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為何散不掉?逆溫造成上下空氣無法對流

2020-11-21 安徽網

專家分析稱,垂直方向逆溫造成上下空氣無法對流,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霧霾」天?合肥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霧是指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導致能見度低於1公裡時的天氣現象;而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霧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個:首先,水平方向靜風現象增多。城市裡大樓越建越高,阻擋和摩擦作用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於大氣中懸浮微粒的擴散稀釋,容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其次,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逆溫層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這種高空的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空氣中懸浮微粒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第三,就是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發展、機動車輛猛增,汙染物排放和懸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導致了能見度降低。

「此次連續多天的霧霾天氣,主要是由於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昨日,合肥市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李菁介紹,一般情況下,應該是近地面氣溫高,近高空氣溫低。而逆溫層則恰恰相反,造成上下空氣無法對流,好比一個「鍋蓋」蓋在城市上空,非常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本報記者 郭娟娟

相關焦點

  • 秋季「逆溫」現象助推霧霾 空氣汙染治理打持久戰
    秋季「逆溫」現象助推霧霾 空氣汙染治理打持久戰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再臨「秋冬霧霾季」:三年治霾積跬步 逆水行舟方至千裡  新華社記者倪元錦、榮啟涵、劉紅霞  國慶假期以來
  • 關中霧霾為何易聚難散? 解讀關中地區霧霾成因及對策
    近期,頻繁襲來的嚴重霧霾讓關中地區的群眾心中憂慮。在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在陝督察期間,霧霾問題也是群眾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短短30餘天,環保督察在大氣汙染監管上形成高壓態勢,讓全社會共同感受到「環保風暴」的壓力、責任和效果,有力提升了全民參與防治的信心。  「關中地區的霧霾成因是什麼?」「霧霾為何易聚難散?」「到底該怎麼治理?」「什麼時候能徹底根治?」
  • 霧霾「賴」在南昌不肯走 專家:天氣靜穩、逆溫作用等因素造成
    本報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金路遙、實習生向昌宇報導:抬頭看天,不見藍天白雲,只是一片灰濛濛,既幹擾視線又影響健康的霧霾已在南昌「駐紮」了幾天。氣象部門監測資料顯示,12月24日至昨日,南昌連續7天監測到了霧;而29日至昨日,因空氣變得乾燥,灰霾開始籠罩城市上空。  為何近期南昌霧霾天難消散?
  • 天氣逆溫 武漢再現霧霾
    據新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描述,當空氣品質處於中度汙染時,可能會對健康人群心臟、呼吸系統有影響,呼吸道疾病患者應避免長時間高強度的戶外鍛鍊,一般人群應適量減少外出活動。成因或仍是天氣逆溫由於處於公休時間,武漢市環保局未公開發布關於空氣品質狀況的說明。據氣象專家及環保專家分析,武漢空氣品質不佳原因仍為氣象條件所致。
  • ...霧霾 逆溫 大氣環境容量 逆溫層 氣溶膠粒子-中國新聞-東方網
    如果大氣層結穩定,氣溫呈現下低上高的狀態,即出現「逆溫層」的時候,它就像大被子一樣覆蓋在近地面,阻礙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使「混合層」(近地面空氣可以在其中上下混合交換)高度,由較高時的上千米,大幅降低至幾百米甚至幾十米,導致汙染物的擴散受到抑制。  張小曳:人類活動對逆溫現象也有影響。
  • 人民日報七問霧霾:什麼時候才能呼吸到潔淨空氣?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跨年霧霾」等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繁時,不少人發出疑問。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1、哪些原因導致這麼重的霧霾?
  • 逆溫與空氣汙染
    經常看質量周報或日報的人,肯定對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這些名詞不會陌生,但是,另一個重要因素——低空中持久的「逆溫」也會在無形中幫助這些汙染物,使其濃度越來越大,如果超過人們所能忍受的最高限度就會導致災難發生。
  • 冬季「殺手」———濃霧與逆溫
    1952年12月5日到12月8日,大霧籠罩倫敦,由於兩個逆溫層結合在一起,加上地面無風,導致連續4天濃霧不散,工廠排放的汙染物大量集聚低空,上萬居民先後患上了呼吸道疾病,4天中先後死亡4700多人,以後兩個月中又相繼死亡8000多人,成為20世紀震驚全球的最大「煙霧事件」。  大霧和逆溫多發生在冬季,但在深秋時節也有發生。
  • 冬季「殺手」―――濃霧與逆溫
