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原標題: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本報訊 (記者 李旻) 昨日
-
地理科普‖「逆溫」現象分類及成因
濃霧能將城市中的建築物「纏繞」其中,讓身處地面的人們如臨仙境一般。而當中出現的霧被稱為平流霧,它的形成與我們今天所講的大氣「逆溫」現象有關。在地球的大氣垂直分層中,近地面的大氣層我們稱之為「對流層」。如下圖所示:
-
鷺島昨日中霾全城籠「薄紗」 出現逆溫現象是主因
現象 廈門連續2天輕度汙染 元旦假期過完的第一天,雖然豔陽高照,但其實出現了市民看不見的空氣汙染,汙染物是二氧化氮。這也是廈門自去年6月份以來首次出現連續兩日空氣輕度汙染。 分析 出現逆溫現象是主因 有心的市民會發現,冬季只要每到天氣回暖的那幾天,廈門的空氣品質就不太樂觀。相關環保人士表示,這和逆溫現象有很大的關係。 通常情況下,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顯得「頭重腳輕」。
-
逆溫現象觀察及解釋
這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我們可以用一個實驗,說明它的機理。我們製作了如下的裝置。當逆溫發生時,對流層內出現了和平流層一樣的隨高度升高,溫度也隨之升高的大氣溫度結構。這樣的結構對大氣運動有怎樣的影響呢?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解釋剛開始時的現象。經過一個晝夜的降溫過程,近地面大氣的熱量不斷流向大地,使得近地面附近的大氣,距離地面越近,氣溫越低,形成了逆溫現象,這一下冷上熱的結構不利於水霧及煙塵的擴散,自然就形成了一層霧或霾。而隨著地溫和氣溫的升高,下冷上熱的結構逐漸轉變為下熱上冷的結構,霧氣擴散開並逐漸氣化,壩子上方自然變得清朗。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逆溫現象擴展
逆溫現象擴展 (1)原理: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中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現象,稱為逆溫現象。 正常情況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可能會小於0.6℃或者大於0.6℃ (2)形成條件 (3)輻射逆溫的形成及消失過程圖解
-
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正常的對流層由於上冷下熱,對流運動強烈,逆溫層的出現會使空氣上熱下冷,發生平流運動,變得相對穩定,從而影響天氣系統。逆溫現象在大氣環境中很普遍,多種因素都可以導致逆溫現象,而影響汙染物擴散的因素也有很多,逆溫只是一個方面。下面就來簡要介紹一下發生逆溫的原因。
-
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藍天白雲逆溫現象,顧名思義,就是指大氣(尤其指對流層)中出現的底部溫度低於上部的情況。正常的對流層由於上冷下熱,對流運動強烈,逆溫層的出現會使空氣上熱下冷,發生平流運動,變得相對穩定,從而影響天氣系統。逆溫現象在大氣環境中很普遍,多種因素都可以導致逆溫現象,而影響汙染物擴散的因素也有很多,逆溫只是一個方面。下面就來簡要介紹一下發生逆溫的原因。
-
科普動畫|加重汙染的「幫兇」-逆溫現象
其中,逆溫作為影響大氣汙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之一,在近期的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中,逆溫層高度只有300~500米,僅為平時正常水平的一半,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大氣環境容量,加重了汙染程度。說到逆溫,那什麼是逆溫呢?一般情況下,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即是說在數千米以下,總是低層大氣溫度高,空氣密度小,高層大氣溫度低,空氣密度大,顯得"頭重腳輕"。
-
什麼是逆溫?
有時候出現下列情況:①海拔上升, 氣溫升高;②海拔上升 1000 米, 氣溫下降幅度小於約 6° C。這就是逆溫現象。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 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 大氣環境較差。
-
黑龍江出現大氣逆溫現象 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
08:14:51東北新聞網據黑龍江電視臺報導,省氣象臺發布預報,近日我省高空溫度相對較高,夜間至凌晨易出現大氣逆溫現象。預計21日到22日早晨,23日夜間到24日早晨,我省大部分地區一氧化碳(CO)擴散條件氣象等級可達到三級,哈爾濱東部、牡丹江、七臺河、雞西等部分地區高達四級。
-
微考點1:逆溫現象
【參考答案】(1)烏魯木齊冬季多晴天,夜間地面降溫快;烏魯木齊三面環山,開口向北,北方來的冷空氣容易在此積聚;夜間三面山脈的冷空氣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氣抬升(2)冬季多(積)雪,空氣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車尾氣排放,汙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塵多,凝結核多;冬季多逆溫,三面環山的地形,風力小,不利於霧的消散(3)工業生產和採暖鍋爐做好除塵工作;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北部地區做好固沙工作
-
什麼是「逆溫」?
