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今冬多霧霾源自厄爾尼諾:風小,溼度較大,逆溫層偏低

2020-11-23 澎湃新聞
2015年12月15日,從高空飛行的民航客機上拍攝的中國華北地區的霧霾。  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22日下午,專家們從環境保護部重汙染天氣會商現場匆匆趕到另一間會議室,記者們正等著他們對此次大範圍霧霾天氣作出研判。各種預警對重汙染天氣的緩解是否真有效果?專家們給出了答案。

多地PM2.5小時濃度現峰值,重霾面積達56萬多平方公裡

受冬季汙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全國出現大範圍重汙染天氣,其中京津冀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受影響程度較大。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李國剛說,此次大範圍重汙染天氣是個不斷擴大的過程。18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品質轉差,但當日只有保定為重度汙染;至1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7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濮陽、衡水、濰坊3個城市空氣品質為嚴重汙染,22個城市為重度汙染;20日,重度以上汙染城市增加到39個,截至22日,48個城市出現重度及以上汙染,其中,天津、邢臺等18個城市現嚴重汙染。

環境保護部衛星遙感監測結果顯示,此次汙染過程中,灰霾面積最大時有66萬平方公裡,重霾面積也有56萬多平方公裡。從演變過程看,18日、19日灰霾集中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1日發展到遼寧、江蘇局部地區,22日已擴展到安徽、湖北局部地區。

面積不斷擴大,汙染濃度也在攀升,不少城市在21日至22日出現PM2.5小時濃度峰值。「從汙染峰值持續時間看,太行山前的城市比較嚴重。」李國剛說,安陽嚴重汙染持續6小時、邯鄲8小時、石家莊8小時,邢臺更是在AQI(空氣品質指數)為500的情況下持續21小時。

環保部應急辦副主任馬建華表示,對此次大範圍汙染的發生,環保部17日就接到了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預測預警,並立即啟動Ⅰ級應急響應,派出14個督察組進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點督察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和應對措施落實情況;領導小組每日召開專題調度會,組織專家聯合會商,研究部署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環保部應急辦先後向12個省市發函或預警通知,要求各地重視此次汙染過程,做好預警,力爭將汙染程度降至最低。

各地預警及時有效,區域預警聯防聯動

此次重汙染天氣過程中,截至22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共有44個城市先後啟動實施了空氣重汙染應急措施,多個城市啟動紅色預警。

這些措施實施效果怎麼樣?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程水源教授介紹,他們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依據多年建立的區域排放清單,對京津冀核心區域「2+4」城市預案實施情況進行初步評估,結果表明,各地應急減排量都達到30%左右。整個汙染過程中,北京汙染物濃度在區域內都是比較低的。

「此次區域預警可圈可點,各方力量都調動起來,預警提前量做得足!」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認為,18日河北8個城市提前預警,有的城市甚至做到「藍天預警」,這樣做雖然冒了風險,但大大延緩了區域汙染物累積的速度和強度。京津冀區域汙染排放強度高,如果不提前預警,汙染物削減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專家們還認為,此次預警形成了聯防聯動的工作局面。6個城市從自身特點出發,採取有針對性的應急措施,北京加強機動車控制、天津加強工業排放控制、河北加強工業和燃煤控制,周邊省市也啟動了高級別的減排措施,有效減緩了汙染程度。

至於對北京22日晚宣布解除預警時機的質疑,專家們表示,汙染峰值的形成過程一般是來得快去得也快,預計23日凌晨起,受弱冷空氣影響,擴散條件開始轉好,空氣品質自北向南將逐步改善,解除預警是經過謹慎分析研判的。

今冬霧霾頻發,源自厄爾尼諾影響

專家分析,本次空氣重汙染過程範圍比本月前兩次大,空氣溼度比前兩次低,持續時間與前兩次相當,汙染峰值濃度略低於12月初的重汙染過程,但與12月7日至10日重汙染過程相當。

一個月內出現多次重汙染天氣過程。今冬為何壞天氣這麼多?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孟凡表示,今年冬季天氣條件雖大致與往年類似,但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11月以來,北京及周邊地區風速平均約為1.9米/秒,較常年同期偏低5%;空氣相對溼度有較大增加,較常年同期高21%;逆溫層偏低,最低在200米左右,遠遠低於正常1000—1500米的高度,這使得大氣擴散條件變差。

