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早晨,杭州、嘉興和紹興等地區被仙霧繚繞。一大早就上演了一出「霧裡看景」,不少朋友納悶:霧還是霾?
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和省氣象局獲悉:近期,我國霾天氣主要在華北平原,今天我省白茫茫的是霧,不是霾!
所謂「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其主要成分是PM2.5顆粒物。而截至今天16時,全省各設區城市實時PM2.5均在35微克/每立方範圍內,未出現超標情況。
「霧」則是一種物理現象,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就形成了霧,空氣中的可見度降低,大家開車要降速小心。
不過,秋冬季也是霧和霾的高發季。從氣象角度看,秋冬季節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大氣上下流動少,比較穩定,這樣有利於霧形成的氣象條件日數較其他季節居多。加之夜長,出現無雲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而形成霧。
而霾發生的天氣條件特點是氣團穩定、較乾燥,秋冬季恰有這樣的特性,加上一些地方採暖用煤,粉塵大,就容易形成霾。
為了應對秋冬季霧霾,前不久,生態環境部等10部門與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4省(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長三角地區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柴油貨車治理,鍋爐、爐窯綜合整治等23項內容開展行動,確保如期完成打贏藍天保衛戰。據了解,2018年以來,長三角地區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空氣品質改善明顯。
對我省來說,大氣治理是一個持續深入的過程。今年以來,我省加強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治理,實施PM2.5與臭氧「雙控雙減」,保持空氣品質在全國重點區域的領先位置。其中,開展「十百千」工業治氣行動,推進鍋爐和工業爐窯整治,為好空氣營造良好條件。
尤其是進入秋季以來,我省持續推進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堅持科學精準依法治汙,加強重汙染天氣應對,大力推進道路、建築施工工地、碼頭、工礦企業堆場揚塵治理和秸稈露天禁燒工作,確保秋冬季空氣品質持續向好。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 作者:鄭亞麗 | 責編:俞舒珺 電子信箱:1840420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