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認知偏差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中科院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認知偏差

  中科院灰霾研究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公眾認知的偏差

  弱風高溼逆溫 致十一車少霾多

  近日,北京市環保局發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北京地區全年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五級重度汙染和六級嚴重汙染共58天,佔全年的15.9%。而市民印象格外深的是,去年1月份北京連續出現霧霾天氣,十一長假中許多車輛離開北京後卻霧霾頻出等等。

  在諸多數據與市民認知存在一定偏差的背後,種種疑問急需進一步解讀。2013年的空氣監測結果到底呈現哪些新變化?民眾應該如何理性看待有關霧霾的種種數據?記者為此專訪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

  解讀

  2013PM年均值

  比2012略低

  健德門橋西南角,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鐵塔分院,一排白色的板房中,監測儀器嗡嗡作響,電腦屏幕上曲線與數字不斷變化,顯示著此監測點周圍PM2.5的濃度變化。

  「這兩年北京市的空氣PM2.5值變化不大,根據觀測,2013年的PM年均值比2012年要略微低一些。」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說。他負責的「大氣灰霾溯源」外場觀測項目組,是「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中的一部分,負責對2013年北京的大氣狀況進行全年監測。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數據顯示,2013年進入1月後,北京共出現4次霧霾天氣過程,霧霾天數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多。1月PM2.5均值為142.8微克/立方米。對此王躍思認為,PM2.5濃度的增加,直接導致霧霾天氣頻發。而在燃煤供暖季中極其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靜穩天氣過程和氣象條件是大面積霧霾汙染形成的客觀原因。

  2月至4月是霧霾平淡期,其中4月份是北京地區前5個月空氣品質最好的一個月,11天達到了空氣品質一級標準(PM2.5日均值小於35微克/立方米)。王躍思表示,2月份由於正值春節,煙花爆竹的燃燒會對霧霾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2月份PM2.5均值為93.1微克/立方米。在北京大部分地區採暖期結束,空氣中顆粒物的濃度也相應降低。「取暖後比取暖前主要大氣汙染物的平均下降率均在50%左右,在4月出現了全年次低值43.9微克/立方米。」

  從5月份開始,隨著氣溫的升高,大氣中的顆粒物濃度也逐漸上升,到了6月份北京市的PM2.5達到了年度第二高峰值,達到92.1微克/立方米。王躍思認為,溫度快速升高會導致大氣氧化能力增強,通過光化學反應產生的二次顆粒物的增加,是細顆粒物濃度顯著升高的主要原因。「7月、8月就開始的雨季,汙染物濃度也會隨之降低,7月份達到了PM2.5全年最低值,39.5微克/立方米。」

  釋疑

  十一車少霧霾多 歸因弱風高溼強逆溫

  2013年的國慶期間,北京市出現了兩次強霾汙染,分別是在9月26日至10月1日與10月4日至7日。王躍思帶領的「大氣灰霾溯源」項目組針對這兩次強霾汙染過程進行了跟蹤監測,並對其成因進行了分析。

  據項目組監測,兩次汙染過程PM2.5最高日均濃度都超過了250微克/立方米,達到了重度汙染水平。微博中,有網友開始調侃,「北京城內許多車輛都不見了,怎麼霧霾還越發嚴重了,車輛又被當做替罪羊了。」

  王躍思認為,氣象條件是導致這兩次強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兩次汙染過程氣象條件的共同特點都是:弱偏南風、高溼、強逆溫和極低的混合層高度。空氣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及河北北部和西南部,低壓移進華北時,弱偏南風輸送將汙染物堆積到北京山前地區。之後幾天的弱風、強逆溫與極低混合層高度,極其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從而造成京津冀區域重霾汙染持續。「這將是今後若干年內京津冀出現強霾汙染過程中的典型氣象條件。」

  王躍思發現與2013年1月份強霾汙染過程不同的是,十一期間的兩次汙染過程中,硝酸鹽的比例有所上升。與冬季強霾汙染過程相比,硝酸鹽佔PM2.5比例從6%上升為17%。「引起這一顯著變化的原因是夏秋季節機動車排放NOx(氮氧化物)向硝酸鹽的轉化效率增高,根本原因是燃油和燃煤過程NOx排放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數據表明,重霾汙染時段NOx濃度均超過150微克/立方米,是平時的3倍,並伴隨CO(一氧化碳)濃度上升,表明機動車為重要排放源。王躍思認為,這個時間段正值假期,雖然城區車輛減少,但是自駕車出遊造成整個區域機動車出行量增加。機動車平均出行量與活動水平的增加,增大了尾氣排放量。「這也說明PM2.5影響是區域性的,在城裡開車或是郊區開車,實際上影響效果是一樣的。」

