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2020-11-23 網易新聞

(原標題: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本報訊 (記者 李旻) 昨日,圖說氣象通過數據比對了近兩年來我市冬季(11月、12月)的逆溫層強度和天數的變化,今日,我們關注的是我市冬季(11月、12月)不同時段的逆溫變化。

據了解,我市氣象部門每天進行探空觀測的時次分別是7點和19點兩個時間段。探空觀測,是氣象觀測中的一種,通過放飛探空氣球傳回各類氣象數據,特點是精確但時間間隙大。根據市氣象局提供的「2015年至2016年成都冬季逆溫強度早晚變化」數據顯示,2015年裡3000米以下和100米以下兩個高度早晨出現逆溫的強度要高於傍晚,而500米以下和200米以下兩個高度傍晚出現逆溫的強度要高於早晨;但在2016年裡,從3000米以下、500米以下到200米以下、100米以下,4個高度內都是傍晚的逆溫強度要高於早晨,其中以500米以下這一高度強度差距最多。

根據另一組「2015年至2016年成都冬季逆溫天數早晚變化」數據顯示,2015年裡除3000米以下這一高度早晨出現逆溫的天數和傍晚出現逆溫的天數持平外,其他3個高度裡都是早晨出現逆溫的天數要多於傍晚出現逆溫的天數;2016年裡4個高度內都是早晨出現逆溫的天數要多於傍晚出現逆溫的天數,其中以500米以下這一高度天數差距最大。

用一句話總結,我市早晨和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與2015年相比,2016年我市傍晚出現的逆溫天數少於早晨出現逆溫的天數,但強度卻比早晨的逆溫要強。

