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環保廳廳長:北京空氣是有改善的,治霾比我們更有經驗

2021-01-15 澎湃新聞
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

昨天下午,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江蘇代表團召開成立會議,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請了假。

下午4時30分,全團會議結束時,他拖著行李箱出現在京西賓館電梯旁等候散會代表。

因為一個中美大氣合作項目的會議,他晚來了一點。這個項目由環保部指定江蘇與美方合作,今年已經是合作的第三年。

從美方那裡,中方知道目前的治霾思路和方法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美方代表還告訴陳蒙蒙,北京的問題,他們洛杉磯也遇到過,不要著急。

這是陳蒙蒙第四年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作為一個環保廳長,他每年都留意開會期間的空氣品質。

在他看來,雖然每年兩會期間北京都有霧霾,但能感覺到空氣越來越好,藍天多了。

北京環保局長治霾比我們更有經驗

北青報

:今天是霧霾天,作為環保廳廳長來開會有什麼感受?

陳蒙蒙

:兩會我是第四年參加,每次兩會也是春季容易天氣波動的時候,總歸不會是一片好天到最後,也會有幾天非常好,這也正說明治理過程還是存在現實的環境問題。不過,四年來我感受到,總體上北京還是有改善的,藍天多了。

去年年底因為在黨校學習,我正好趕上了重汙染,這是北京幾年來沒有過的重汙染。我有點不能理解,這麼大量的減排下還會那麼重,後來他們解釋是氣象原因,這說明治霾的長期性、複雜性還在。

從我作為環保廳廳長來說,自然希望這裡是一個好天迎接兩會,兩會期間也是好天,一直保持下去。現實看來,這樣的天告訴我們,還是任重道遠,還是要繃緊這根弦。雖然我們掌握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但是治理還是艱苦的過程,還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更要有堅決的行動,加快向前推進。

北青報

:看到這天,會為北京的環保局長擔心嗎?

陳蒙蒙

:我不擔心,北京的環保局長在治理霧霾上比我們更有經驗,南京當時還是向北京學習治霾的。

北青報

:在長三角地區當環保廳廳長,會不會比京津冀的環保主官壓力小一點?

陳蒙蒙

:應該說,這個時代的環保廳長壓力都不小,各有各的難處。環保當前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做主官要擔負責任自然會有壓力。至於不同的地區,長三角有長三角的問題,京津冀有京津冀的問題。我想,我們只是地域不同,任務輕重方面,我們有些任務可能比京津冀重,比如水的問題,還有因為工業起步比較早,我們治土的任務也比較重。

北青報

:有人說,長三角的汙染,是受到京津冀的傳輸作用。

陳蒙蒙

:傳輸都有。傳輸是空氣流動當中必然存在的,一直都有。我們始終強調,長三角這麼大的區域,治理空氣還是要立足於自身,外面的影響佔一部分,主導還是自身,要把自身的空氣治理好。

「十三五」的治霾思路是精細化治理

北青報

:對重汙染應急,環保部要推統一的預警標準,這有什麼好處?

陳蒙蒙

:從地方的角度,我們呼籲國家出一個統一的標準。最典型的比如去年重汙染,京津冀地區有些地方發紅色預警,有些沒發,參差不齊。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自主權給了地方,你這裡的標準到這個級別才能發,他的標準到那個級別才發,這是標準的差異,如果能有統一的標準,採取一致措施才比較好。

老百姓也有攀比,他這個紅色預警出臺了,他小孩是不需要上學了,我怎麼還要。還比如減排,一個企業在天津能生產,在河北就不能生產。所以最好統一到一起,各方也都能比較好地理解這個措施。

北青報

:治霾方面,源解析工作開展很早,但公眾似乎還沒看到它的作用?

陳蒙蒙

:源解析還是很有作用的,它對精準治理、搞清方向很有必要。要有源解析,還要有源清單。源解析只是告訴你汽車貢獻多少、燃煤貢獻多少,這可能對我們弄清大的方向,在某個區域發力有幫助。源清單則是有的放矢,知道各種源的布局、總量如何。

目前,青奧會、閱兵期間的空氣品質保障還是一種相對大範圍的管控,哪個貢獻大就讓哪個減排,讓鋼鐵、燒結、燃煤鍋爐這一類企業減量,這就是源解析的結果。如果源清單出來後,我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控制點源。

北青報

:源清單是只有南京在做,還是全國都在做?

陳蒙蒙

:全國很多城市都在做,這個算大氣十條的要求。未來的治理,比如「十三五」的治理思路是越來越精細化、越來越有針對性,應急式的、會戰式的、普遍砍一刀這樣的辦法,緊急情況下會用,但更多情況下我們立志於中長期治理。

北青報

:為什麼要做精細化治理?

