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訪氣象局:逆溫層成霧霾"幫兇"?關鍵在減排

2020-11-23 中國青年網

  上圖 2015年12月28日,中國氣象局舉行座談會詳細介紹近期霧霾發生發展情況。中圖2015年12月28日,中央氣象臺氣象工作人員正在分析霧霾發生發展情況。下圖 2015年12月28日,中國氣象局專家介紹我國霧霾發生發展相關情況。本報記者 杜芳攝

  歲末年初,霧霾頻擾,灰濛濛的天氣反反覆覆地破壞著人們的好心情。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空氣品質幾度爆表,2015年12月23日、26日,冷空氣都曾努力清掃出一抹藍色,無奈比起霧霾仍然勢單力薄,只能匆匆走個過場。人們陷入了無比困擾的「霧霾」循環曲,幾乎是眼一閉、一睜,又是一片昏天暗地。

  因此,許多人萌生了比盼望新年更強烈的願望,就是每天都能看見藍天白雲。為什麼霧霾總是頻頻來襲?如何打破「霾」循環怪圈?深陷霾擾,該如何科學應對?《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中國氣象局試圖尋找破「霾」之道。

  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霧和霾是自然界中能使能見度降低的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窗外的昏天暗地究竟是霧是霾,不少人表示「傻傻分不清楚」。

  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馬學款介紹,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霧滴肉眼可見,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公裡,高山、海濱、鄉村常見,城市群區域較少見。而霾是大量細微的顆粒物均勻地浮遊在空中,這些微小顆粒物尺寸大多數小於1微米,肉眼不可見,它們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裡。

  組成霾體的細小顆粒物從何而來呢?專家表示,這些顆粒物主要來自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建築揚塵等人類活動直接排放,還來自於氣態汙染物二次轉化形成的二次氣溶膠,以及自然界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排放。我國東部目前的嚴重霾汙染主要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尤其是二次氣溶膠,在城市群區域佔細粒子的70%以上。

  這些懸浮的細小顆粒物本來在各處漫無目的地飄搖散落,無意危害人間,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將他們召喚聚集,終成四面「霾」伏之勢,這就是霧霾的幫兇——逆溫層。

  馬學款說,逆溫層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現了高空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汙染物在正常氣候條件下,從氣溫高的低空向氣溫低的高空擴散,逐漸循環排放到大氣中,但是逆溫現象下,低空的氣溫反而更低,導致汙染物的停留,不能及時排放出去。

  逆溫層阻礙了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抑制了煙塵、汙染物、水汽凝結物的擴散,幾十米甚至幾百米厚的逆溫層像一層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汙染物「無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動」,越積越厚,煙塵遮天蔽日,空氣汙染勢必加重。

  冬季更加容易發生霧霾便與逆溫層有關。專家介紹,冷空氣的密度要比暖空氣的大,簡單來說就是,冷空氣總想往下沉,而暖空氣總想往上跑。在冬季,夜間,地面向外發出大量輻射,迅速降溫,而由於白天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又相對較少,這樣就造成了近地面空氣溫度低,而高層空氣溫度高,因此近地面的冷空氣不會向高空運動,高層的暖空氣也不願意降落到地面,於是各自保持著穩定的狀態,在垂直方向上也就沒有了空氣交換,這樣更容易形成霧霾。

  霧霾也可以算「城市病」併發症之一。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大樓越建越高,增大了地面摩擦係數,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於大氣汙染物向城區外圍擴展稀釋,並容易在城區內積累高濃度汙染。

  關鍵在於減少汙染排放

  2015年入冬以來,京津冀地區出現四次嚴重霧霾過程,短到3天,長到7天,其中,2015年12月19日至25日的京津冀霧霾過程中,重度霾面積達35.2萬平方公裡,PM2.5峰值濃度:北京、河北中南部超500微克/立方米,河北南部局地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此次過程影響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汙染程度接近去年最強重汙染過程。

  記者2015年12月28日採訪時獲悉,未來幾天,還有兩次霧霾過程,但是不會有持續性霧霾,為間歇性霧霾,程度偏輕。

  面對霧霾高調的單曲循環模式,「暫停鍵」在哪裡?馬學款表示,在大氣汙染排放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的情況下,氣象條件儘管只是重汙染天氣形成的誘因,但實際上已經成為重汙染天氣形成和消散的首要因素,特別是京津冀地區,一旦靜穩天氣建立和持續,必然形成空氣重汙染。