我市冬季11月至12月無論是早晨還是傍晚,逆溫天數都高達70%以上,逆溫有利於加劇大氣汙染程度,氣象專家提醒,戶外健身等應儘量避開早晨和傍晚這兩個時間段。

(原標題: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黑龍江出現大氣逆溫現象 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
    08:14:51東北新聞網據黑龍江電視臺報導,省氣象臺發布預報,近日我省高空溫度相對較高,夜間至凌晨易出現大氣逆溫現象。預計21日到22日早晨,23日夜間到24日早晨,我省大部分地區一氧化碳(CO)擴散條件氣象等級可達到三級,哈爾濱東部、牡丹江、七臺河、雞西等部分地區高達四級。
  • 西雙版納出現罕見逆溫現象
    近兩天西雙版納州出現咄咄怪事,勐海縣城氣溫降至零下,冷到出現輕霜,而轄區內住在高寒山區的居民卻相對暖和。據西雙版納州氣象局預報員介紹,這種奇怪現象屬於逆溫現象,在當地冬季時常出現逆溫,而如此強的逆溫現象卻非常少見。
  • 什麼是逆溫?
    有時候出現下列情況:①海拔上升, 氣溫升高;②海拔上升 1000 米, 氣溫下降幅度小於約 6° C。這就是逆溫現象。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 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 大氣環境較差。
  • 冬季逆溫與人體健康相關 儘可能避免外出
    當冷空氣入侵某地時,近地層空氣溫度就會很低,這樣便容易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導致空氣「腳重頭輕」。氣象學稱這種現象叫「逆溫」,發生逆溫的大氣層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厚度可從幾十米到幾百米,它就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蓋在地面上,攜帶汙染物的空氣向上擴散時「無路可走」,只好向下蔓延,從而加重了大氣汙染。
  • 逆溫現象觀察及解釋
    這是我們村前的一個小壩子,在秋冬季節的晴朗早晨,壩子上常會覆蓋著一層薄霧,日出前後,霧氣最濃,當太陽升起2、3個小時以後,霧氣漸漸消散;遠處林子裡提煉桉油,升起的煙霧,隨著南風灌入壩子中,當氣溫漸漸暖和起來,煙霧越升越高
  • 玩轉地理 | 什麼是逆溫?
    有時候出現下列情況:①海拔上升,氣溫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幅度小於約6°C。這就是逆溫現象。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大氣環境較差。
  • 逆溫與空氣汙染
    經常看質量周報或日報的人,肯定對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這些名詞不會陌生,但是,另一個重要因素——低空中持久的「逆溫」也會在無形中幫助這些汙染物,使其濃度越來越大,如果超過人們所能忍受的最高限度就會導致災難發生。
  • 什麼叫「逆溫」和「逆溫層」
    提起逆溫,很多人對於它是比較陌生的。但是,由於逆溫層而造成的天氣異常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影響很大,甚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大危害,許多人已經有所了解。  冬春時節的早晨或傍晚,在城市和市郊,常常見到煙霧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後,就向水平方向漂浮起來,瀰漫四方。
  • 大霧逆溫易誘發空氣汙染
    大霧並不「純潔」  大霧,又稱濃霧,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氣象觀測學定義:當浮遊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使得水平能見度低於一千米時,就稱大霧天氣。大霧每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但大範圍、長時間的濃霧,以冬季時節出現的頻率最高。
  • 地理科普‖「逆溫」現象分類及成因
    濃霧能將城市中的建築物「纏繞」其中,讓身處地面的人們如臨仙境一般。而當中出現的霧被稱為平流霧,它的形成與我們今天所講的大氣「逆溫」現象有關。在地球的大氣垂直分層中,近地面的大氣層我們稱之為「對流層」。如下圖所示:
  •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而當逆溫層出現時,密度大的冷空氣在下,密度小的暖空氣在上,無法形成對流,近地面汙染物也就無法稀釋,容易導致汙染發生。逆溫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常見的輻射逆溫。在晴朗的夜晚缺少雲的保溫作用,地面通過長波輻射散失熱量,溫度迅速降低,近地面的氣溫受其影響也會顯著下降,從而形成下冷上暖的逆溫層。
  •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而當逆溫層出現時,密度大的冷空氣在下,密度小的暖空氣在上,無法形成對流,近地面汙染物也就無法稀釋,容易導致汙染發生。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 鷺島昨日中霾全城籠「薄紗」 出現逆溫現象是主因
    現象  廈門連續2天輕度汙染  元旦假期過完的第一天,雖然豔陽高照,但其實出現了市民看不見的空氣汙染,汙染物是二氧化氮。這也是廈門自去年6月份以來首次出現連續兩日空氣輕度汙染。  分析  出現逆溫現象是主因  有心的市民會發現,冬季只要每到天氣回暖的那幾天,廈門的空氣品質就不太樂觀。相關環保人士表示,這和逆溫現象有很大的關係。  通常情況下,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顯得「頭重腳輕」。
  • 濟南地形易導致「逆溫」現象 哪裡熱島效應最明顯?
    因濟南城南入群山,北倚地上黃河,地形呈淺碟狀,冬季夜晚由於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到市區,市區原來的較暖空氣被冷空氣抬擠上升,往往會出現「逆溫」現象,導致汙染物難以擴散。  濟南地形易導致「逆溫」現象  魯網8月24日訊 因濟南城南入群山,北倚地上黃河,地形呈淺碟狀,冬季夜晚由於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到市區,市區原來的較暖空氣被冷空氣抬擠上升,往往會出現「逆溫」現象,導致汙染物難以擴散。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逆溫現象擴展
    逆溫現象擴展  (1)原理: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中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現象,稱為逆溫現象。  正常情況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可能會小於0.6℃或者大於0.6℃  (2)形成條件  (3)輻射逆溫的形成及消失過程圖解
  • 大氣運動之逆溫專題
    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的某一高度有時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或者地面上隨高度的增加,降溫變化率小於0.6°C/100 m,這種現象稱為逆溫。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數百米,在極地可達數千米厚,在大陸上常年都可出現。夏季夜短,逆溫層較薄,消失較快;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中高緯度大陸冬季最易出現且黎明前最強,日出後逆溫層自下而上消失。如下圖表明輻射逆溫的發生、消失過程。
  • 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正常的對流層由於上冷下熱,對流運動強烈,逆溫層的出現會使空氣上熱下冷,發生平流運動,變得相對穩定,從而影響天氣系統。逆溫現象在大氣環境中很普遍,多種因素都可以導致逆溫現象,而影響汙染物擴散的因素也有很多,逆溫只是一個方面。下面就來簡要介紹一下發生逆溫的原因。
  • 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藍天白雲逆溫現象,顧名思義,就是指大氣(尤其指對流層)中出現的底部溫度低於上部的情況。正常的對流層由於上冷下熱,對流運動強烈,逆溫層的出現會使空氣上熱下冷,發生平流運動,變得相對穩定,從而影響天氣系統。逆溫現象在大氣環境中很普遍,多種因素都可以導致逆溫現象,而影響汙染物擴散的因素也有很多,逆溫只是一個方面。下面就來簡要介紹一下發生逆溫的原因。
  •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 科普動畫|加重汙染的「幫兇」-逆溫現象
    其中,逆溫作為影響大氣汙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之一,在近期的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中,逆溫層高度只有300~500米,僅為平時正常水平的一半,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大氣環境容量,加重了汙染程度。說到逆溫,那什麼是逆溫呢?一般情況下,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即是說在數千米以下,總是低層大氣溫度高,空氣密度小,高層大氣溫度低,空氣密度大,顯得"頭重腳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