  變化

  霾與逆溫惡性循環 秋季汙染顯著增加

  與往年相比,2013年北京地區的霧霾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即秋季汙染顯著增加。據中國氣象局消息,北京9月份的霧霾日達到了16天,是常年(3.6天)的4倍。以往秋高氣爽的現象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白茫茫的霧霾遮天。

  「秋天空氣溼度大,容易生成霧,霧和霾相互作用會加大霾汙染。」王躍思解釋,秋天正午陽光足空氣較熱,而早晚溫度又會很低。在正午陽光的照射下,地表的水汽會蒸發到空中,到早晚降溫以後水汽凝結就容易形成霧。這時候汽車等排放的汙染物粒子夾雜在霧中,實際上就是公眾看到的霾。秋季霾汙染的產生主要是由秋季特殊的氣候條件造成,並且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以後秋天的霧霾還會更加嚴重。

  秋天形成的霧是輻射霧,因為霧遮著太陽,所以霧是熱的,地表是涼的。這樣熱量就會從空氣傳到地面,科學上也稱長波輻射。王躍思強調,正常情況下,正午的陽光很強,通過照射會把霧照散。但是,在霧霾天氣,雖然霧霾中的水汽會蒸發掉,但是顆粒物還是會懸浮。這樣地表溫度就一直很低,而上空的霧霾溫度很高,這就是大氣物理中所說的逆溫。

  「霾汙染引起的逆溫造成了上下空氣對流的終止,減少了空氣流動,這又進一步導致了霧霾的持續。」王躍思說,在沒有霾汙染的情況下,正午陽光把霧散開之後,地表空氣會因受熱膨脹而上升,同時會補充進空氣。「比如城市空氣受熱上升,郊區的空氣就來填補,這樣循環起來就形成了風。」但是,現在的秋季由於霾汙染的影響,再加上由於北京市區本身高樓大廈比較多,正常的空氣上下對流幾乎處於終止的狀態,從而導致了霾汙染的持續,這就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的惡性循環。

  獻策

  大擁堵加劇交通汙染 促暢通抓油品盯年檢

  王躍思將北京霧霾的汙染源主要分為五類,分別為工業汙染源、交通汙染源、農業汙染源、城市化汙染源以及面源,前三種為主要汙染源。

  工業汙染源主要來自於燃煤和燃油兩個過程。煤發電、煉鋼以及其他與燃煤相關的過程,都會伴隨產生大量的硫,對大氣造成汙染。

  王躍思將交通汙染源列為第二位,從他對2009年至2011年京津冀地區PM2.5的源解析結果來看,汽車及相關產業源佔30%(10%至50%)。

  王躍思總結交通汙染源的原因主要來自於車、油、路三個方面。其中,每年仍有許多汽車尾氣不合格。他提醒,要注意限制柴油車,加強車輛尤其是公交車的年檢。相比於車,我國的油品含硫量高(我國目前350ppm,歐洲10ppm,日本5ppm),燃油過程中產生的肉眼看不見的顆粒物是發達國家的三四倍。北京的路況是造成交通汙染的主要原因,大量的長時間堵車,增大了汙染物排放量。據監測,堵車時汽車的汙染物排放要比平時高5倍至10倍。「北京現在最差的是路況,首先要保持道路的暢通;其次,要提升油品的質量;最後,保證車的質量與定時年檢。」

  王躍思還強調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方面即農業汙染源。農業分畜牧業、養殖業與種植業三塊,而農業所帶來的汙染主要是氨氣與秸稈燃燒。畜牧業與養殖業產生的排洩物、種植業使用的化肥,均會釋放大量的氨氣。

