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逆溫?

2021-01-18 高中地理知識


逆溫現象:近地面大氣( 對流層)由於熱量主要直接來自地面輻射, 所以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一般情況下, 海拔每上升 1000 米, 氣溫下降約 6° C。


有時候出現下列情況:

①海拔上升, 氣溫升高;

②海拔上升 1000 米, 氣溫下降幅度小於約 6° C。

這就是逆溫現象。


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 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 大氣環境較差。

A 發生時穩定性特別強( 不利於垂直運動), 易出現大氣汙染

B 最有利於逆溫發生的條件是平靜而晴朗的夜晚

C 日出前後的逆溫層最厚, 日出後地面溫度升高, 逆溫層慢慢消失。

 

 

逆溫現象與空氣品質的關係:

逆溫的存在, 對天氣和大氣汙染物的擴散有相當大的影響, 它阻礙空氣對流運動,妨礙煙塵,汙染物,水汽凝結物的擴散,逆溫可以抑制沙塵暴的產生,逆溫如出現在高空,有利於飛機飛行。但它也有利於霧的形成並使能見度變差,使大氣汙染更為嚴重。

 



逆溫的類型

輻射逆溫:

經常發生在晴朗無雲的夜間,由於大氣逆輻射較小,地面輻射散失熱量多,近地面氣溫迅速下降,而高處氣層降溫較少,從而出現上暖下冷的逆溫現象。這種逆溫現象黎明前最強, 日出後逆溫層自下而上消失。這種逆溫現象主要發生在氣溫日較差大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熱量輻射散失, 越接近地面空氣越冷, 導致逆溫。

 

平流逆溫:

暖空氣水平移動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氣層上,由於暖空氣的下層受到冷地面或大氣的影響而迅速降溫,上層受影響較少,降溫較慢,從而形成逆溫。這種逆溫現象主要出現在中緯度沿海地區。

 

 地形逆溫: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發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於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來的暖空氣被冷氣抬擠上升,從而出現溫度的倒置現象。這種逆溫現象主要發生在晚上。還有一種情況是,冬半年冷空氣在向低緯度地區運動過程中,因冷空氣較冷重, 把地勢較低盆地和谷地地區填滿( 形成冷空氣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氣,在盆地上空暖空氣與盆地內冷空氣交界的大氣層形成逆溫現象。這種逆溫現象發生在冬半年。

 


鋒面逆溫:

鋒面附近因上面為暖空氣,下面為冷空氣,所以也會出現逆溫現象,如我國雲貴高原東部冬半年受昆明準靜止鋒影響, 上空出現逆溫現象, 形成貴陽一帶的陰雨冷溼天氣。




下沉逆溫:

