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汙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內因 精準治霾是關鍵

2020-11-2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王瑩)2016年冬,席捲全國多地的幾輪霾天氣令人印象深刻。霾怎麼形成的,又如何有效防治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熱點。3月1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大氣灰霾研究媒體發布會,集中介紹中科院在大氣灰霾追因溯源、數值模擬、預警預報、監測技術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為公眾認識和了解我國的霾治理提供了最新參考。

  汙染排放和氣象條件是霾形成的內外因

  在媒體通報會上,中科院區域大氣環境研究卓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賀泓研究員指出,2013年以來,全國空氣品質總體向好,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佔比逐步降低,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然而面對這樣的天氣改善,公眾並沒有明顯感受,對此,賀泓研究員指出,這是由於在很多大氣汙染事件中顆粒物濃度降低還遠未達到能見度顯著改善的拐點,因此公眾感受不明顯。此外,我國中東部的部分地區秋冬季節大氣汙染防控的形勢依然嚴峻,觀測結果顯示2016年北京冬季PM2.5濃度與前三年相比沒有顯著降低。

  對於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賀泓指出,汙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內因。據介紹,PM2.5來源包括直接排放(一次源)和二次生成(二次源)。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氣中的氣態汙染物通過多種化學物理過程被轉化為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二次有機氣溶膠等細顆粒物。一些汙染源比如汽油車,雖然其尾氣中一次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在大氣中反應後產生大量二次顆粒物,成為城市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

  研究表明,在我國中東部地區二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率常常高達60%,在成霾時二次顆粒物所佔比例往往更高。然而,目前對二次顆粒物生成的機制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實驗室研究發現,氨氣改變大氣化學平衡,在氣態汙染物向顆粒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結果是,和倫敦煙霧事件相比,我國京津冀地區強霾事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倫敦煙霧事件要低得多,有1-2個數量級的差別,但產生的細顆粒物卻相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氨氣排放增加會非線性地降低大氣對二氧化硫的環境容量,促進灰霾的爆發。

  同時,出現以低風速和逆溫為特徵的不利氣象條件是霧霾形成的外因。氣象資料統計表明,近40年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逐年減小,減小幅度達37%,尤其對京津冀汙染物擴散有利的北風頻次和風速都顯著下降。

  另外,賀泓指出,內因和外因之間也存在正反饋機制。排放到大氣中的PM2.5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到達地表的太陽光強度,導致地表溫度下降,而上層顆粒物中的吸光性物質會提高該層大氣的溫度,從而形成下冷上熱的穩定大氣結構,空氣對流減弱,邊界層高度下降,進一步加劇汙染形成。正是這種內外因交織、特別是二次顆粒物生成的機制不明大大增加了灰霾問題的複雜性和治理的艱巨性。

  大氣灰霾治理需要加強針對性 力爭精準治霾

  知道了霾的成因,如何治霾?對此,賀泓研究員指出,由於灰霾治理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實現空氣品質根本好轉將是一個政府領導、科技支撐、企業實施、市場調節、全民參與的漸進過程,要加強針對性,力爭精準治霾,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空氣品質改善效果。

  首先,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強多汙染物的協同減排。在二氧化硫和一次顆粒物排放總量已經開始下降基礎上,加強氮氧化物控制,加快實施區域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控制,同時積極推進氨排放控制,著力打破大氣複合汙染導致的環境容量下降的不利局面。

  同時,一線大城市應把機動車尾氣汙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據介紹,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和一次PM2.5等汙染物,對城市大氣灰霾和光化學煙霧的形成有重要貢獻。發達國家的治理經驗表明,機動車尾氣導致的光化學煙霧汙染將是比灰霾汙染更長期、更難治理的頑疾。應加快新車排放標準的提升,加強在用車輛的監控,實行尾氣淨化裝置的定期更換,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發展公共運輸,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立法控制非道路機動車(工程車,農用車等)排放。控制機動車排放汙染,可以非線性地為工業源排放創造空間,減少大氣汙染治理對國民經濟的衝擊。此外,排放分擔率高的重型柴油車排放汙染控制應該放在目前重中之重的位置。港口城市應加強船舶排放汙染的控制。城郊鄉村重點治理「小散亂汙」企業,健全法規制度,加大執法力度,落實問責機制。

