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中考地理知識點:逆溫與大氣汙染
大氣的溫度常隨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此種氣溫的梯度變化並非固定不變。實際上,有時可能出現溫度隨高度上升而增高現象,這種情況稱為氣溫逆溫,簡稱逆溫。出現逆溫的大氣有一定的厚度,這層大氣稱為逆溫層。 出現逆溫現象時,不能產生垂直對流,大氣處於穩定狀態,低層空氣中的汙染物難以擴散,汙染物濃度顯著升高,形成環境汙染,危害人體健康。
-
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原標題:早晨、傍晚最易出現逆溫現象) 本報訊 (記者 李旻) 昨日
-
大氣汙染物難以消散?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這裡帶大家了解一下不利於汙染減小的天氣系統中的「元兇」:大氣逆溫現象。現象概述如果大家有一定的常識,應該了解到在對流層,氣溫隨著高度增加而降低。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所以對流層頂的溫度是最低的。藍天白雲逆溫現象,顧名思義,就是指大氣(尤其指對流層)中出現的底部溫度低於上部的情況。
-
大氣汙染物難以消散?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控制大氣汙染,一方面需要相關企業減少排放,或在排放前將汙染物過濾淨化,達到一定的標準以後再排放出去。另一方面也與天氣系統有關,如果形成了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天氣系統,那麼可能一點點汙染物就會使PM2.5飆升。這裡帶大家了解一下不利於汙染減小的天氣系統中的「元兇」:大氣逆溫現象。
-
大氣運動之逆溫專題
(2)逆溫的形成①輻射逆溫:經常發生在晴朗無雲微風的夜間,由於大氣逆輻射較弱,地面輻射散失熱量多,近地面氣溫迅速下降,而高處氣層降溫較少,從而出現上暖下冷的逆溫現象。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數百米,在極地可達數千米厚,在大陸上常年都可出現。夏季夜短,逆溫層較薄,消失較快;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中高緯度大陸冬季最易出現且黎明前最強,日出後逆溫層自下而上消失。如下圖表明輻射逆溫的發生、消失過程。
-
冬季「殺手」———濃霧與逆溫
大霧和逆溫多發生在冬季,但在深秋時節也有發生。1948年10月末,擁有1.4萬人口的美國工業小鎮多諾拉,由於逆溫和大霧的出現,空氣中二氧化碳和金屬粉塵等迅速積聚,導致60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據研究,城市的塵埃含量比農村高10倍,一氧化碳高30倍,二氧化硫高40—50倍。
-
冬季「殺手」―――濃霧與逆溫
寒冬季節常有濃霧出現。濃霧不僅導致鐵路、公路、內河、海上、航空交通受阻,電網出現故障,給生產和生活帶來影響,而且還會損害人體健康,成為「健康殺手」。1930年12月1日到12月5日,比利時的馬納斯河河谷地區出現大霧和逆溫,使當地工廠排放的大量汙染物沉積低空,導致數千居民發病,死亡60餘人。
-
持續低溫 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昨天,寧波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要注意用氣安全,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又稱煤氣中毒)是指人吸入過量一氧化碳後產生中毒現象。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與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接觸時間長短、患者健康情況有關。 目前本市氣候處在冬季寒冷季節,許多人在室內使用燃氣式熱水器洗澡,一旦發生氣道堵塞,加上門窗關閉,極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
-
逆溫現象和高壓系統致使大氣汙染難擴散
12月5日早些時時候,倫敦上空的出現逆溫現象。通常,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0.6℃左右。即是說在數千米以下,一般是低層大氣溫度高,高層大氣溫度低。可是在某些天氣條件下,一地上空的大氣結構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現象,即低層大氣溫度低、高層大氣溫度高,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逆溫,發生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
-
逆溫與大氣汙染
研究表明,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每天由工廠煙囪、住戶煤爐以及交通工具排出的廢氣總量基本上是不變的,但由於氣象條件的不同,每日造成的大氣汙染濃度卻可相差幾十倍至幾百倍。其中逆溫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條件之一。
-
什麼是逆溫?
