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1個月濟南有133個霾天 供暖逆溫成霾冬季高發原因

2020-11-23 齊魯網

同一角度,兩天兩景。上圖為昨日濟南,下圖為前日霧霾中的濟南。記者傅琪媛攝

  原標題:前11個月濟南有133個霾天

  最近4年霧天減少霾天增多

  從去年12月20日起,山東環境網站首次發布全省環境空氣品質監測信息,PM2.5、大氣能見度等監測指標的數據進入公眾視野。截至今天數據公布一周年了,據統計,今年前11個月,濟南就遭遇有133個霾天。 記者王曉迪

  濟南最近4年裡霧天減少霾日增多

  "霾"這個詞在近兩年闖入我們的生活,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現在的大家在看天氣預報的同時其實更在意今天是灰霾還是藍天,正因為大家越來越重視霾對我們的影響,因此自2010年6月1日起實施《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標準後,氣象部門開始對霾進行規範的觀測。

  從近4年的環保部門統計數據中看,2012年濟南有51個霧霾天,其中霾日為43天。2011年霧霾日為47天,霾日為32天。2010年24個霧霾天中霾日為19天。今年的濟南截至9月份,霧霾天數為120天,其中霾日有107天。截至今年11月底,濟南的霾日一共有133天,單月來看,其中1月有15天,2月13天,3月8天,4月11天,5月8天,6月15天,7月17天,8月6天,9月14天,10月15天,11月11天。據濟南市氣象臺預報員介紹"從近4年的資料中來看,霧天慢慢減少,霾日卻越來越多。"

  供暖+逆溫冬季是霾的多發季

  其實最開始,大家對霾的印象還停留在和霧差不多,只不過能見度更低,但是隨著相關專家們的努力,儘量為大家解釋霾是如何形成的,在怎樣的天氣和環境下容易產生霾,霾對大家都有哪些危害。

