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環保局發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北京地區全年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五級重度汙染和六級嚴重汙染共58天,佔全年的15.9%。而市民印象格外深的是,去年1月份北京連續出現霧霾天氣,十一長假中許多車輛離開北京後卻霧霾頻出等等。
在諸多數據與市民認知存在一定偏差的背後,種種疑問急需進一步解讀。2013年的空氣監測結果到底呈現哪些新變化?民眾應該如何理性看待有關霧霾的種種數據?記者為此專訪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
解讀
2013PM年均值
比2012略低
健德門橋西南角,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鐵塔分院,一排白色的板房中,監測儀器嗡嗡作響,電腦屏幕上曲線與數字不斷變化,顯示著此監測點周圍PM2.5的濃度變化。
「這兩年北京市的空氣PM2.5值變化不大,根據觀測,2013年的PM年均值比2012年要略微低一些。」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說。他負責的「大氣灰霾溯源」外場觀測項目組,是「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中的一部分,負責對2013年北京的大氣狀況進行全年監測。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數據顯示,2013年進入1月後,北京共出現4次霧霾天氣過程,霧霾天數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多。1月PM2.5均值為142.8微克/立方米。對此王躍思認為,PM2.5濃度的增加,直接導致霧霾天氣頻發。而在燃煤供暖季中極其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靜穩天氣過程和氣象條件是大面積霧霾汙染形成的客觀原因。
2月至4月是霧霾平淡期,其中4月份是北京地區前5個月空氣品質最好的一個月,11天達到了空氣品質一級標準(PM2.5日均值小於35微克/立方米)。王躍思表示,2月份由於正值春節,煙花爆竹的燃燒會對霧霾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2月份PM2.5均值為93.1微克/立方米。在北京大部分地區採暖期結束,空氣中顆粒物的濃度也相應降低。「取暖後比取暖前主要大氣汙染物的平均下降率均在50%左右,在4月出現了全年次低值43.9微克/立方米。」
從5月份開始,隨著氣溫的升高,大氣中的顆粒物濃度也逐漸上升,到了6月份北京市的PM2.5達到了年度第二高峰值,達到92.1微克/立方米。王躍思認為,溫度快速升高會導致大氣氧化能力增強,通過光化學反應產生的二次顆粒物的增加,是細顆粒物濃度顯著升高的主要原因。「7月、8月就開始的雨季,汙染物濃度也會隨之降低,7月份達到了PM2.5全年最低值,39.5微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