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中性論」掩蓋了什麼?控制氨氮才是中國治霾新思路

2021-01-15 澎湃新聞
「霧霾中性論」掩蓋了什麼?控制氨氮才是中國治霾新思路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虞涵棋

2016-11-20 22:05 來源:澎湃新聞

日前,一則「中國霧霾是中性的」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熱議,許多讀者對「中性」這個概念產生了疑問。報導引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篇文章的研究成果。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閱了完整原文發現,這個「中性」指的是酸鹼度上的「中性」,並不意味著不會造成傷害或減少傷害。而且,「中國霧霾是中性的」只是該文章中的一小部分內容,並不是文章的重點。

文章的核心邏輯,是指出中國主要由細顆粒(PM2.5)構成的霧霾的成因與倫敦1952年「奪命」霧霾不同,氨氮這個中和劑在中國的霧霾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而,控制氨氮在農業和交通領域的排放是一種全新的治霾思路。而主流的治理霧霾思路是控制二氧化硫(SO₂)。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查閱發現,該文章於11月14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題為《從倫敦大霧到中國霧霾:硫酸鹽的持續性形成(Persistent sulfate formation from London Fog to Chinese haze)》。文章由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等16家中國科研機構和來自美國、英國、以色列的8家國外科研機構聯合完成。該研究團隊試圖通過充分理解液相二氧化硫(SO₂)被二氧化氮(NO₂)氧化為硫酸鹽這一促進霧霾形成的關鍵過程,找到倫敦1952年「奪命」霧霾和中國現階段霧霾問題的可能解釋,進而提出幹擾SO2的氧化過程、減少霧霾產生的可行途徑。

除了實驗室工作之外,研究團隊在中國實地進行了兩段採樣,第一次是從2012年11月17到12月12日在西安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採樣,第二次是從2015年1月21日到2月4日在北京大學採樣。

1952年倫敦的「奪命」霧霾中硫酸鹽的成因一直成謎。該文章指出,高溼度、低溫和大霧滴的存在是促進液相二氧化硫(SO₂)在氮氧化物的氧化作用下轉化成硫酸鹽的原因。文章同時認為,硫酸鹽同樣是現在中國一些地區持續性霧霾的主兇,但硫酸鹽在倫敦和中國霧霾中產生的機理並不相同。當時倫敦冬天氣候潮溼陰冷,存在大的霧滴,容易形成較大霧霾顆粒(PM10),而中國的氣候環境與「霧都」並不完全相同,霧霾也主要由細顆粒(PM2.5)構成。氨氮在這種區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生產並使用大量氮肥,因而氨氮的排放量較高。

文章由此歸納了兩種液相SO₂易被NO₂氧化,產生硫酸鹽的環境。第一種是雲霧狀態,比如倫敦的「霧都」環境,這種環境下形成的霧霾顆粒較大。第二種是存在較高環境溼度和高效的中和劑,氨氮就在中國的細小霧霾顆粒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這樣一個中和劑的角色。

兩種霧霾的形成:較大顆粒霧霾(A)、細顆粒霧霾(B)

研究團隊的實驗室工作和野外實驗都驗證了SO₂、NO₂和氨氮在硫酸鹽的形成過程中產生了協同作用。研究團隊將純水和3%的氨溶液分別放置在存在SO₂和NO₂的黑暗反應室中。過後純水和氨溶液中都檢測到了顯著的硫酸根離子含量,但氨溶液中的含量更高。而野外實驗也表明,當草酸顆粒暴露在高濃度SO₂下,但缺乏NH

或NO₂時,顆粒不會增多,硫酸鹽也不會產生。

也正是由於有氨氮的中和作用存在,中國的霧霾從酸鹼度上確實接近中性,而不像倫敦「奪命」霧霾一樣充滿大量酸性液滴。研究團隊已經通過採樣分析西安和北京霧霾中陰陽離子的相對比例驗證了這一點。

但這個「中性」,指的是酸鹼度上的中性,並不意味著中國霧霾就沒有危害,或者危害性更小。事實上,中性環境造成中國的霧霾主要由細顆粒構成。細顆粒穿越能力更強,儘管不像倫敦霧霾中的大型霧滴一樣呈酸性,但更易深入進入呼吸系統,造成傷害。