  根據數據顯示,濟南的冬天是汙染天氣的"高發期",其實這條規律適用於全國大部分的城市,只不過到了冬季北方城市處於"採暖季",一定程度上空氣汙染會加重。專家總結,霾的增多原因之一就是PM2.5偏多。氣象條件影響、供暖季排放增加、機動車尾氣排放量過大,區域汙染和本地汙染貢獻疊加等都為空氣汙染做了貢獻。據了解,霾和其他的氣象因素不同,它是由汙染物和一定的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汙染物越來越多,霾自然會越來越多。從往年的數據來看,12月和1月濟南的空氣品質較差,從氣候上來看,是因為冬季降水相對較少,氣候乾燥,颳風天氣較少、光照較弱、日照時間短、逆溫層較厚、溫度較低等情況,不利於空氣中汙染物質的擴散。而且,冬季晝短夜長,晚上降溫時間長,往往使低空出現"逆溫層".白天,又由於日照增溫不足,往往使"逆溫層"終日難以遭到破壞。一般來說,冬季"逆溫層"較強較厚,維持時間較長,因此,有人說"逆溫"是冬天空氣品質的隱形"殺人幫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專家詳解東北強霾汙染原因
    同為東北三省,黑龍江和吉林也難逃「霾運」。11月1日晚開始,哈爾濱PM2.5指數一度達500以上,3日,哈爾濱市教育局下達通知,中小學自行決定停課。2日晚8點,哈爾濱市PM2.5的實時濃度爆表,達到500,11個監測點全部為嚴重汙染。10月25日吉林省各地開始供暖以來,10天內吉林省氣象部門發布了8次霾預警和5次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警。
  • 鷺島昨日中霾全城籠「薄紗」 出現逆溫現象是主因
    記者昨日從廈門市環保局了解到,前日廈門的二氧化氮濃度超標,湖裡監控點達到輕度汙染級別;而昨日,PM2.5興風作浪,鼓浪嶼被「霾沒」,達到瞬時輕度汙染級別。這也成為2015年的第一場霾。  據相關環保人士透露,前日鼓浪嶼、洪文、湖裡、全市四個空氣品質監測點測得的數據顯示,洪文、全市、湖裡三個監測點的首要汙染物都是二氧化氮,其中,洪文和全市兩個點的AOI空氣品質分指數達到89和94,接近輕度汙染臨界點的數值「100」,而湖裡監測點的數值則超過臨界點,達到105,屬輕度汙染級別。  到昨天,雖然二氧化氮汙染偃旗息鼓了,可PM2.5緊隨而至,把廈門「霾沒」。
  • 成都科技治霾又有新進展:給冬天的「被子」捅個洞!
    治理霧霾,既要採取關停「散亂汙」企業等短期措施,更要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長效治霾機制,實現大氣汙染物減存量、控增量。進入秋冬季,像厚厚的棉被一樣蓋在成都上空的逆溫層不僅讓近地面的汙染物「無路可走」,也阻礙了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再加上靜穩天氣,汙染物停留在成都上空走不動、吹不散,汙染天一觸即發,怎麼辦?
  • 專家解析今秋以來最重霧霾成因 「十面霾伏」緣何而來
    6省市深陷「霾」籠、40個城市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23個城市啟動紅色預警、17個城市發布橙色預警、機動車單雙號限行……16日至21日期間,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遭遇長達5天的「十面霾伏」。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京津冀地區靜穩天數在冬季明顯增多  中國氣象報記者 崔國輝  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設立霧-霾研究專項  具體來說,風速小對於汙染物水平擴散極其不利;重汙染天氣期間,通常有逆溫層發展,導致大氣垂直方向靜穩度增加,大氣邊界層高度明顯降低,對汙染物垂直擴散不利;相對溼度增加有利於細顆粒物的吸溼增長,還會促使氣態前體物向顆粒物加速轉化,導致顆粒物濃度快速增加。
  • 濟南如何邁過霧霾這道坎?
    有媒體稱,東北大霧公交車迷路,還有兩臺公交車帶著一車乘客跑丟了……又到北方採暖季,又到霧霾來臨時,北方城市出現的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在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同時,藍天白雲和青山碧水卻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的空氣到底怎麼了?如何讓供暖在抵禦北方寒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汙染,避免霧霾天的發生呢?
  • 黑科技助力 成都打響科技治霾戰役
    製圖楊仕成  進入秋冬季,像厚厚的棉被一樣蓋在成都上空的逆溫層不僅讓近地面的汙染物「無路可走」,也阻礙了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再加上靜穩天氣,汙染物停留在成都上空走不動、吹不散,汙染天一觸即發,怎麼辦?
  • 四川7城陷「霾伏」 三大原因:秸稈燃燒、機動車返程高峰、逆溫
    四川7城陷「霾伏」 三大原因:秸稈燃燒、機動車返程高峰、逆溫 10月8日,記者從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獲悉,10月6日晚至8日,成都、德陽等7個市(州)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空氣汙染,其中眉山最嚴重,一度出現重度汙染。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羅彬說,本次汙染有三大原因,其中秸稈燃燒和機動車返程高峰為內因,逆溫帶來的擴散條件變差為外因。「不過隨著弱冷空氣8日晚入川,空氣汙染情況有望改善。」羅彬說,弱冷空氣入川將帶來降水,有利於汙染物擴散。