陳蒙蒙

:治理是有成本的,不能大規模治理,要考慮社會成本、經濟成本。所謂精細化治理,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最能控制的成本,來達到我們想要的治理成本。精細化治理,是有的放矢的治理。

環境治理對經濟的影響不是很大

北青報

:最近有觀點說霧霾跟偷排有比較大的關係,您怎麼看?

陳蒙蒙

:現在對企業違法打擊力度這麼大,應該說絕大部分企業是不敢偷排,少部分有沒有?應該有,是存在的。要說偷排、執法不嚴,個案肯定有,但不能放大到宏觀,說這就是汙染的成因。

所謂偷排引起霧霾,或者排放總量跟我們測算的不符到顛覆基數的程度,我覺得不可能。小範圍的偷排,不至於對全國的霧霾造成影響。我們現在檢測到pm2.5的下降、空氣品質的改善和總量的減排基本是一致的,是正效應。

北青報

:去年治理環境的力度很大,但也出現了一種聲音,說治汙影響經濟,比如臨沂治汙。

陳蒙蒙

:臨沂治汙,是依據環保法在做。後來媒體也證明了,治汙對推動轉型升級還是有好處的。在我看來,逃掉環保成本的企業,也不會在市場上有長久的生命力。我們是要環保和經濟相輔相成,就是要把握一個節奏,違反環保法的企業,一定不能讓它生存。影響到老百姓健康和民生的企業,絕不能因為幾個簡單的數據就讓它生存。我們一直講,環保倒逼轉型,沒有環保倒逼,可能就沒有轉型,倒逼之後,在新的起點上有更好的發展。

北青報

:但是在經濟下行期,如何度過這樣一個陣痛期?

陳蒙蒙

:經濟總是在波動,現在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所謂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不是說我們就要取消環境治理計劃。我們的治理是精細化治理,很少大範圍一刀切地處事,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應該有一點,但並不是很大。這個情況下,我們肯定要考慮局部的區域的承受能力,治理計劃裡的項目還是應該堅定不移地推進,這樣能催生一批新的產業,比如環保產業,反過來又支撐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需求。

追責時權責不清 環保部門會受委屈

北青報

:過去一年,會覺得環保人腰杆硬氣一些了嗎?

陳蒙蒙

:不僅是過去一年,特別是這幾年,黨中央這麼重視生態文明,對環保工作各方面的理解支持越來越多。你說硬氣一點,我們是底氣足了,環保的手段越來越多,自信心也越來越強,這是肯定的。

北青報

:不過,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前幾天說,環境執法還是有經常性的地方政府干預存在。您有遇到嗎?

陳蒙蒙

:全國範圍內來講可能會有,但江蘇這一帶,這個情況越來越少。地方敢於明目張胆地幹預環保執法,以項目為主來幹預環保的前置控制,應該說非常少,至少不敢公開的。

北青報

:去年環保領域被問責的不少。有省級環保廳廳長認為,有些不是環保系統的問題,板子卻都打在環保官員身上。

陳蒙蒙

:很多事情老百姓不理解,都覺得是環保的事情。環保是監測、監管、監督違法行為,前面造成的環保問題,不是環保管出來的,也有可能有管得不到位的情況,但是製造汙染是各個條線製造出來的,必須共同治理。

追責時,在各個部門職責不清的情況下,環保部門作為有監管職能的部門,肯定要受一些委屈。現在江蘇省委省政府非常明確,地方政府責任、各個部門責任、環保部門責任,都分得很清楚。我們最近出臺的黨政幹部環境保護責任追責細則,進一步明確了各項環保責任的追責辦法。

北青報

:這能避免以後環保方面的問題都問責環保官員?

陳蒙蒙

:過去也沒有都問責環保官員。除了環保以外,其他行業的工作也會有類似苦衷。但凡問責,比如安全生產,只要追責,主管部門都會有這樣的苦衷。過去,確實環保職責不清的情況比較重,很多事情都是組織交辦的我們就去做,沒有事先把責任分清,一旦出事就追責,誰去幹的?就說不清了。

環保部門不能算清水衙門

北青報

:去年有不少環保系統官員落馬,但是在不少人印象裡,環保部門是個清水衙門,為什麼有這麼多官員腐敗?

