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速小、靜風頻率高、大氣層結穩定、逆溫頻率高、溼度大等是成都獨特的氣象條件,而這些也是發生嚴重空氣汙染的潛在先天因素。
那麼在大氣汙染防治狙擊戰中,「逆溫層」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又對我市冬季天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快跟著小錦一起來看!
眾所周知,霾是大量細微的顆粒物均勻地浮遊在空中,這些微小顆粒物尺寸大多數小於1微米,肉眼不可見,它們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裡。
這些懸浮的細小顆粒物本來在各處漫無目的地飄搖散落,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將他們召喚聚集,終成四面「霾」伏之勢,這就是霧霾的幫兇——逆溫層。逆溫層是一種氣象現象,它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現了高空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
正常情況下,大氣溫度上冷下熱,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這就形成了垂直方向的空氣對流混合,有利於空氣中汙染物的擴散。但如果出現逆溫層現象,空氣上熱下冷,空氣對流就不會發生,空氣中的水汽和顆粒物越積越多,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就容易形成霧或霾。
盆地地形是其中之一,冷空氣進入盆地後,盆地周邊氣溫上升得更快,相應地,盆地上空的空氣氣溫也會上升,形成逆溫。
暖平流也會促生逆溫。周邊有溫暖的氣流過來,覆蓋在盆地上空,也會形成逆溫。
同時,高壓環流也會導致逆溫。高壓系統中,空氣會下沉。下沉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氣溫會比近地面的高,逆溫形成。
此外,地面逆輻射也會形成逆溫。晚上地面向外輻射熱量,近地面的空氣隨著地面溫度下降而降溫,遠離地面的空氣吸收熱量後氣溫上升,形成逆溫。
國內其他城市,很少有地方像成都地區佔齊了這四種要素的。正是因為逆溫現象比較明顯,成都地區霧霾發生的可能性也自然要大得多。
在先天條件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每個人的努力便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成效可圈可點——從更直觀的PM10、PM2.5變化趨勢來講,2013年至2016年的空氣品質指數中,空氣品質為優良的天數,是逐年上漲的。PM2.5濃度、PM10濃度、重汙染天數在近年來均持續下降。4年來,重汙染天數從62天下降到13天,下降幅度接近80%。在今冬首個重汙染天氣阻擊戰中,在全市市民積極參與主動減排、各部門聯動執行預案內容,以及冷空氣的作用下,首場重汙染天氣阻擊戰也取得了成效。
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儘管有『先天不足』的難點在,但在『治霾十條』和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等一系列科學治理路子的指導下,加之全市人民和企業的積極加入,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這場『藍天保衛戰』,讓成都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典範城市。」
漫畫/吳喆
編輯/成欣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