與此同時,進入採暖期後,華北地區燃煤汙染排放明顯升高,特別是城鄉結合部與廣大農村地區的原煤散燒較為普遍,再加上機動車和工業源汙染物的大量排放,區域性汙染負荷仍然很大。這些情況導致北京及周邊地區重汙染天氣頻次和天數明顯增多。

「具體到此次汙染過程,我們經過詳細分析發現,燃煤散燒是京津冀重汙染最主要的貢獻源,20日至21日,二次汙染轉化過程加劇,加重了PM2.5汙染。」孟凡說,他的研究團隊曾對北京郊區及河北保定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當地散燒煤的汙染排放量甚至與工業排放相當。

不少人發現,各監測站點基本都是夜裡汙染濃度最高,白天有所下降,有人懷疑是不是一些企業夜間偷排導致。孟凡表示,主要還是逆溫層的作用,太陽落山、逆溫層形成,汙染物大量堆積;早晨太陽升起,逆溫層被打破,擴散條件會轉好。

王自發說,我國屬季風區,季風強弱對汙染物濃度影響很大。根據模擬,一般影響能達15%—20%,幾乎趕上了一些地方的減排目標。「我們做過測算,要保證在不良天氣條件下不發生重汙染天氣,京津冀汙染總量需要減排70%。」王自發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持續減排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最關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此前就表示,據初步評估,今年冬天出現不利天氣條件的可能較大,但不太可能達到1998年的程度。  他表示,根據預測,今年冬天,首先是偏南風可能較常年偏多,溼度大,容易產生汙染;其次是受拉尼娜影響,地面溫度低,而空中副熱帶高壓比以前增強,兩者「配搭」發生逆溫可能性較大;三是預計靜穩天氣多,今冬華北地區不能排除會發生持續多日的靜穩天氣。
  • 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
    原標題: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   逆溫層阻礙了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抑制了煙塵、汙染物、水汽凝結物的擴散,幾十米甚至幾百米厚的逆溫層像一層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汙染物「無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動」,越積越厚,煙塵遮天蔽日,空氣汙染勢必加重。   冬季更加容易發生霧霾便與逆溫層有關。專家介紹,冷空氣的密度要比暖空氣的大,簡單來說就是,冷空氣總想往下沉,而暖空氣總想往上跑。
  • 媒體訪氣象局:逆溫層成霧霾"幫兇"?關鍵在減排
    逆溫層阻礙了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抑制了煙塵、汙染物、水汽凝結物的擴散,幾十米甚至幾百米厚的逆溫層像一層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汙染物「無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動」,越積越厚,煙塵遮天蔽日,空氣汙染勢必加重。  冬季更加容易發生霧霾便與逆溫層有關。專家介紹,冷空氣的密度要比暖空氣的大,簡單來說就是,冷空氣總想往下沉,而暖空氣總想往上跑。
  • ...霧霾 逆溫 大氣環境容量 逆溫層 氣溶膠粒子-中國新聞-東方網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發時,不少人發出疑問。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和「心肺之患」相關的這些問題,也是本報記者心中的問號。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一起來看看專家學者們的詳細分析。
  • 【漫畫植物大戰殭屍】逆溫層成霧霾「幫兇」!這4個原因導致逆溫層出現……
    風速小、靜風頻率高、大氣層結穩定、逆溫頻率高、溼度大等是成都獨特的氣象條件,而這些也是發生嚴重空氣汙染的潛在先天因素
  • 霧霾七問: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發時,不少人發出疑問。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和「心肺之患」相關的這些問題,也是本報記者心中的問號。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一起來看看專家學者們的詳細分析。
  • 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原標題: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10月20日,北京,由於冷空氣勢力較弱,霧霾依舊。昨日,環保部發布消息稱,北京9月入圍空氣品質最差十城。圖/CFP    是的,霧霾又要來了。未來五天,京城空氣品質將有所波動,23日至25日預計將出現一次重汙染過程,26日,受冷空氣影響,空氣品質轉為優良。你是否感覺,這個月京城的霧霾沒完沒了?專家稱,這主要由不利的氣候特徵引起,如果冷空氣「待不長久」,就容易形成逆溫,導致汙染物快速積累,形成重汙染過程。
  • 今年冬天有多冷?霧霾是否嚴重?氣象專家回應
    「今冬將遭遇60年一遇的寒冬」「拉尼娜正蓄勢待發,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狀況」「供暖季來臨,今年冬天的霧霾嚴重嗎?」……近來關於今冬天氣氣候狀況,網上各種言論四起,而事實如何?在中國氣象局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專家進行了回應。
  • 這個冬天海南會有多冷?專家表示,今冬氣溫預計總體偏低
    記者 姚皓 攝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邱江華  受冷空氣影響,12月份以來海南多陰天,部分地區有雨,寒氣襲人。根據海南省氣象部門發布的消息,海南上周19日~20日,受冷空氣補充影響,最低氣溫中部、北部內陸和西部內陸地區10~12℃,中部地區個別鄉鎮低至7~10℃。  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