    1952年12月5日到12月8日,大霧籠罩倫敦,由於兩個逆溫層結合在一起,加上地面無風,導致連續4天濃霧不散,工廠排放的汙染物大量集聚低空,上萬居民先後患上了呼吸道疾病,4天中先後死亡4700多人,以後兩個月中又相繼死亡8000多人,成為20世紀震驚全球的最大「煙霧事件」。大霧和逆溫多發生在冬季,但在深秋時節也有發生。
  • 霧霾七問: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
    如果大氣層結穩定,氣溫呈現下低上高的狀態,即出現「逆溫層」的時候,它就像大被子一樣覆蓋在近地面,阻礙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使「混合層」(近地面空氣可以在其中上下混合交換)高度,由較高時的上千米,大幅降低至幾百米甚至幾十米,導致汙染物的擴散受到抑制。  張小曳:人類活動對逆溫現象也有影響。
  • 對流層保衛戰
    要回答這種種疑問必須從「霧霾」的本質開始說起 01「霧霾」的本質「霧」和「霾」本不應混為一談它們是對流層中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黑龍江等北方農村地區冬季常以散煤燃燒採暖成為最難以監控的汙染源也令當地冬季的空氣品質雪上加霜(以石家莊為例,採暖季和非採暖季空氣品質有明顯差距,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此外人們生活中的
  • 烏市雪後空氣品質竟呈重汙染 主要是「逆溫」作怪
    中國天氣網中國天氣網訊下雪可以淨化空氣,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近日,烏魯木齊在一場雪後,情況卻與此南轅北轍,空氣品質持續惡化。29日白天,小雪停止後,這裡不但沒有「雪霽天晴朗」,反而出現大霧,空氣品質也隨之下降。據中國環保部網站的數據顯示,28日、29日烏市均為輕微汙染,而30日空氣品質級別竟達Ⅴ級,為重汙染。從常理上講,雪後的空氣應該更加清新。緣何這項常識在烏市竟大相逕庭?據氣象專家介紹,對於烏市來說,雪後出現大霧已是固定式。主要是「逆溫」作怪。
  • 武漢遇大面積霧霾天氣 東北風與下沉氣流所致
    早上7時許,當空氣中出現霧霾時,環境監測人員就加強對空氣的監測,並取樣進行分析。霧霾是由細微顆粒物為核心,凝聚水分而成,似霧似煙。    以往我市出現霧霾時,其核心多是揚塵、汽車尾氣等細微汙染物。    昨日10時左右,全國第三座「空氣品質超級監測站」——位於漢口香江路的監測站拿出分析結果:空氣中的植物性有機碳濃度發生突變,濃度值比正常值驟增5倍。
  • 中科院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認知偏差
    變化   霾與逆溫惡性循環 秋季汙染顯著增加   與往年相比,2013年北京地區的霧霾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即秋季汙染顯著增加。據中國氣象局消息,北京9月份的霧霾日達到了16天,是常年(3.6天)的4倍。以往秋高氣爽的現象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白茫茫的霧霾遮天。
  • 高溼、逆溫、南風——專家詳解北京「橙色預警」背後的霧霾成因
    原標題:專家詳解北京「橙色預警」背後的霧霾成因:高溼、逆溫、南風 北京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預報,21日至23日,北京空氣品質將交替出現「5級重度汙染」和「6級嚴重汙染」。
  • "逆溫"致霧霾 10月4日空氣品質將好轉
    國慶黃金周第二天,空氣品質十分不給力,全市陷入重度汙染之中。昨天(2日)上午8時,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重汙染黃色預警,這也是今年下半年以來本市首次啟動重汙染預警。業內專家認為,北方預計會出現南風多、逆溫時間長、靜穩天氣多等特點,非常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 玩轉地理 | 什麼是逆溫?
    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大氣環境較差。逆溫與霧霾(圖片來自千龍圖表)逆溫現象與空氣品質的關係:逆溫的存在,對天氣和大氣汙染物的擴散有相當大的影響,它阻礙空氣對流運動,妨礙煙塵,汙染物
  • 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一大早起來,看到的是灰濛濛的霧霾,整個人都不好了。正常的對流層由於上冷下熱,對流運動強烈,逆溫層的出現會使空氣上熱下冷,發生平流運動,變得相對穩定,從而影響天氣系統。逆溫現象在大氣環境中很普遍,多種因素都可以導致逆溫現象,而影響汙染物擴散的因素也有很多,逆溫只是一個方面。下面就來簡要介紹一下發生逆溫的原因。
  • 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一大早起來,看到的是灰濛濛的霧霾,整個人都不好了。控制大氣汙染,一方面需要相關企業減少排放,或在排放前將汙染物過濾淨化,達到一定的標準以後再排放出去。另一方面也與天氣系統有關,如果形成了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天氣系統,那麼可能一點點汙染物就會使PM2.5飆升。
  • 冬季逆溫與人體健康相關 儘可能避免外出
    ,造成了「頭重腳輕」的現象,這樣大氣層結就不穩定,容易上下翻滾而形成對流,就會使低層特別是近地面層空氣中的汙染物和粉塵向高空移散,從而減輕在大氣低層汙染程度。當冷空氣入侵某地時,近地層空氣溫度就會很低,這樣便容易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導致空氣「腳重頭輕」。氣象學稱這種現象叫「逆溫」,發生逆溫的大氣層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厚度可從幾十米到幾百米,它就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蓋在地面上,攜帶汙染物的空氣向上擴散時「無路可走」,只好向下蔓延,從而加重了大氣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