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霧≠中國霾 二者空氣化學過程相同但成分不同—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馮衛東)1952年12月籠罩倫敦上空5天的一場大霧,奪走多達1.2萬人的寶貴生命,其成因數十年來令科學家費解;現在,肆虐在中國上空的霧霾同樣令人不堪其擾。二者有什麼共同點?是否有區別?一支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奪命霧霾的成因。

雖然人們早已了解,倫敦大霧致人死亡可能由燃煤排放造成,但大霧和汙染「奪命二人組」的確切化學過程在過去60年並未被完全揭示。由美國、中國、以色列和英國研究人員通過實驗室實驗和在中國進行的大氣測量發現,倫敦奪命大霧與中國霧霾具有相同的化學反應過程。

硫酸鹽是霧的最大貢獻者,家居使用燃煤和發電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形成硫酸微粒。最新研究揭示了二氧化硫變成硫酸的過程。燃煤的另一副產品氮氧化物最初以自然霧的形態發生,也推動了這一進程。自然霧中包含尺寸為數十微米的較大顆粒,這些霧粒蒸發後就會形成覆蓋全城的較小酸性霾粒子,從而造成了當年的倫敦慘劇。這一空氣化學過程也發生在當下的中國霧霾中。

但與倫敦霧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霾來源於尺寸小得多的納米顆粒。在中國,二氧化硫主要由發電廠排放,二氧化氮來源於發電廠和汽車,而與硫酸發生了中和作用的氨,絕大多數來自肥料的使用和汽車尾氣排放,這些物質的相互作用導致了中國的霧霾。值得關注的是,倫敦霧是強酸性的,而中國霾基本上是中性的。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特聘教授張人一表示,中國政府在過去10年一直致力於減少空氣汙染,因此,更好地了解空氣化學過程是開展有效監管行動的關鍵。這項最新研究成果解開倫敦霧成因之謎的同時,也給中國治理霧霾、改善空氣品質提供了思路——減少氮氧化物和氨氮的排放,這或是遏制硫酸鹽形成進而減少霧霾的有效之道。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怎麼樣區分是霧還是霾?霧比霾溼氣重,霾比霧更厚重
    在工業和交通業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肌膚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空氣中各類有害物質,霧霾天氣的持續,便是環境汙染的表現之一。霧霾,是指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濁形象。隨著空氣品質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我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併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促使英國全面治霾
    路透社援引專家意見指出,中國對待霧霾治理,應像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那樣,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而不僅是作為長期任務,因為「常規的措施不再有效」。  倫敦霧與北京霾成分有異  臭名昭著的倫敦煙霧事件,發生在1952年12月5-9日。相較於如今的北京霧霾,這場倫敦霧的直觀感受更加明顯,在這四天當中,整個倫敦都被灰黃色的濃霧籠罩。
  • 天氣提示:霧與霾的區別
    霧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氣中懸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霧能影響能見度,對交通影響很大。根據國際上的定義,霧中的能見度要小於1公裡。當氣溫達到露點溫度時(或接近露點),空氣裡的水蒸氣凝結生成霧。
  • 張小曳:治理霧霾最主要的方法是減少排放—新聞—科學網
    11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院研究員張小曳做客第三期氣象科普講堂,就霧霾汙染的主要成因、氣候變化對霾汙染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講解,並對我國未來如何防治霧霾獻計獻策
  • "霾中含放射性物質"瘋傳網絡 專家闢謠:鈾比金貴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霧霾」當選十大健康熱門話題,到現在「霧霾的元兇是什麼」還讓老百姓感覺有點霧裡看花。不過專家們雖然對貢獻率上各有觀點,但好歹還是認同「煤炭消費,汽車尾氣,道路揚塵」等因素導致霧霾共識。
  • 科普:霧是霧霾是霾,浮塵也不等於揚沙!
    &nbsp&nbsp&nbsp&nbsp據中國天氣網報導,26日華北,黃淮,江淮出現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冷空氣來襲,京津冀一帶空氣品質好轉。今明兩天,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將出現霧霾沙塵的混合體……霧、霾、沙塵同時來襲,你知道它們之間有啥區別嗎?面對這種天氣,怎樣防護才是正確操作?待小編為您科普一下。
  • 剛剛霧又來了!明後天浙中北地區依然多大霧 局地有特濃強霧
    中午時分,霧散了,霾卻上線了。湖州、嘉興受北方輸入性汙染影響,有些輕度汙染。今天傍晚五點左右,杭嘉湖一帶又起霧了,靜穩天氣裡,到了晚上,溫度下去了,溼度上來了,霧,又不請自來了。浙江省氣象臺提醒,目前嘉興、湖州、紹興和寧波的部分地區能見度仍較低,開車出行的小夥伴一定要謹慎慢行,遇到高速封道的路段,做好提前繞道的準備。
  • 把你堵路上的,是霧還是霾?對人體有害嗎?應該注意些什麼?
    從樓上往下看今天的西安是這樣的……駕車駛上高速今天的西安是這樣的……這樣的霧,誰不怵?「霧」事兒啊......堵在路上,就開始思考人生:這到底是霧還是霾?堵「死」也要「死」個明白呀!▽我們很多時候習慣用「霧霾」表示空氣嚴重汙染的意思,其實霧和霾是有本質區別的。一、能見度不同霧的水平能見度很低,一般小於1公裡,而霾的水平能見度相對高一些,一般是小於10公裡。