  • 中科院:汙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內因 精準治霾是關鍵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王瑩)2016年冬,席捲全國多地的幾輪霾天氣令人印象深刻。霾怎麼形成的,又如何有效防治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熱點。3月1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大氣灰霾研究媒體發布會,集中介紹中科院在大氣灰霾追因溯源、數值模擬、預警預報、監測技術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為公眾認識和了解我國的霾治理提供了最新參考。
  • 總理基金專項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設立霧-霾研究專項。國務院常務會議當年4月確定,組織由200多家單位、近2000人組成的科技攻關隊伍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具體來說,風速小對於汙染物水平擴散極其不利;重汙染天氣期間,通常有逆溫層發展,導致大氣垂直方向靜穩度增加,大氣邊界層高度明顯降低,對汙染物垂直擴散不利;相對溼度增加有利於細顆粒物的吸溼增長,還會促使氣態前體物向顆粒物加速轉化,導致顆粒物濃度快速增加。
  • 是霧不是霾!秋冬霧霾高發季,浙江藍天保衛戰成效如何?
    是霧不是霾!秋冬霧霾高發季,浙江藍天保衛戰成效如何?注意啦近期我國霾天氣主要在華北平原我省白茫茫的是霧,不是霾!而霾發生的天氣條件特點是氣團穩定、較乾燥,秋冬季恰有這樣的特性,加上一些地方採暖用煤,粉塵大,就容易形成霾。
  • 【漫畫植物大戰殭屍】逆溫層成霧霾「幫兇」!這4個原因導致逆溫層出現……
    那麼在大氣汙染防治狙擊戰中,「逆溫層」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又對我市冬季天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快跟著小錦一起來看!      眾所周知,霾是大量細微的顆粒物均勻地浮遊在空中,這些微小顆粒物尺寸大多數小於1微米,肉眼不可見,它們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裡。
  • 城外四處燒秸稈 成都遭重度「霾伏」
    儘管豔陽連日普照,成都市民依然深陷「霾伏」之中。10月8日起,顆粒汙染物濃度逐日升高;10日,3個國控汙染點位分別顯示重度汙染;11日,空氣汙染物呈持續累積態勢。  據11日8時監測數據顯示,大石西路等5個國控監測點空氣品質指數級別顯示重度汙染,AQI 最高達238。  為啥空氣汙染再度來襲?
  • 「治霾神器」盛行 專家扒皮:就是個灑水的東西
    多地採購了這一新型工具上路,霧炮車也逐步以「治霾神器」的面貌為公眾熟知。霧炮車到底有多火?12月6日,南都記者以「霧炮車」為關鍵詞搜索標題,在中國政府採購網上檢索,發現共有164條招標信息,最早的是2014年8月9日。如果以此關鍵詞搜全文,則有208個結果。
  • 古代有霾嗎?氣象專家這樣說
    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12月27日的那場大霧,在四川網友中鬧āng了~討論的焦點之一:空氣中飄散的、遮擋人眼睛的,到底是霧還是霾?今天,我們一起來聽氣象專家講講霧和霾的區別與關係。什麼是霧和霾霧和霾是自然界能使能見度降低的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 前沿研究丨華北地區持續性強霾事件發生的環境與動力條件
    從年均霾日的空間分布來看[圖1(a)],霾多發區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西南部等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年均發生霾的頻次超過30天,北京城區、天津北部、石家莊、邢臺及唐山等地區年均霾日可達50天以上。華北地區霾發生頻次在1979年之前是明顯快速上升的,在1976—1991年這15年達到高峰,平均每年約為14~15天,以後一直下降,但從2005 年又開始上升[圖1(b)]。
  • 10月我國平均氣溫偏高 未來10天華北黃淮有霾
    人民網北京11月4日電(記者蔣琪)3日下午召開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張祖強介紹說,10月我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預計未來10天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 10月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 今年10月,儘管有4次冷空氣影響我國,次數接近常年同期,但從整體上看,全國平均氣溫仍偏高。
  • 氣溫上升了,霧、霾總來湊熱鬧,原來是受這種天氣影響
    看看這個霾預報圖,一大坨還糊在中東部▼青島——一會兒在霾中,一會兒在霾外,一會兒在霾南,一會兒在霾北……25日上午8時,@山東環境發布全省的「霾圖」,全省多數地區中重度汙染。到下午和傍晚時分,青島的霾大為減弱。
  • 為什麼冬季霧霾天多?中國霧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張小曳指出,其團隊人員長期研究發現,汙染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會使氣象條件進一步惡化,這時會出現逆溫、低層增溼、地表輻射—湍流減弱等現象,由於湍流減弱,邊界層高度會壓縮到汙染初期的1/3,形成顯著的雙向反饋機制。
  • 冷空氣入川破霾 今起空氣品質改善 成都降溫5℃
    「這次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是盆地內大部地區維持多雲、多霧、逆溫的不利汙染氣象條件,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和夏季相比,秋冬氣象擴散條件變差,盆地內霧霾天氣將逐漸增多。」  不過,本次霧霾天即將畫下句點。「和之前氣象部門預測相比,本輪南下入川的冷空氣來得更早一些,強度也更大,在冷空氣幫忙下,氣象擴散條件變好,空氣品質將得到有效改善,預計11日大部分城市空氣會恢復優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