  因此,短期內製止霧霾需要氣象上出大招。專家介紹,大氣中的汙染物想要稀釋擴散,一般有三種方式——水平擴散、垂直擴散和雨雪沉降作用。

  水平擴散主要看風速,如果風夠大,那麼汙染物就可以很快被吹散。但是風不能一直刮,冷空氣活動間歇期往往風速小甚至靜風,就給汙染物堆積提供了條件。2015年11月以來,華北黃淮霧霾頻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冷空氣強度弱,小風日數多,造成汙染物水平擴散能力差。

  「大氣汙染物的擴散除了水平擴散還有垂直擴散。」馬學款說,汙染物還可以向天空,更高的地方擴散。一般情況下,大氣溫度的分布上冷下暖。近地面氣團溫度高,質量輕,就會向上飄,這樣就會出現大氣的垂直運動。這種具有垂直交換作用的大氣層叫做混合層。如果混合層高度高,意味著它的垂直運動空間大,有利於汙染物向高空擴散;反之,則說明垂直擴散能力差。近期霧霾頻發的另一原因就是因為大氣層結穩定,混合層頂高度低,抑制了汙染物的垂直擴散。

  當然,能一掃霧霾的「風局長」「雨局長」並不好請,需要足夠的氣象條件才能約到。除了等老天爺幫忙,可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製造這樣的氣候條件?換言之,人工消除霧和霾可行嗎?

  據中國氣象局介紹,目前國內外尚沒有隻針對霧和霾天氣過程開展的人工影響天氣活動,僅有通過人工消霧作業來設法達到消除和減輕霧害的技術嘗試。向高空噴水、噴霧的霧炮車能夠增加近地面的溼度,對地面揚塵有抑制作用,對PM10以上的大顆粒物能夠起到一定的溼沉降作用。而對於PM2.5一類的細小顆粒物,溼度的增加反而會造成細小顆粒物的吸溼增長,不利於減輕霾。

  當然,氣象不是解決霧霾的最終出路,要想讓霧霾循環曲永久停播,根本方法還是要依靠一系列綜合措施減少汙染排放。中國氣象科學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洪利告訴記者,近年來,一些地方措施有力,霧霾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新疆烏魯木齊2013年以前在空氣汙染嚴重城市中排名前列,經過將燒煤取暖改為天然氣取暖、電廠外遷等系列舉措調整能源結構後,空氣品質已經大為改善,成功退出了空氣嚴重汙染城市行列。」劉洪利說。

  如何應對四面「霾」伏

  霧霾已經深刻地影響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它雖然不像狂風、暴雨、暴雪、雷電那麼直接和猛烈,卻常常導演出一幕幕令人心煩的「惡作劇」:計劃好的航班因此而延誤,安排好出行路線卻被告知高速關閉,鼻炎咽炎呼吸道疾病又復發了,長期見不到陽光的大棚蔬菜又要遭殃了……

  「當前,對氣象條件的實時監測、準確預報、提前預警是應對重汙染天氣的關鍵基礎和重要前提。」馬學款說。

  實際上,霾是氣象部門的傳統預報項目。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中國氣象局開展了霾的短時(1—12小時)、短期(1—3天)、中期(4—10天)及長期(10天以上)預報預警,並依託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社會媒體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氣象部門的霾預警信息已成為政府啟動大氣汙染應急防治的主要依據,被社會廣泛接受。

  為了掌握霧霾動態,全國共有272個PM10、267個PM2.5、156個PM1觀測站以及其他主要大氣汙染物觀測站,可對大氣汙染物、散射特性等獲取逐小時觀測資料。此外,天上有7顆風雲系列衛星可動態遙感監測全球和區域大氣汙染空間分布、傳輸擴散規律和發生發展變化,提供沙塵範圍、垂直能見度、氣溶膠光學厚度等10類大氣環境衛星遙感監測產品。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還建設了11個邊界層垂直梯度觀測站,6部雷射雷達,可動態監控大氣汙染的垂直分布和擴散軌跡。

  馬學款說,從上世紀80年代,氣象部門即著手大氣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目前,已經建立集地面觀測、衛星遙感觀測以及邊界層垂直觀測、雷射雷達、移動觀測為一體,氣象、環境要素相綜合的多要素、立體化觀測網絡。