  • 明後天浙中北地區依然多大霧,局地有特濃強霧
    中午時分,霧散了,霾卻上線了。湖州、嘉興受北方輸入性汙染影響,有些輕度汙染。  這樣的日子還要再熬多久?明天起的後面三天我省仍將維持靜穩天氣,浙中北地區多大霧天氣,局部地區仍有能見度低於200米的強濃霧,局地低於50米的特強濃霧。  而今晚19時起,環杭高速(湖州、嘉興)等又起霧開始封道。
  • 把握機會 | 與專家面對面 論一論「霧」與「霾」
    「霧」與「霾」與我們生活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激化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請定好12日9點30的鬧鐘跟著專家一起深入「霧」與「霾的世界」1998傑青、1999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2首批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並長期致力天氣及氣候變化中大氣成分作用研究,是此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在BAMS, ACP, Sci.
  • 古代有霾嗎?氣象專家這樣說
    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12月27日的那場大霧,在四川網友中鬧āng了~討論的焦點之一:空氣中飄散的、遮擋人眼睛的,到底是霧還是霾?今天,我們一起來聽氣象專家講講霧和霾的區別與關係。什麼是霧和霾霧和霾是自然界能使能見度降低的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 霧是三橫槓 霾是躺倒的8 氣象符號你知多少?
    張焱介紹,和常見的晴雨雲標示不同,霧和霾的氣象符號,顯得有些「難懂」:含水量高達90%的霧,氣象符號為三條橫槓,而含水量在80%以下的霾,則標示為躺倒的「8」,樣子有點像數學裡的無窮符號。含水量在 80%~90%之間,就是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但一般而言,主要成分是霾。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核心閱讀:  ·揭示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雙向反饋機制和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  ·建立「汙染-氣象條件指數」,對影響霧-霾的不利氣象條件進行定量描述>  ·全球變暖背景下,京津冀地區靜穩天數在冬季明顯增多  中國氣象報記者 崔國輝  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設立霧-霾研究專項
  • 10年了,關於霧-霾成因的研究,有了這個答案!
    >人們開始科學認識霧與霾的區別「霧-霾」這一標準用法逐漸普及如果從科學家著力研究>霧-霾成因及危害算起已經歷了近10年時間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探討霧-霾成因空氣的能見度主要受氣溶膠粒子和小水滴影響。由小水滴引起的能見度小於1公裡時,稱作霧;由氣溶膠粒子和吸溼性氣溶膠引起的能見度小於10公裡時,稱作霾。
  • 控制氨氮才是中國治霾新思路
    控制氨氮才是中國治霾新思路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虞涵棋 2016-11-20 22:05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氣象局修訂霾預警標準 PM2.5首次成為預警指標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繼1月13日發布加強霧霾監測預報服務工作的通知後,1月28日,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再次發布關於做好霾天氣預警工作的通知,針對霾預警信號標準進行了修訂,首次將PM2.5作為發布預警的重要指標之一。
  • 是霧不是霾!秋冬霧霾高發季,浙江藍天保衛戰成效如何?
    注意啦近期我國霾天氣主要在華北平原我省白茫茫的是霧,不是霾!所謂「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其主要成分是PM2.5截至今天14時,全省各設區城市實時PM2.5均在30微克/每立方範圍內,未出現超標情況。
  • 霧-資訊-中國天氣網<
    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汙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蒸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如被稱為「霧都」的倫敦。霧消散的原因,一是由於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二是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雲;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
  • 重慶空氣品質到底有多好?只有霧沒有霾,2020年優良天數達300天
    除了山城,重慶也是霧都,在重慶說唱團體將「嘞是霧都」的口號喊遍全國之前,人們聽到霧都,都只會想到英國倫敦。如今,重慶霧都的名號也逐漸被人們知曉。每年到了冬天,山城的霧就像是一團解不開謎題,看得見摸不著,遮住了前行的道路。
  • 是霧不是霾!秋冬霧霾高發季 浙江藍天保衛戰打得如何
    一大早就上演了一出「霧裡看景」,不少朋友納悶:霧還是霾?  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和省氣象局獲悉:近期,我國霾天氣主要在華北平原,今天我省白茫茫的是霧,不是霾!  所謂「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其主要成分是PM2.5顆粒物。而截至今天16時,全省各設區城市實時PM2.5均在35微克/每立方範圍內,未出現超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