  此外,加大我國北方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控農村和城鄉結合部散煤和秸稈燃燒導致的季節性霾汙染。冬季北方農村地區的採暖散煤燃燒嚴重影響空氣品質,受地形影響在華北地區尤為明顯。研究和示範表明採用新型清潔爐具能顯著提高燃燒效率,降低汙染物排放,在沒有條件煤改氣、煤改電的農村地區應加大力度推廣應用。有條件的地方應大力提倡利用地熱採暖。建議大力研發和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嚴控農業區特別是城郊區無序的秸稈焚燒。氨氣排放對於汙染物氣粒轉化及顆粒物吸溼增長致霾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農業源氨氣排放主要來自農業施肥和畜牧業,建議研究採取綜合治理措施。

  實現技術突破 加大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

  有效治霾離不開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從長遠來說,減少煤炭使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的能源形勢尤為嚴峻,石油、天然氣資源匱乏,煤炭儲量相對豐富,在我國能源結構中佔比近70%,居主導地位。隨著核能、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發展,煤炭的比例會逐步下降,但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其基礎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對此,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建國指出,佔我國已探明煤炭儲量(10200億噸)55%以上的低階煤(褐煤/次煙煤)煤化程度低,蘊藏其中的揮發分相當於1000億噸的油氣資源。但由於低階煤水含量高,直接燃燒或氣化效率低、且現有技術無法充分利用其資源價值,導致了煤炭資源的巨大浪費。為此,開展低階煤的清潔高效梯級利用,意義十分重大。

  據介紹,中科院2012年2月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範」,依據低階煤的組成與結構特徵,形成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和「熱解-油氣提質-半焦燃燒-發電」、「熱解-氣化-合成」和「熱解-氣化-費託合成-油品共處理」三條技術路線,經過近5年的努力,許多關鍵技術已具備示範或產業化的條件,部分技術已同企業建設示範,實現了預定目標,為推進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焦點