在高壓控制區,高空存在著大規模的下沉氣流,由於氣流下沉的絕熱增溫作用,致使下沉運動的終止高度出現逆溫。這種逆溫多見於副熱帶反氣旋區( 海洋上空),它的特點是範圍大,不接觸地面而出現在某一高度上。這種逆溫因為有時像蓋子一樣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擴散,如果延續時間較長,對汙染物的擴散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此外,寒流影響下也會促使逆溫現象的形成。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逆溫」?
    但其實,氣溫也會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我們將這種特殊的現象稱為逆溫。        逆溫是對流層中氣溫垂直分布的一種特殊現象,既可能發生在近地層中,也可能發生在較高氣層中(自由大氣中)。        逆溫的形成常常是幾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逆溫生成的過程,可分為輻射逆溫、下沉逆溫、鋒面逆溫等。
  • 玩轉地理 | 什麼是逆溫?
    ,水汽凝結物的擴散,逆溫可以抑制沙塵暴的產生,逆溫如出現在高空,有利於飛機飛行。這種逆溫現象黎明前最強,日出後逆溫層自下而上消失。這種逆溫現象主要發生在氣溫日較差大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熱量輻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氣越冷,導致逆溫。過程為:
  • 什麼叫「逆溫」和「逆溫層」
    提起逆溫,很多人對於它是比較陌生的。但是,由於逆溫層而造成的天氣異常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影響很大,甚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大危害,許多人已經有所了解。  冬春時節的早晨或傍晚,在城市和市郊,常常見到煙霧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後,就向水平方向漂浮起來,瀰漫四方。
  • 什麼是逆溫?它又是如何加重汙染的?
    什麼是逆溫?對我們的環境有什麼影響?
  • 逆溫的成因
    一說到大氣汙染,總要涉及到逆溫,仿佛大氣汙染與逆溫是一對孿生兄弟似的。的確,逆溫是「殺人」的幫兇。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逆溫的成因和它的家族。   地球的「外衣」——大氣,自地面向高空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等五個層次。
  • 逆溫與空氣汙染
    經常看質量周報或日報的人,肯定對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這些名詞不會陌生,但是,另一個重要因素——低空中持久的「逆溫」也會在無形中幫助這些汙染物,使其濃度越來越大,如果超過人們所能忍受的最高限度就會導致災難發生。
  • 環保強科普 | 逆溫層是什麼?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環保強科普 | 逆溫層是什麼?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1什麼是逆溫層?正常情況下,對流層中氣溫從下到上是降低的,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大約下降0.6℃,而所謂逆溫層就是與這種情況完全相反,氣溫呈現上高下低的狀態。
  • 科普動畫 | 逆溫層是什麼?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科普動畫 | 逆溫層是什麼?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什麼是逆溫層
  • 邢臺又見極品逆溫!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號外~號外~邢臺又見極品逆溫 什麼是逆溫?
  • 逆溫與大氣汙染
    其中逆溫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條件之一。   一般情況下,氣溫足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但有時也出現與之規律相反的情況,即隨著高度的上升溫度反而有所增高,這種現象,氣象上稱為「逆溫」。  逆溫的形成條件是無風或微風(一般小於2—3米/秒)和氣溫日較差大。當逆溫形成後,由於風的作用減弱,大氣處於穩定狀態,上下層空氣就不易交換。
  • 大氣運動之逆溫專題
    ②平流逆溫:當暖空氣水平移動到冷卻的地面、水面或氣層之上時,底層空氣因受下墊面的影響而迅速降溫,上層空氣因距離較遠,降溫較慢,於是產生逆溫。逆溫的強弱,主要由暖空氣和地面的溫差決定。溫差越大,逆溫越強。
  • 小長假太陽輻射生逆溫
    (原標題:小長假太陽輻射生逆溫) 盆地西部5-7日持續汙染天
  • 科普動畫|加重汙染的「幫兇」-逆溫現象
    其中,逆溫作為影響大氣汙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之一,在近期的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中,逆溫層高度只有300~500米,僅為平時正常水平的一半,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大氣環境容量,加重了汙染程度。說到逆溫,那什麼是逆溫呢?一般情況下,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即是說在數千米以下,總是低層大氣溫度高,空氣密度小,高層大氣溫度低,空氣密度大,顯得"頭重腳輕"。
  • 冬季「殺手」———濃霧與逆溫
    1930年12月1日到12月5日,比利時的馬納斯河河谷地區出現大霧和逆溫,使當地工廠排放的大量汙染物沉積低空,導致數千居民發病,死亡60餘人。  大霧和逆溫多發生在冬季,但在深秋時節也有發生。1948年10月末,擁有1.4萬人口的美國工業小鎮多諾拉,由於逆溫和大霧的出現,空氣中二氧化碳和金屬粉塵等迅速積聚,導致60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據研究,城市的塵埃含量比農村高10倍,一氧化碳高30倍,二氧化硫高40—50倍。
  • 冬季「殺手」―――濃霧與逆溫
    1930年12月1日到12月5日,比利時的馬納斯河河谷地區出現大霧和逆溫,使當地工廠排放的大量汙染物沉積低空,導致數千居民發病,死亡60餘人。大霧和逆溫多發生在冬季,但在深秋時節也有發生。1948年10月末,擁有1.4萬人口的美國工業小鎮多諾拉,由於逆溫和大霧的出現,空氣中二氧化碳和金屬粉塵等迅速積聚,導致60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據研究,城市的塵埃含量比農村高10倍,一氧化碳高30倍,二氧化硫高40―50倍。當有大霧時,大氣汙染物會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形成新物質,這種新物質的毒性比原汙染物要大得多。
  • 科普動畫|逆溫層是什麼?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1什麼是逆溫層?正常情況下,對流層中氣溫從下到上是降低的,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大約下降0.6℃,而所謂逆溫層就是與這種情況完全相反,氣溫呈現上高下低的狀態。2逆溫層與汙染天氣有什麼關係?大氣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有很重要的意義,暖空氣密度小,冷空氣密度大,處在上面的冷空氣就會往下落,而處在下面的暖空氣會向上飄,空氣對流由此產生。這樣,近地面的「髒」空氣就能和較高處新鮮的空氣有個交換,相當於一個天然的「換氣扇」。
  • 地理科普‖「逆溫」現象分類及成因
    ——因為對流層中有可能出現「逆溫」現象。 在某些天氣條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氣結構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現象,氣象學上稱之為「逆溫」,而發生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產生逆溫現象的原因很多,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1.
  • 西雙版納出現罕見逆溫現象
    據西雙版納州氣象局預報員介紹,這種奇怪現象屬於逆溫現象,在當地冬季時常出現逆溫,而如此強的逆溫現象卻非常少見。據了解正常情況下隨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而逆溫現象卻相反,氣溫隨海拔升高而升高。
  • 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原標題: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本報訊 (記者 李旻) 昨日
  • 2019中考地理知識點:逆溫與大氣汙染
    實際上,有時可能出現溫度隨高度上升而增高現象,這種情況稱為氣溫逆溫,簡稱逆溫。出現逆溫的大氣有一定的厚度,這層大氣稱為逆溫層。 出現逆溫現象時,不能產生垂直對流,大氣處於穩定狀態,低層空氣中的汙染物難以擴散,汙染物濃度顯著升高,形成環境汙染,危害人體健康。 逆溫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據其成因可分為輻射逆溫、平流逆溫、下沉逆溫和鋒面逆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