  • 什麼是逆溫層,為什麼霧霾天氣會形成
    然而逆溫層也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有五種形成逆溫層的原因。地面逆溫層地面逆溫層形成的條件是無風無雲的冬天夜晚,由於冬天白天輻射減弱,加上晚上無風無雲加速了地面輻射,使得地面迅速冷卻下來,造成鄰近地面的空氣冷卻下來,同時上層溫度較高,因此地面逆溫層就形成了。
  • 上海交大課題組用無人機實測數據研究霧霾生消機理逆溫層影響霧霾...
    根據他們監測到的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分布規律,彭教授提醒大家:早晚高空PM2.5濃度差異雖大,但地面相去不遠,很難說鍛鍊身體何時更好;離道路遠一點,可少吸入些霧霾。 逆溫層是霧霾「幫兇」 目前的大氣汙染監測主要集中在地面,對高空的汙染監測較少,難以清楚地掌握霧霾的生消和擴散規律。
  • 專家稱今冬氣溫偏低受拉尼娜事件影響
    山東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孟祥新認為,今冬寒潮頻來,氣溫偏低,「主要是受拉尼娜事件的影響,在拉尼娜影響下,一般冬季氣溫會偏低一些,冷空氣比較頻繁。」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小女孩」的意思,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表現為海水錶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
  • 上海交大課題組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上海交大課題組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2015-12-22 14:33:35  無人機一手數據證實逆溫層是霧霾「幫兇」  「目前對大氣汙染的監測主要集中在地面,高空汙染監測比較少,這種平面監測讓我們很難清楚地掌握霧霾的生消和擴散規律。」
  • 無人機監測揭秘PM2.5分布 霧霾難消散元兇是逆溫層
    東方網12月23日消息:即使無風無雨,大氣也是上下流動,可為什麼有時霧霾就是散不開?昨天,上海交大課題組公布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些實測數據是他們使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在長三角地區長期跟蹤監測獲取。由此,也揭開了常常蓋住霧霾的「被子」——逆溫層的秘密。
  • 上海交大用無人機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上海交大用無人機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2015-12-22 17:16:57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彭仲仁22日在此間介紹說,其研究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進行了長期的大氣汙染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以及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
  • 氣象局:大氣環流異常及氣溶膠為霧霾天氣成因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介紹情況 中國網 董德中國網2月28日訊 中國氣象局今天上午10:00召開3月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冬全國天氣氣候特徵以及「兩會」期間主要天氣情況。中國網現場直播。
  • 人民日報七問霧霾:什麼時候才能呼吸到潔淨空氣?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跨年霧霾」等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繁時,不少人發出疑問。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1、哪些原因導致這麼重的霧霾?
  • 霧霾「賴」在南昌不肯走 專家:天氣靜穩、逆溫作用等因素造成
    本報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金路遙、實習生向昌宇報導:抬頭看天,不見藍天白雲,只是一片灰濛濛,既幹擾視線又影響健康的霧霾已在南昌「駐紮」了幾天。氣象部門監測資料顯示,12月24日至昨日,南昌連續7天監測到了霧;而29日至昨日,因空氣變得乾燥,灰霾開始籠罩城市上空。  為何近期南昌霧霾天難消散?
  • 網傳「霧霾預示地震」 觀點提出者稱僅為假說
    大範圍霧霾與地質活動有關?【回應】 僅是猜測;目前尚無研究證明近期地球軟流層特別活躍,水蒸氣不太可能因此突然增多並導致霧霾記者查閱發現,該說法源自姜冬梅在「天大研究院」網站發表《霧霾之後警惕大旱多震》一文。12月9日,記者聯繫到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副院長姜冬梅教授本人。
  • 交大團隊:無人機監測霧霾 證實逆溫層是幫兇
    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記者昨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彭仲仁教授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進行大氣汙染長期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同時,研究獲得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