在西安和北京採樣到陰陽離子的比例接近1:1,藍、橙、黑分明代表空氣清潔期、過渡期和霧霾期。

文章最後提到,目前中國治理霧霾的主要思路是限制SO₂排放,而該文章提供了一種治霾新思路,即通過控制氨氮和氮氧化物來減少硫酸鹽的形成。這是該研究團隊作出的主要貢獻,也是該篇文章最值得讀者關注的部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霧霾,中性霧霾,倫敦大霧,澎湃,澎湃新聞

相關推薦

評論(166)

相關焦點

  • 濟南發展大數據治霾 未來霧霾蹤跡可追蹤
    新華社濟南6月18日電(記者 邵琨)記者從濟南市政府獲悉,為實現源頭防控和精準治霾,濟南市推出治霾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建立濟南市空氣汙染資料庫,未來霧霾蹤跡可追蹤,空氣汙染可溯源防控。根據濟南市近日出臺的《濟南市數創公社2020發展行動計劃》,濟南將建立大數據治霾綜合管理體系,實現氣象數據、車輛尾氣排放數據、工業廢氣排放數據、城市生活汙染源數據統一監控治理。在霧霾形成期,監控後臺可追蹤霧霾蹤跡,發布霧霾警報,指導相關部門採取應急措施,減少空氣品質進一步惡化。通過移動端實時採集系統,公眾可隨時隨地通過拍照、錄像等方式將數據上傳到濟南市空氣汙染資料庫中。
  • 中國何時才能治好霧霾?院士:北京需要10到15年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1月5日報導,近期頻繁襲來的大範圍嚴重霧霾,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汙染預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心中焦慮。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
  • 「治霾神器」盛行 專家扒皮:就是個灑水的東西
    對於霧炮車的使用目的,他說,「霧炮車主要是針對揚塵,用於控制揚塵。霧炮車和灑水車結合使用,這是治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一個手段、一項措施。」當被問及使用霧炮車是否有治霧霾的意圖,該工作人員否認霧炮車存在治霾效果。
  • 今日全省霧霾會明顯減輕 回顧杭州抗霾全紀錄
    不過,這冷空氣怎麼光管降溫不管霧霾呢?昨天杭州還是一片白茫茫的,霧霾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消散?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霧霾剋星冷空氣。不過,這冷空氣怎麼光管降溫不管霧霾呢?昨天杭州還是一片白茫茫的,霧霾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消散?昨天凌晨開始,北風就呼啦啦地來到了杭州,盼了這麼多天的冷空氣終於來啦。
  • 黑科技助力 成都打響科技治霾戰役
    治理霧霾,既要採取關停「散亂汙」企業等短期措施,更要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長效治霾機制,實現大氣汙染物減存量、控增量。  應用冷卻技術人工影響逆溫層、多尺度噴淋除霾技術……一場大氣汙染防治科技治霾行動正在成都全力推進中。
  • 北京治霾成效明顯 就業吸引力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15日發布2020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稱,北京霧霾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更多的人選擇留京工作。  這份調研顯示,經濟學人對霧霾治理成效總體認可。
  • 戳穿霧炮車「治霾神話」:誰在吹?誰願買?誰會信?
    多地採購了這一新型工具上路,霧炮車也逐步以「治霾神器」的面貌為公眾熟知。    霧炮車到底有多火?12月6日,南都記者以「霧炮車」為關鍵詞搜索標題,在中國政府採購網上檢索,發現共有164條招標信息,最早的是2014年8月9日。如果以此關鍵詞搜全文,則有208個結果。
  • 霧霾成因到底是什麼?看看別人家的霧霾
    相信大家看到這條預警的時候,心情又是一沉,為什麼霧霾遲遲散不去?為什麼偏偏就在我這個城市?那麼霧霾到底是什麼引起的呢?關於霧霾是怎麼來的,有關方面和專家竟莫衷一是。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霧霾為例,環保部門專家認為與採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汙染物密切相關。住建部門有關官員則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汽車尾氣,不是供暖。中國氣象局專家認為,主要是外來輸送。而北京市環保局不久前剛發布報告認為,霧霾成因中北京本地產生約佔七成。不知道各位看清楚相關部門的解釋了嗎?
  • 給逆溫層「撕條縫」 成都12項技術打造科技治霾「利刃」
    一年來,成都全面、大力推進「治霾十條」、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等務實措施。細看這些措施,「科技治霾」這個詞頻頻出現。截至2018年1月中旬,成都「科技治霾」工作下重點實施的12項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部分技術已在去年進入了推廣使用階段。
  • 中科院:汙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內因 精準治霾是關鍵
    其結果是,和倫敦煙霧事件相比,我國京津冀地區強霾事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倫敦煙霧事件要低得多,有1-2個數量級的差別,但產生的細顆粒物卻相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氨氣排放增加會非線性地降低大氣對二氧化硫的環境容量,促進灰霾的爆發。  同時,出現以低風速和逆溫為特徵的不利氣象條件是霧霾形成的外因。