  • NARS系統精準溯源 空氣炮除霾降雨
    該系統通過對排放源清單實時動態反演、定點定量溯源,可準確找出汙染源頭,為實現精確大氣治理提供關鍵技術。  黃順祥告訴記者,此前團隊匯報了成都地區大氣汙染預報和溯源結果,認為成都地區大氣汙染呈現「三七規律」,即30%的排放源將導致70%的大氣汙染。同時,當天的排放源對當天大氣汙染影響最大,第二天次之,僅佔10%的比例,第三天可忽略不計。
  • 濟南發展大數據治霾 未來霧霾蹤跡可追蹤
    新華社濟南6月18日電(記者 邵琨)記者從濟南市政府獲悉,為實現源頭防控和精準治霾,濟南市推出治霾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建立濟南市空氣汙染資料庫,未來霧霾蹤跡可追蹤,空氣汙染可溯源防控。根據濟南市近日出臺的《濟南市數創公社2020發展行動計劃》,濟南將建立大數據治霾綜合管理體系,實現氣象數據、車輛尾氣排放數據、工業廢氣排放數據、城市生活汙染源數據統一監控治理。在霧霾形成期,監控後臺可追蹤霧霾蹤跡,發布霧霾警報,指導相關部門採取應急措施,減少空氣品質進一步惡化。通過移動端實時採集系統,公眾可隨時隨地通過拍照、錄像等方式將數據上傳到濟南市空氣汙染資料庫中。
  • 推進「十四五」期間有效治霾,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座談會召開 | 綠會...
    推進「十四五」期間有效治霾,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座談會召開 | 綠會國際環境基金 2020-11-26 0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只靠治霾,空氣品質很難大幅改善
    如果只依靠治霾,想實現空氣品質大幅改善、PM2.5濃度大幅下降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將治霾和減碳結合起來,實現二氧化碳和大氣汙染物的協同減排。目標與建設美麗中國願景是一致的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給逆溫層「撕條縫」 成都12項技術打造科技治霾「利刃」
    一年來,成都全面、大力推進「治霾十條」、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等務實措施。細看這些措施,「科技治霾」這個詞頻頻出現。截至2018年1月中旬,成都「科技治霾」工作下重點實施的12項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部分技術已在去年進入了推廣使用階段。
  • 成都科技治霾又有新進展:給冬天的「被子」捅個洞!
    治理霧霾,既要採取關停「散亂汙」企業等短期措施,更要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長效治霾機制,實現大氣汙染物減存量、控增量。進入秋冬季,像厚厚的棉被一樣蓋在成都上空的逆溫層不僅讓近地面的汙染物「無路可走」,也阻礙了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再加上靜穩天氣,汙染物停留在成都上空走不動、吹不散,汙染天一觸即發,怎麼辦?
  • 邢臺市啟動四大攻堅戰強力治霾 用四年時間改善空氣品質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王永晨)為加快大氣汙染治理步伐,邢臺市按照「標本兼治、主攻治本,遠近結合、重在當前」的思路,堅持以「一城五星」為重點區域,以結構減排為主線,以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為抓手,堅決打好煤改氣(電)和取締燃煤小鍋爐攻堅戰、整治「小散亂汙」企業攻堅戰、主城區及周邊排放大戶轉型升級攻堅戰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攻堅戰,利用四年左右時間,進一步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 總理基金專項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付志方:堅持「三種思維」 有的放矢科學治霾
    付志方在省政協2014年1號提案界別協商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三種思維」 有的放矢科學治霾    河北新聞網4月9省政協主席付志方強調,提案各承辦單位要堅持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三種思維」,以辦理1號提案為載體和契機,堅持不懈,頑強治霾,以更大的勇氣、更頑強的毅力,更高的標準、更有力的措施,推動大氣汙染綜合防治工作取得新成就。省政協副主席崔江水、秘書長郭大建出席會議。
  • 10年了,關於霧-霾成因的研究,有了這個答案!
    這表明,氣候變暖對區域性霾汙染有影響,但沒有起到主導作用;汙染排放依然是主因,國家汙染防治的方向和舉措是正確的。特別是在後期階段,爆發性增長的主導機制是什麼,成為有關重汙染成因的核心問題之一。通過研究發現,在排放穩定階段,不利氣象條件是霾汙染出現的必要外部條件。在汙染形成初期,出現了以區域氣團穩定、水汽凝結率高為主的不利氣象條件。當汙染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會使氣象條件進一步惡化,出現爆發性增長,閾值一般是PM2.5大於100微克/立方米。
  • 黑科技助力 成都打響科技治霾戰役
    治理霧霾,既要採取關停「散亂汙」企業等短期措施,更要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長效治霾機制,實現大氣汙染物減存量、控增量。  應用冷卻技術人工影響逆溫層、多尺度噴淋除霾技術……一場大氣汙染防治科技治霾行動正在成都全力推進中。
  • 清華專家:氮氧化物大大加速了致霾汙染物形成
    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昨日,該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詳解該成果時表示,把氮氧化物減排提到更優先位置,可以有效抑制硫酸鹽的形成,重汙染天氣的形成也會因此「減速」。
  • 控制氨氮才是中國治霾新思路
    控制氨氮才是中國治霾新思路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虞涵棋 2016-11-20 22:05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科院研究員:重度汙染有望3至5年內得到好轉
    昨天,中科院通報大氣灰霾相關研究進展,中科院區域大氣環境研究卓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賀泓研究員指出,從趨勢上說,全國空氣品質總體向好,從根本上解決灰霾汙染,仍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重度汙染的狀況有望在3至5年內得到好轉。  霾從哪來?
  • 「治霾神器」盛行 專家扒皮:就是個灑水的東西
    「神器」,多地財政跟風採購多省廠家、採購單位受訪時改口否認治霾功效專家直言就是個灑水的東西,以此治霾不可能起底「治霾神器」之專家扒皮近年來,隨著大氣汙染防治日益被重視,以及PM2.5概念的流行,霧炮車也火了起來。
  • 浮蓋技術、顆粒捕集器 治霾一線黑科技頻現
    為實現「藍天白雲、繁星閃爍」,近年來,圍繞空氣汙染治理湧現出大量環保「黑科技」。它們服務於治霾一線,加速空氣品質改善進程,形成了一個體量超萬億元的巨大新興市場。浮蓋技術: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剋星」揮發性有機物(VOCs)會二次生成PM2.5和臭氧,是「十三五」重點減排的汙染物。
  • 河北唐山成立「落實治霾措施不力問題專項清理工作領導小組」
    一、總體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決策部署,以加快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為核心,以落實縣鄉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責任為重點,著力解決在治理大氣汙染工作中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目標責任分工不清,監管措施不嚴,落實工作不力,相互推諉扯皮,完不成工作任務等關鍵問題,推動市委、市政府
  • 專家詳解東北強霾汙染原因
    據法制晚報報導,遼寧省除丹東外的13個城市均為重度汙染以上,嚴重汙染城市11個。其中,瀋陽市的霧霾程度為六級嚴重霧霾汙染,全市PM2.5均值一度達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霧霾指數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
  • 科普| 為科學治霾保駕護航!帶你走進長沙大氣組分監測站
    能為科學治霾保駕護航?這是什麼秘密武器?大氣組分監測站一起了解一下吧大氣組分監測站 能及時掌控汙染成因及動態,充當「環保參謀」,通過明晰一個城市主要汙染構成、來源、形成成因、空間分布等,助力精準施策,實現空氣品質優良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