  2013年9月2日北京市環保局發布《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分解》。其中提到,到2017年全市空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所以,可以看出治理霧霾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並且要逐步實施。」王躍思認為,國家標準的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越到後面PM2.5濃度的基數就越小,下降的比例也要隨之縮小。「現在五年降30%,再過五年可能就降25%,後面逐漸遞減。這樣算來,保守估計,北京市的霧霾治理達到國家標準水平至少還需二十年。」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釋疑"2013年十一車少霾多":弱風高溼逆溫
    近日,北京市環保局發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北京地區全年PM2.5年均濃度為而市民印象格外深的是,去年1月份北京連續出現霧霾天氣,十一長假中許多車輛離開北京後卻霧霾頻出等等。   在諸多數據與市民認知存在一定偏差的背後,種種疑問急需進一步解讀。2013年的空氣監測結果到底呈現哪些新變化?民眾應該如何理性看待有關霧霾的種種數據?記者為此專訪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
  • 環保部、中科院就北京霧霾成因產生分歧
    「老實說,中科院結果是怎麼出來的,我們並不清楚。我們也說不清楚霧霾的產生到底有哪些貢獻源。」針對中科院有關北京霧霾6大貢獻源的結論,環境保護部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日前對記者如是回應。
  • 李佳琦工作室發布聲明回應「虛假宣傳」:解讀商家信息出現偏差
    原標題:李佳琦工作室發布聲明回應「虛假宣傳」:解讀商家信息出現偏差站長之家(ChinaZ.com) 11月14日 消息:昨日,針對「陽澄狀元大閘蟹」售後問題,李佳琦工作室發布聲明稱,李佳琦在直播間介紹產品過程中把「陽澄狀元」大閘蟹說成「陽澄湖的大閘蟹」,原因是我司在解讀商家提供的信息時出現了偏差
  • 【新華網】霧霾頻發 「光化學煙霧」離我們多遠?
    日前,一則「京津冀霧霾檢出大量危險有機化合物」的報導引發廣泛關注。實施該項研究的中科院相關專項組稱,席捲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汙染物化學組成,是倫敦1952年煙霧和上世紀40至50年代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汙染物的混合體,疊加我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 霧霾天氣如何形成、危害幾多?京津冀汙染到底有多嚴重?有毒有害空氣是危言聳聽嗎?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事實」是指在認識的事實和真正的事實有差距,從而導致認知偏差。 還有「經驗」,是指過分相信過去成功的經驗,由於環境的不斷變化而導致認知偏差。 人類為什麼會有認知偏差 這三點其實只是認知偏差原因的一部分。
  • 中科院最新研究結果引關注 近期霧霾發現致癌物
    大家肯定對1月份席捲包括杭州在內、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霧霾記憶猶新。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專項組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說,本次席捲中國中東部地區強霾天氣的成因,一個是大範圍天氣過程的原因,就是形成靜穩天氣;第二是有些沙塵的疊加;第三是偏南氣流,溼度大,水汽就會使幹細的粒子迅速膨脹,成為肉眼能夠分辨出來的;第四個就是冬季燃煤產生二氧化硫、汽車尾氣產生氮氧化物及有機物,在靜穩空氣中產生化學反應,轉變成大的粒子,形成霧霾天氣。
  • 北京霧霾檢出危險有機化合物—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近日公布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認為,最近的強霧霾事件,是異常天氣形勢造成中東部大氣穩定、人為汙染排放、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
  • 鍾南山回應方舟子:霧霾如何致肺癌尚無數據—新聞—科學網
    「謝謝方舟子的提醒,我沒有微博,我不想在他那回應。但他也是好意,我很尊重他,因此在你這解釋一下。」
  • 京津冀霧霾檢出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汙染物
    據新華社電 春節長假剛過,京津冀部分地區霧霾天氣捲土重來,再次引發了人們的擔憂。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研究認為,機動車、燃煤等人為汙染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主謀」。  這個專項組通過中科院分布在京津冀區域的15個PM 2.5監測站對今年1月份京津冀地區的5次強霾汙染進行了監測分析。
  • 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
    會上發布了《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腦科學研究」專項實施方案》。  該計劃提出未來兩個五年發展目標:到2020年,北京市科委將推動腦科學重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學科的「腦認知與腦醫學」研究支撐平臺,建成支撐「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公共平臺。同時,著力突破腦疾病領域關鍵技術,儘快實現成果轉化惠及於民,提升人民腦健康水平。