有時候出現下列情況:①海拔上升, 氣溫升高;②海拔上升 1000 米, 氣溫下降幅度小於約 6° C。這就是逆溫現象。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溫現象使空氣對流運動減弱, 大氣中的汙染物不易擴散, 大氣環境較差。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PM2.5、逆溫現象、大氣受熱過程)
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現象,即為逆溫現象,此時大氣較為穩定,汙染物不易擴散。逆溫現象主要有5種成因:①輻射逆溫。發生在晴朗無雲的夜間,近地面大氣的溫度迅速下降,因此出現「上暖下冷」的現象。②鋒面逆溫。鋒面上、下分別是暖氣團和冷氣團,因此溫度存在著差異(上暖下冷)。③地形逆溫。
-
一氧化碳中毒_贛州市人民政府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質燃燒不完全時的產物經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一氧化碳極易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使血紅蛋白喪失攜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組織窒息。對全身的組織細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對大腦皮質的影響最為嚴重。當人們意識到已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時,往往已為時已晚。因為支配人體運動的大腦皮質最先受到麻痺損害,使人無法實現有目的的自主運動。
-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大氣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有很重要的意義,暖空氣密度小,冷空氣密度大,處在上面的冷空氣就會往下落,而處在下面的暖空氣會向上飄,空氣對流由此產生。這樣,近地面的「髒」空氣就能和較高處新鮮的空氣有個交換,相當於一個天然的「換氣扇」。
-
地理科普‖「逆溫」現象分類及成因
濃霧能將城市中的建築物「纏繞」其中,讓身處地面的人們如臨仙境一般。而當中出現的霧被稱為平流霧,它的形成與我們今天所講的大氣「逆溫」現象有關。在地球的大氣垂直分層中,近地面的大氣層我們稱之為「對流層」。如下圖所示:
-
逆溫現象觀察及解釋
這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我們可以用一個實驗,說明它的機理。我們製作了如下的裝置。當逆溫發生時,對流層內出現了和平流層一樣的隨高度升高,溫度也隨之升高的大氣溫度結構。這樣的結構對大氣運動有怎樣的影響呢?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解釋剛開始時的現象。經過一個晝夜的降溫過程,近地面大氣的熱量不斷流向大地,使得近地面附近的大氣,距離地面越近,氣溫越低,形成了逆溫現象,這一下冷上熱的結構不利於水霧及煙塵的擴散,自然就形成了一層霧或霾。而隨著地溫和氣溫的升高,下冷上熱的結構逐漸轉變為下熱上冷的結構,霧氣擴散開並逐漸氣化,壩子上方自然變得清朗。
-
冬季寒冷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出現一氧化碳中毒有何種表現呢?定期檢測汽車的排氣系統,防止排氣系統一氧化碳洩漏。一氧化碳中毒,警惕八大誤區誤區一:只有燒煤才會引起中毒實際上,凡屬含碳的燃料如汽油、煤油、木炭等,在缺氧而不能充分燃燒時,皆可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誤區二:室內沒有煤煙不會引起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一氧化碳中毒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安全常識
因此人體吸入一氧化碳,不僅減少了紅細胞的攜氧能力,而且抑制、減慢氧合血紅蛋白的解離和氧的釋放,使血液供氧能力大大降低,從而使人體組織缺氧而發生機能傷害。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的濃度與空氣中一氧化碳的濃度成正比。
-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為什麼有逆溫的時候易出現汙染? 大氣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有很重要的意義,暖空氣密度小,冷空氣密度大,處在上面的冷空氣就會往下落,而處在下面的暖空氣會向上飄,空氣對流由此產生。這樣,近地面的「髒」空氣就能和較高處新鮮的空氣有個交換,相當於一個天然的「換氣扇」。
-
預防一氧化碳中毒,這些你應該早知道!
常見一氧化碳中毒1.燃燒煤、炭、柴燃燒煤、炭、柴取暖,燒煤、炭、柴火鍋等,煤、炭、柴容易發生不完全燃燒,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如果房間密閉,通風不暢,很容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使用燃氣熱水器、燃氣灶有些家庭將燃氣熱水器安裝在了洗浴間裡,燃氣不完全燃燒,如果時間過長,一氧化碳容易蓄積,加上天冷關窗,通風不暢,導致中毒發生。使用燃氣灶,燃氣洩漏或是忘記關燃氣閥門,室內通風不暢,也易引起一氧化碳蓄積而造成人員中毒,遇明火、開關電器、使用手機甚至會發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