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日本語
谷歌翻譯好啊,只是文不達意,字幕跟不上語音。
(以下內容為是視頻內文字,沒有耐心,可直接在文末觀看視頻)
這是我們村前的一個小壩子,在秋冬季節的晴朗早晨,壩子上常會覆蓋著一層薄霧,日出前後,霧氣最濃,當太陽升起2、3個小時以後,霧氣漸漸消散;遠處林子裡提煉桉油,升起的煙霧,隨著南風灌入壩子中,當氣溫漸漸暖和起來,煙霧越升越高,彌散開來,天空也漸漸變得清朗。
這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我們可以用一個實驗,說明它的機理。我們製作了如下的裝置。
取一盆涼水,杯中裝入熱水,在杯身左邊打一針,右邊也打一針,將塑料杯放入涼水中,可以發現杯中的熱水上層的溫度較高,下層的溫度較低,這一設計與秋冬季節地面附近的大氣溫度結構類似。日落之後,地面降溫快,離地面較近的大氣將熱量傳遞給了大地,氣溫降的較低,使得近地面的大氣變成了下冷上熱的結構,這種與正常對流層溫度垂直變化相反的現象被稱為逆溫。
當逆溫發生時,對流層內出現了和平流層一樣的隨高度升高,溫度也隨之升高的大氣溫度結構。這樣的結構對大氣運動有怎樣的影響呢?
我們將藍色墨水注入瓶中,發現墨水會發生自由的擴散,但大部分墨水停留在了初始階段,形成了一層條帶狀的「雲帶」,20分鐘過去了,「雲帶」依然沒有擴散開。我們在冷水盆中注入開水,模擬地面溫度升高的過程,當地面溫度升高,接近地面的大氣也隨之被加熱,逆溫狀態漸漸恢復了正常的下熱上冷結構,此時大氣運動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我們發現,當加入熱水後,「雲帶」漸漸消失,杯中水的溫度也漸變為下熱上冷。將紅墨水注入,在短短的50秒之內,幾乎全部擴散開。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解釋剛開始時的現象。經過一個晝夜的降溫過程,近地面大氣的熱量不斷流向大地,使得近地面附近的大氣,距離地面越近,氣溫越低,形成了逆溫現象,這一
下冷上熱的結構不利於水霧及煙塵的擴散,自然就形成了一層霧或霾。而隨著地溫和氣溫的升高,下冷上熱的結構逐漸轉變為下熱上冷的結構,霧氣擴散開並逐漸氣化,壩子上方自然變得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