  • 京津霧霾檢出危險物 曾致洛杉磯光化學煙霧800人喪生
    中科院近日公布研究結果稱最近京津冀強霧霾檢出危險物,京津霧霾檢出危險物系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研究員稱這是最危險的信號,因這是洛杉磯上世紀光化學煙霧主要成分之一,而該事件共800多人喪生。研究認為,強霧霾事件是人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態被破壞的直接後果。
  • 霧霾檢出危險含氮顆粒物 曾導致光化學煙霧(圖)
    中國科學院近日公布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結果表明,近期持續、大範圍的強霧霾中,含有大量的含氮有機顆粒物。  成因:  汙染物遇水汽發生灰霾事件  研究認為,人類汙染物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內因,可以說是「主謀」。
  • 京津冀霧霾檢出光化煙霧成分 曾讓800多人喪命
    昨天,中國科學院公布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發現,京津冀霧霾檢出大量危險含氮有機顆粒物,這在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看來是「最危險的信號」,因為這就是「洛杉磯上世紀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之一」。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中共有800餘人喪生。昨天,這則新聞在微博上也被網友大量轉發。
  • 霧霾頻發 「光化學煙霧」離我們多遠?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專電(記者 倪元錦 張碩 羅捷)日前,一則「京津冀霧霾檢出大量危險有機化合物」的報導引發廣泛關注。實施該項研究的中科院相關專項組稱,席捲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汙染物化學組成,是倫敦1952年煙霧和上世紀40至50年代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汙染物的混合體,疊加我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    霧霾天氣如何形成、危害幾多?京津冀汙染到底有多嚴重?
  • 搜狐新聞客戶端聯合墨跡天氣 發布2016霧霾數據
    近日,我國多地頻現嚴重霧霾天氣,PM2.5數值爆表,「霧霾」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多次霸佔各地的新聞頭條。由搜狐新聞客戶端聯合墨跡天氣共同發布「霧霾」大數據,為您揭開2016年霧霾的「真面目」。
  • 中科院專家解讀基因測序行業
    基因測序的歷史追溯到1975年,上個世紀80年代,由美國人牽頭進行人類基因組計劃,準備搞清楚人體的整個基因組序列是什麼,解讀人體生命,發現我們掌握的知識還很不夠,後續還需要大量測序。方法上來說也有很大發展,傳統的方法是手工測序,直到05年第二代測序儀採用全自動測序,第二代儀器的標誌性特徵是高通量,通量從一天60萬到一天千億數量級的鹼基對。所以說科學技術在不斷地推升,不斷地發展。
  • 【深度好文】一文看懂中國霧霾的成因、危害和解決方案
    無所不能(caixinenergy)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溯源」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在2013年參加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一場霧霾沙龍上做的分享,雖然已是舊文,但小編通過對比數據發現,2010~2014年北京空氣品質狀態比例的變化並不大(文末附北大科學統計中心數據)。這篇報告中的觀點和思路仍非常值得分享。
  • 謝紹東:北京霧霾與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無可比性
    央視網消息(秦研科)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報告稱專項組檢出了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專項組項目負責人認為這是「最危險的信號」,因為這就是「洛杉磯上世紀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之一」。
  • 又把霧霾「甩鍋」中國?數據面前首爾市長仍這樣說
    ,韓國進步傾向的媒體Oy my news7日以此為題稱,霧霾成因包括國內和國外諸多複雜因素。報導認為,樸元淳當天的發言意在反駁中方的主張,但他忽略了「霧霾成因複雜」這一基本事實。韓國環境部下屬的國立環境科學院曾於去年11月初利用美國研發的兩種大氣質量觀測模式對影響韓國的霧霾國內和國外因素(中國、蒙古國、朝鮮、日本等)進行研究分析。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二期)
    今天為大家分享幾篇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在腸道樣本中的文獻案例。,比較兩組樣本之間代謝表型和腸道微生物的差異。點 評16S rRNA測序雖然可以方便地研究微生物群的組成,但由於目前對於菌群基因庫認知的不完全性,限制了對有關代謝物影響的理解。宏基因組測序為現有的基因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這些基因中的大多數功能仍然未知。為了進一步了解相關微生物菌群的功能潛力,可以進行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聯合分析,在了解微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探尋微生物對機體生化和功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