  • 為什麼冬季霧霾天多?中國霧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每到冬季,霧霾就會不期而至,讓人不勝其煩。為何一到冬天,霧霾天似乎就多起來,我國霧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全球變暖對霧霾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又該採取怎樣的防治措施?12日,在由中國氣象局主辦的氣象科普講堂上,就公眾關心的這些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一一解答。煤消費過量是我國霧霾的主因說到霧霾,就不得不提到氣溶膠。
  • 霧霾是什麼?霧霾是什麼引起的?
    霧霾是什麼?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於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併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品質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2014年1月4日,國家減災辦、民政部首次將危害健康的霧霾天氣納入2013年自然災情進行通報。
  • 倫敦霧≠中國霾 二者空氣化學過程相同但成分不同—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馮衛東)1952年12月籠罩倫敦上空5天的一場大霧,奪走多達1.2萬人的寶貴生命,其成因數十年來令科學家費解;現在,肆虐在中國上空的霧霾同樣令人不堪其擾
  • 人民日報七問霧霾:什麼時候才能呼吸到潔淨空氣?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跨年霧霾」等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繁時,不少人發出疑問。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1、哪些原因導致這麼重的霧霾?
  • 專家稱北京一淨霾塔每小時吸霾不足一勺鹽重:不如找布蓋工地
    專家稱北京一淨霾塔每小時吸霾不足一勺鹽重:不如找布蓋工地 張敏/中國青年報 2016-10-20 12:27 來源:澎湃新聞
  • 江蘇省環保廳廳長:北京空氣是有改善的,治霾比我們更有經驗
    從美方那裡,中方知道目前的治霾思路和方法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美方代表還告訴陳蒙蒙,北京的問題,他們洛杉磯也遇到過,不要著急。這是陳蒙蒙第四年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作為一個環保廳長,他每年都留意開會期間的空氣品質。在他看來,雖然每年兩會期間北京都有霧霾,但能感覺到空氣越來越好,藍天多了。
  • ...霧霾 逆溫 大氣環境容量 逆溫層 氣溶膠粒子-中國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霧霾七問(綠色焦點治霾在攻堅)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發時,不少人發出疑問。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和「心肺之患」相關的這些問題,也是本報記者心中的問號。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一起來看看專家學者們的詳細分析。
  • 霧霾七問: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發時,不少人發出疑問。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和「心肺之患」相關的這些問題,也是本報記者心中的問號。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一起來看看專家學者們的詳細分析。
  • 付志方:堅持「三種思維」 有的放矢科學治霾
    付志方在省政協2014年1號提案界別協商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三種思維」 有的放矢科學治霾    河北新聞網4月9省政協主席付志方強調,提案各承辦單位要堅持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三種思維」,以辦理1號提案為載體和契機,堅持不懈,頑強治霾,以更大的勇氣、更頑強的毅力,更高的標準、更有力的措施,推動大氣汙染綜合防治工作取得新成就。省政協副主席崔江水、秘書長郭大建出席會議。
  • 什麼是霧霾?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於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併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2014年2月,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時指出:應對霧霾汙染、改善空氣品質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採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什麼是霧霾?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