但其實,氣溫也會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我們將這種特殊的現象稱為逆溫。 逆溫是對流層中氣溫垂直分布的一種特殊現象,既可能發生在近地層中,也可能發生在較高氣層中(自由大氣中)。 逆溫的形成常常是幾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逆溫生成的過程,可分為輻射逆溫、下沉逆溫、鋒面逆溫等。
-
逆溫的成因
一說到大氣汙染,總要涉及到逆溫,仿佛大氣汙染與逆溫是一對孿生兄弟似的。的確,逆溫是「殺人」的幫兇。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逆溫的成因和它的家族。 地球的「外衣」——大氣,自地面向高空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等五個層次。
-
濟南地形易導致「逆溫」現象 哪裡熱島效應最明顯?
因濟南城南入群山,北倚地上黃河,地形呈淺碟狀,冬季夜晚由於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到市區,市區原來的較暖空氣被冷空氣抬擠上升,往往會出現「逆溫」現象,導致汙染物難以擴散。 濟南地形易導致「逆溫」現象 魯網8月24日訊 因濟南城南入群山,北倚地上黃河,地形呈淺碟狀,冬季夜晚由於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到市區,市區原來的較暖空氣被冷空氣抬擠上升,往往會出現「逆溫」現象,導致汙染物難以擴散。
-
逆溫現象引發昨晨大霧能見度僅10米左右(圖)
哈爾濱新聞網訊 (記者葉濱張秀巍)昨晨5時許,哈爾濱市出現大霧天氣,市區部分街路能見度甚至只有10米左右,是哈爾濱市近年來較大的一場濃霧天氣。市氣象臺於5時45分發布了大霧黃色警報。 「逆溫」引發大霧 氣象專家說,哈爾濱市今年首次大霧形成的原因,是由於近幾天連續雨雪天氣,雪後地面溫度較高,造成地面溼度較大,加上昨天凌晨風力微弱,在哈爾濱市上空大氣中低層區域形成了一片逆溫層。在這一區域內,地面溫度為-9.4℃,高空溫度為-9℃,形成了地面溫度低於高空溫度的局面,由此產生逆溫氣候,導致濃霧天氣發生。而正常情況,是地面溫度高於空中溫度。
-
玩轉地理 | 什麼是逆溫?
有時候出現下列情況:①海拔上升,氣溫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幅度小於約6°C。這就是逆溫現象。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大氣環境較差。
-
逆溫與空氣汙染
經常看質量周報或日報的人,肯定對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這些名詞不會陌生,但是,另一個重要因素——低空中持久的「逆溫」也會在無形中幫助這些汙染物,使其濃度越來越大,如果超過人們所能忍受的最高限度就會導致災難發生。
-
逆溫現象和高壓系統致使大氣汙染難擴散
12月5日早些時時候,倫敦上空的出現逆溫現象。通常,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0.6℃左右。即是說在數千米以下,一般是低層大氣溫度高,高層大氣溫度低。可是在某些天氣條件下,一地上空的大氣結構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現象,即低層大氣溫度低、高層大氣溫度高,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逆溫,發生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
-
大氣運動之逆溫專題
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的某一高度有時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或者地面上隨高度的增加,降溫變化率小於0.6°C/100 m,這種現象稱為逆溫。多出現在秋冬季或春季,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冬季海洋上來的氣團流到冷的下墊面上,或秋季空氣由低緯度流到高緯度時,都有可能產生平流逆溫。冬半年,中緯度沿海地區常見。③鋒面逆溫:鋒面附近因上面為暖空氣,下面為冷空氣,故也會出現逆溫現象。如我國雲貴高原東部冬半年受昆明準靜止鋒影響,上空出現逆溫現象,形成貴陽一帶的陰雨冷溼天氣。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PM2.5、逆溫現象、大氣受熱過程)
圖1 氣旋與反氣旋2、逆溫現象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現象,即為逆溫現象,此時大氣較為穩定,汙染物不易擴散。逆溫現象主要有5種成因:①輻射逆溫。發生在晴朗無雲的夜間,近地面大氣的溫度迅速下降,因此出現「上暖下冷」的現象。②鋒面逆溫。鋒面上、下分別是暖氣團和冷氣團,因此溫度存在著差異(上暖下冷)。③地形逆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