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殺手」———濃霧與逆溫
濃霧不僅導致鐵路、公路、內河、海上、航空交通受阻,電網出現故障,給生產和生活帶來影響,而且還會損害人體健康,成為「健康殺手」。 1930年12月1日到12月5日,比利時的馬納斯河河谷地區出現大霧和逆溫,使當地工廠排放的大量汙染物沉積低空,導致數千居民發病,死亡60餘人。
-
冬季「殺手」―――濃霧與逆溫
濃霧不僅導致鐵路、公路、內河、海上、航空交通受阻,電網出現故障,給生產和生活帶來影響,而且還會損害人體健康,成為「健康殺手」。1930年12月1日到12月5日,比利時的馬納斯河河谷地區出現大霧和逆溫,使當地工廠排放的大量汙染物沉積低空,導致數千居民發病,死亡60餘人。
-
地理科普‖「逆溫」現象分類及成因
——因為對流層中有可能出現「逆溫」現象。 在某些天氣條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氣結構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現象,氣象學上稱之為「逆溫」,而發生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產生逆溫現象的原因很多,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1.
-
2016年我市冬季 逆溫強度和天數明顯增強、增多
(原標題:2016年我市冬季 逆溫強度和天數明顯增強、增多) 逆溫層
-
天氣逆溫 武漢再現霧霾
本報記者 周舜堯 王晴網傳空氣品質全國倒數第一昨日,江城又被一重重大霧籠罩,不少市民為自身健康著想選擇儘量減少外出。14時27分,網友@孫嚮傑發表微博稱,「武漢排名第一!中度重汙染,建議採取防護措施!」
-
逆溫的成因
一說到大氣汙染,總要涉及到逆溫,仿佛大氣汙染與逆溫是一對孿生兄弟似的。的確,逆溫是「殺人」的幫兇。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逆溫的成因和它的家族。 地球的「外衣」——大氣,自地面向高空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等五個層次。
-
大氣運動之逆溫專題
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數百米,在極地可達數千米厚,在大陸上常年都可出現。夏季夜短,逆溫層較薄,消失較快;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中高緯度大陸冬季最易出現且黎明前最強,日出後逆溫層自下而上消失。如下圖表明輻射逆溫的發生、消失過程。
-
2019中考地理知識點:逆溫與大氣汙染
實際上,有時可能出現溫度隨高度上升而增高現象,這種情況稱為氣溫逆溫,簡稱逆溫。出現逆溫的大氣有一定的厚度,這層大氣稱為逆溫層。 出現逆溫現象時,不能產生垂直對流,大氣處於穩定狀態,低層空氣中的汙染物難以擴散,汙染物濃度顯著升高,形成環境汙染,危害人體健康。 逆溫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據其成因可分為輻射逆溫、平流逆溫、下沉逆溫和鋒面逆溫等。
-
冬季人體如何防靜電
據醫學專家介紹,靜電會給人體帶來一定的危害。人體產生的靜電幹擾可以改變人體體表的正常電位差,影響心肌正常的電生理過程及心電在無幹擾下的正常傳導。 冬天空氣過於乾燥,人體皮膚和服裝之間很容易產生靜電,高者瞬間靜電壓可達上萬伏,造成人體不適。有人對日常生活產生的靜電做過調查和實測,在地毯上走動可產生1500~35000伏靜電,在乙烯樹酯地板上走動時可產生250~12000伏靜電,室內臀部在椅子上一蹭就會產生1800伏以上的靜電。靜電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周圍空氣的溼度。通常靜電幹擾超過7000伏,人就會有電擊感。
-
寒冷冬季,空調這樣用,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若發現空調器在運行時,電源引出線或插頭髮燙,這可能是因為電器接線太細或插頭、插座接觸不良,應根據情況採取相應解決措施。NO.2 空調清洗在冬季使用空調供暖之前我們應該徹底清洗一下空調。NO.2 保健溫度從保健的角度看,冬季使用空調時,要注意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一般在5℃~10℃為宜。如室內外溫差過大,人在驟冷驟熱的環境下,容易感冒。當溫度過高的時候,人體會覺得燥熱,眼耳鼻喉等處感覺乾澀。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逆溫現象擴展
逆溫現象擴展 (1)原理: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中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現象,稱為逆溫現象。 (4)逆溫現象發生的時間地點: 地點:中高緯地區;谷地或盆地 發生的時間:冬季夜間或黎明; 天氣:晴朗無雲或少雲
-
逆溫與大氣汙染
其中逆溫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條件之一。 一般情況下,氣溫足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但有時也出現與之規律相反的情況,即隨著高度的上升溫度反而有所增高,這種現象,氣象上稱為「逆溫」。 逆溫的形成條件是無風或微風(一般小於2—3米/秒)和氣溫日較差大。當逆溫形成後,由於風的作用減弱,大氣處於穩定狀態,上下層空氣就不易交換。
-
玩轉地理 | 什麼是逆溫?
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大氣環境較差。,水汽凝結物的擴散,逆溫可以抑制沙塵暴的產生,逆溫如出現在高空,有利於飛機飛行。這種逆溫現象黎明前最強,日出後逆溫層自下而上消失。這種逆溫現象主要發生在氣溫日較差大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熱量輻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氣越冷,導致逆溫。過程為:
-
什麼是逆溫?
這就是逆溫現象。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 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 大氣環境較差。 逆溫現象與空氣品質的關係: 逆溫的存在, 對天氣和大氣汙染物的擴散有相當大的影響, 它阻礙空氣對流運動,妨礙煙塵,汙染物,水汽凝結物的擴散,逆溫可以抑制沙塵暴的產生,逆溫如出現在高空,有利於飛機飛行。但它也有利於霧的形成並使能見度變差,使大氣汙染更為嚴重。
-
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原標題: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本報訊 (記者 李旻) 昨日
-
西雙版納出現罕見逆溫現象
據西雙版納州氣象局預報員介紹,這種奇怪現象屬於逆溫現象,在當地冬季時常出現逆溫,而如此強的逆溫現象卻非常少見。據了解正常情況下隨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而逆溫現象卻相反,氣溫隨海拔升高而升高。
-
微考點1:逆溫現象
【參考答案】(1)烏魯木齊冬季多晴天,夜間地面降溫快;烏魯木齊三面環山,開口向北,北方來的冷空氣容易在此積聚;夜間三面山脈的冷空氣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氣抬升(2)冬季多(積)雪,空氣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車尾氣排放,汙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塵多,凝結核多;冬季多逆溫,三面環山的地形,風力小,不利於霧的消散(3)工業生產和採暖鍋爐做好除塵工作;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北部地區做好固沙工作
-
甘肅冬季氣溫較常年偏高 蘭州逆溫強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據氣象部門統計,甘肅省冬季(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平均氣溫為-2.7℃,較常年同期偏高1.5℃,為1961年以來第二高。在降水方面,冬季甘肅平均降水量為11.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5.7%,但為近5年最少。
-
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控制大氣汙染,一方面需要相關企業減少排放,或在排放前將汙染物過濾淨化,達到一定的標準以後再排放出去。另一方面也與天氣系統有關,如果形成了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天氣系統,那麼可能一點點汙染物就會使PM2.5飆升。這裡帶大家了解一下不利於汙染減小的天氣系統中的「元兇」:大氣逆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