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霾空氣炮。
多功能(平臺舉升或風炮式)抑塵車。
柴發合
賀克斌
6月14日,「2018成都科技治霾峰會」在世紀城嬌子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圍繞環境政策、大氣汙染成因、治理措施等專題,來自中國工程院的5位院士與諸多國內外環境專家齊聚成都,為治理霧霾這個「心肺之患」尋找治理良方。
治理霧霾,高新技術設備必不可少。活動現場,搭建了1400平米集中展示區,40餘家相關企業帶來了拿手黑科技產品,展示治理霧霾最新成果。
可發射綠色雷射的3D可視雷射雷達、外形如大炮筒的多功能抑塵車、能飛上百米高空檢測空氣品質的無人機……各類外形震撼的黑科技產品層出不窮,為這場「藍天論劍」增添了科技魅力。
發現「三七規律」NARS系統溯源大氣汙染
作為當前國際上唯一能夠與預報同步進行的環境管控系統——「全國空氣品質高解析度預報與汙染控制決策支持系統」(簡稱「NARS系統」),目前已完成上百期的空氣品質預報,準確率高達88%。
NASR團隊負責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防化學院教授黃順祥將這項成果帶到了現場。該系統通過對排放源清單實時動態反演、定點定量溯源,可準確找出汙染源頭,為實現精確大氣治理提供關鍵技術。
黃順祥告訴記者,此前團隊匯報了成都地區大氣汙染預報和溯源結果,認為成都地區大氣汙染呈現「三七規律」,即30%的排放源將導致70%的大氣汙染。同時,當天的排放源對當天大氣汙染影響最大,第二天次之,僅佔10%的比例,第三天可忽略不計。
黃順祥說,找準導致成都70%大氣汙染的那30%排放源,對這些排放源實施有效減排限排措施,可實現效率的最大化。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這套NARS系統已在成都實現未來3天的逐小時溯源,同時標註出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和重點行業的減排限排對象。
黑科技閃花眼
除霾炮彈打上千米高空
本次展覽,各類層出不窮的除霾測霾產品亮點紛呈,讓參展觀眾看花了眼。
展覽現場最扯眼球的莫過於一個約有成人高的炮彈發射器,它外表呈青黑色,旁邊佇立著一枚空殼炮彈。
中物院成都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工程師白小峰介紹,該中心與相關平臺合作打造了精準人工增雨除霾系統及其測量平臺,這款外形惹眼的空氣炮及增雨彈發射裝置是其中之一。
除霾彈如何降霾?白小峰告訴記者,空氣炮利用壓縮空氣作為驅動力,將裝有暖雲增雨劑的除霾彈打上千米高空,除霾彈爆炸後播灑綠色環保催化劑,催化劑通過從空氣或暖雲層中吸收水分,形成人工降雨,達到降霾目的。
此外,北京某環保科技公司帶來一款3D可視雷射雷達,用於監測PM2.5等顆粒物數據。將監測儀器放在樓頂,打開雷射掃描,就能監測水平直徑10公裡內的空氣品質。
工作人員劉成煉表示,通過實時監測空氣中的顆粒物濃度,儀器將數據反映至電腦系統,形成地圖,可直觀看見區域內汙染排放源頭位置,實時反映擴散趨勢。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羅田怡
見習記者楊金祝攝影報導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汙染治本產業結構調整是關鍵
近年來,成都空氣品質有了進一步提高,數據顯示,2017年,成都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值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對比其他城市,2017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認為,雖然整體有所進步,但成都距離空氣品質優的35微克/立方米標準仍有差距。「在環境治霾上,成都正進入攻堅期。」過去一些容易解決的汙染問題,如揚塵、灰塵等已得到明顯改善,複合型汙染、二次顆粒物等汙染因素是需攻堅的重點難點。
大氣汙染如何治標又治本?柴發合認為,政府應從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能源結構優化、清潔能源佔比提升等方面考慮,從上到下建立科學治霾系統工程。
柴發合說,從2016年至2017年的發展趨勢看,成都已基本做到抑制臭氧汙染快速增長。在治理防控上,他提出,結合成都平原整體聯防聯控,成都可與周邊區市縣聯合,出臺並研究減排防控方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科學治霾需差異化減排與監管同樣重要
6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眾多環保專家學者做客「2018成都科技治霾峰會」,為霧霾治理尋找良方。
峰會現場,張遠航、賀克斌、王金南、賀泓、劉文清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進行了主題演講。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做了《成都平原空氣品質改善——主要挑戰與技術選擇》的演講,分享了他對成都空氣汙染治理的研究成果。
如何科學治霾?賀克斌表示,治霾需要「三化」,分別是差異化、精細化和動態化。他舉例說,部分城市在早期汙染治理時喜歡模仿其他城市的治理方案。而到後期,每個城市的差異化特徵就會顯現,此時再模仿其他城市,效果會大打折扣。
「大氣汙染治理進入新的階段,需要新技術來支撐。」賀克斌說,在統計數據上,要實行精細化和動態化標準。信息不準確,制定的政策就成無用功。同時,每年的數據、汙染源都在變化,信息更新不及時,就會造成決策者的誤判,形成資源浪費。成都的地形和氣象調節弱於我國東部地區,該如何改善環境質量呢?「重點在減排。」賀克斌告訴記者,減排技術與監管技術處於同等重要水平。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羅田怡
見習記者楊金祝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