氣品質;長期而言,則是汙染物超承載力排放。
「每一次霧霾,都是城市生活的多方汙染因素綜合導致。在北京,汙染物主要來自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就全年而言,汙染物構成比例變化不大。」張大偉說。
「北京積累型的汙染過程中,是硝酸鹽比較多,城區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會轉化硝酸鹽。區域傳輸型的汙染中,有機物和硫酸鹽會高一些。」張大偉說。
業內專家指出,針對空氣汙染物的預報,既受氣象條件制約,也受排放條件變化的約束;預報需要綜合考慮的決定性因素很多,增加了判斷的難度。
空氣汙染水平預報的精確度也是世界性難題。「我們盡最大努力,儘量提前預判形勢,及早為政府提供決策信息,儘可能多的時間留作應急措施的啟動。汙染物可能來得更快,我們力爭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及時升級預警級別。」張大偉說。(記者 倪元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