陳蒙蒙

:環保不能算清水衙門。我到環保行業很多年,我一來就發現,這麼多年,法律和各屆政府賦予環保越來越多權力。它有執法權、有執法監管權,同時有資金分配權、有項目批准權,其他部門很少把這麼多權力集中在一個部門身上,比如發改委可以批准項目,但是很少去企業執法。

另外對一些小的領域,比如危廢監管,法律賦予環保部門很細的權力。企業稍微動一動,都要它來批、來認定,因為總要有公共機構來認定。一旦監管不好,腐敗很可能發生,我們省的基層環保系統也有這樣的案例。這些年,我們行業條線在抓,更得益於國家大的反腐形勢,這種情況逐漸好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只靠治霾,空氣品質很難大幅改善
    12月2日,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主辦的第28期「氣候沙龍」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強調,未來我國空氣品質標準不斷提升將給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如果只依靠治霾,想實現空氣品質大幅改善、PM2.5濃度大幅下降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將治霾和減碳結合起來,實現二氧化碳和大氣汙染物的協同減排。
  • 中科院:汙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內因 精準治霾是關鍵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王瑩)2016年冬,席捲全國多地的幾輪霾天氣令人印象深刻。霾怎麼形成的,又如何有效防治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熱點。3月1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大氣灰霾研究媒體發布會,集中介紹中科院在大氣灰霾追因溯源、數值模擬、預警預報、監測技術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為公眾認識和了解我國的霾治理提供了最新參考。
  • 成都科技治霾又有新進展:給冬天的「被子」捅個洞!
    治理霧霾,既要採取關停「散亂汙」企業等短期措施,更要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長效治霾機制,實現大氣汙染物減存量、控增量。進入秋冬季,像厚厚的棉被一樣蓋在成都上空的逆溫層不僅讓近地面的汙染物「無路可走」,也阻礙了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再加上靜穩天氣,汙染物停留在成都上空走不動、吹不散,汙染天一觸即發,怎麼辦?
  • 邢臺市啟動四大攻堅戰強力治霾 用四年時間改善空氣品質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王永晨)為加快大氣汙染治理步伐,邢臺市按照「標本兼治、主攻治本,遠近結合、重在當前」的思路,堅持以「一城五星」為重點區域,以結構減排為主線,以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為抓手,堅決打好煤改氣(電)和取締燃煤小鍋爐攻堅戰、整治「小散亂汙」企業攻堅戰、主城區及周邊排放大戶轉型升級攻堅戰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攻堅戰,利用四年左右時間,進一步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 2017年我省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主要考核指標實現「兩降一升」
    2017年我省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主要考核指標實現「兩降一升」   數據顯示,2017年我省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氣候條件與往年相仿的情況下實現主要考核指標的「兩降一升」。其中,PM10和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67.7微克/立方米和48.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7.5%和9.2%;優良天數率為82.2%,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
  • 付志方:堅持「三種思維」 有的放矢科學治霾
    付志方在省政協2014年1號提案界別協商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三種思維」 有的放矢科學治霾    河北新聞網4月9省政協主席付志方強調,提案各承辦單位要堅持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三種思維」,以辦理1號提案為載體和契機,堅持不懈,頑強治霾,以更大的勇氣、更頑強的毅力,更高的標準、更有力的措施,推動大氣汙染綜合防治工作取得新成就。省政協副主席崔江水、秘書長郭大建出席會議。
  • NARS系統精準溯源 空氣炮除霾降雨
    黑科技閃花眼  除霾炮彈打上千米高空  本次展覽,各類層出不窮的除霾測霾產品亮點紛呈,讓參展觀眾看花了眼。  展覽現場最扯眼球的莫過於一個約有成人高的炮彈發射器,它外表呈青黑色,旁邊佇立著一枚空殼炮彈。
  • 北京曬2015治霾成績單 空氣達標天超5成
    京華時報製圖汪春才  昨天是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籠罩在整個元旦假期的霧霾消散,北京迎來了久違的藍天。當天上午,市環保局發布了2015年空氣品質情況。這是北京第二次發布年度「治霾成績單」。市環保局表示,空氣品質變化短期內受氣象條件變化影響較大,但長期來看,主要取決於區域內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因此,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改變生活方式,全社會共同努力,使得城市的大氣汙染物保持在低排放水平,才能使空氣品質徹底改善,這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長期性、艱巨性的任務。
  • 除天氣預報 長株潭將有空氣品質預報
    明年下半年起,長株潭空氣品質可提前24小時預報。圖/記者楊旭   紅網長沙12月24日訊(滾動新聞記者 譚旭燕 範典)明年下半年開始,長株潭三市的空氣品質可以像天氣預報一樣,實現提前24小時預警預報。12月23日,省環保廳和省氣象局聯合籤訂《關於開展重汙染天氣監測預警預報工作的合作協議》。
  • 黑科技助力 成都打響科技治霾戰役
    治理霧霾,既要採取關停「散亂汙」企業等短期措施,更要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長效治霾機制,實現大氣汙染物減存量、控增量。  應用冷卻技術人工影響逆溫層、多尺度噴淋除霾技術……一場大氣汙染防治科技治霾行動正在成都全力推進中。
  • 解碼4月山東空氣品質改善「榜眼」——「勞模」歷城的「治霾策」
    今年4月,空氣品質綜合指數改善率躋身全省第2名,歷城區再次以亮眼的成績出現在全省各區縣空氣品質排名的進步榜單中。作為曾經的老工業區,歷城正經歷著一場「脫胎換骨」的「氣質」大改造。從「老工業」關停、搬遷、改造、升級,到一寸裸土一寸裸土地覆蓋、一個汙染源一個汙染源地去治理,如今的歷城用繡花功夫,全面「織補」城市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各類環境問題。
  • 「治霾神器」盛行 專家扒皮:就是個灑水的東西
    在某中央媒體刊發的報導中,該環境監測站站長郭歷兵宣稱,「經過我們的測算,空氣中的PM 2.5降低幅度是20%左右」。然而,南都記者採訪郭歷兵後得知,他並沒有做過測算,「我們的數據是從其他城市的報導中摘過來的。」同時,一些城市霧炮車的採購與使用者,在接受採訪時亦否認霧炮車有治霾功能。
  • 冷空氣入川破霾 今起空氣品質改善 成都降溫5℃
    朱建國攝   12城市「霾伏」未破,重度汙染昨日增至3城  繼9日的空氣汙染後,10日,四川仍深陷「霾伏」。14時,記者查詢四川省監測總站數據發現,我省仍有12城市處於不同程度的空氣汙染中,其中重度汙染城市增至3城。  不過,提前入川的冷空氣,或將助四川脫離「霾伏」。
  • 北京治霾成效明顯 就業吸引力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15日發布2020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稱,北京霧霾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更多的人選擇留京工作。  這份調研顯示,經濟學人對霧霾治理成效總體認可。
  • 戳穿霧炮車「治霾神話」:誰在吹?誰願買?誰會信?
    在某中央媒體刊發的報導中,該環境監測站站長郭歷兵宣稱,「經過我們的測算,空氣中的PM 2.5降低幅度是20%左右」。然而,南都記者採訪郭歷兵後得知,他並沒有做過測算,「我們的數據是從其他城市的報導中摘過來的。」    同時,一些城市霧炮車的採購與使用者,在接受採訪時亦否認霧炮車有治霾功能。
  • 浮蓋技術、顆粒捕集器 治霾一線黑科技頻現
    為實現「藍天白雲、繁星閃爍」,近年來,圍繞空氣汙染治理湧現出大量環保「黑科技」。它們服務於治霾一線,加速空氣品質改善進程,形成了一個體量超萬億元的巨大新興市場。浮蓋技術: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剋星」揮發性有機物(VOCs)會二次生成PM2.5和臭氧,是「十三五」重點減排的汙染物。
  • 鄭州環保新數據出爐 製造霾、不管霾將面臨「刑」罰
    看文件  檢察、環保聯手治霾  鄭州大氣汙染防治,將更有底氣。根據《意見》,鄭州市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對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汙染大氣環境、破壞生態、涉嫌犯罪符合逮捕、起訴條件的,應及時作出逮捕、起訴決定,依法從嚴追究刑事責任。
  • 北京5年投7200億治霾 治理成果顯著
    【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面對市民百姓對於更多藍天的期盼,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防治大氣汙染,治理PM2.5已經成為北京兩年來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北京實施「清潔空氣計劃」,空氣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 給逆溫層「撕條縫」 成都12項技術打造科技治霾「利刃」
    根據成都市環保局發布的消息,2017年,成都「藍天保衛戰」的「戰績」不錯: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35天,達到自2013年實行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以來的最好水平。  這一戰績來之不易。一年來,成都全面、大力推進「治霾十條」、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等務實措施。細看這些措施,「科技治霾」這個詞頻頻出現。
  • 福建省環保廳廳長朱華簡歷資料及照片 曾任旅遊局局長
    福建省環保廳廳長朱華簡歷資料及照片 曾任旅遊局局長  朱華,女,漢族,1959年10月出生,浙江永康人。福建師範大學生物系生物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曾任福建省旅遊局局長。【朱華被任命為福建省環保廳廳長 莊稼漢不再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