  隨著對嚴重霧霾天氣過程的應急要求越來越高,多部門通力合作勢在必行。馬學款介紹,環保部門重點在空氣品質監測和源分析,氣象部門則重在汙染氣象條件的分析和預報,包括霧霾的預報預警。氣象部門致力於與環保部門建立完善的溝通交流和數據共享機制以及區域重汙染天氣聯合會商預報預警機制,並積極探索重汙染天氣聯合應對機制。目前雙方已聯合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已聯合開展空氣品質預報。

  除了相關部門積極應對,及時發布霧霾相關信息外,公眾在接收到相關預警後,也要學會保護自己。專家提醒,霾天氣人們應該儘可能減少出門,取消晨練等戶外活動。出門時,最好戴上醫用口罩防護。N95、KN90等型號的專業防護口罩密封性強、孔徑非常小,對PM2.5有很好的防護作用。室內活動時,宜關閉門窗,使用空氣淨化器,待到霾散時再開窗換氣。此外,霧霾天氣容易引發交通安全事故,出行需要更加小心謹慎。霧霾天氣時氣壓低,溼度大,人體無法排汗,會提高心臟病的誘發機率,此外,霧霾中的顆粒物還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對此應該特別注意防範。(經濟日報記者杜 芳)

  (來源: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媒體訪氣象局: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關鍵在減排
    關鍵在於減少汙染排放  2015年入冬以來,京津冀地區出現四次嚴重霧霾過程,短到3天,長到7天,其中,2015年12月19日至25日的京津冀霧霾過程中,重度霾面積達35.2萬平方公裡,PM2.5峰值濃度:北京、河北中南部超500微克/立方米,河北南部局地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
  • 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
    原標題: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人們陷入了無比困擾的「霧霾」循環曲,幾乎是眼一閉、一睜,又是一片昏天暗地。   因此,許多人萌生了比盼望新年更強烈的願望,就是每天都能看見藍天白雲。為什麼霧霾總是頻頻來襲?如何打破「霾」循環怪圈?深陷霾擾,該如何科學應對?《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中國氣象局試圖尋找破「霾」之道。   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霧和霾是自然界中能使能見度降低的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 【漫畫植物大戰殭屍】逆溫層成霧霾「幫兇」!這4個原因導致逆溫層出現……
    這些懸浮的細小顆粒物本來在各處漫無目的地飄搖散落,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將他們召喚聚集,終成四面「霾」伏之勢,這就是霧霾的幫兇——逆溫層。逆溫層是一種氣象現象,它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現了高空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
  • 交大團隊:無人機監測霧霾 證實逆溫層是幫兇
    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記者昨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彭仲仁教授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進行大氣汙染長期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同時,研究獲得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
  • ...霧霾 逆溫 大氣環境容量 逆溫層 氣溶膠粒子-中國新聞-東方網
    馬學款: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張恆德: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  一問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霧霾比較重、比較多,主要原因是什麼?隨著汙染物排放量上升,成霾的氣象門檻逐年降低。氣象條件稍微差一點,就發生霧霾,再差一點,就發生重霧霾汙染。  目前,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均在近2000萬噸,而且汙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東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張小曳:主因還是汙染排放大,不利氣象條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氣候變化和霾之間的聯繫機制,科學界還在研究。
  • 上海交大課題組用無人機實測數據研究霧霾生消機理逆溫層影響霧霾...
    人民網上海12月22日電 (記者姜泓冰)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讓無人機來告訴你。上海交大彭仲仁教授團隊採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跟蹤監測,獲得的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證實:大氣逆溫層的存在,對PM2.5擴散具有明顯的不利影響。
  • 上海交大課題組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上海交大課題組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2015-12-22 14:33:35  無人機一手數據證實逆溫層是霧霾「幫兇」  「目前對大氣汙染的監測主要集中在地面,高空汙染監測比較少,這種平面監測讓我們很難清楚地掌握霧霾的生消和擴散規律。」
  • 無人機探測上海霧霾發現數百米高空有逆溫層,如同蓋子籠罩
    無人機探測上海霧霾發現數百米高空有逆溫層,如同蓋子籠罩 澎湃新聞記者 吳潔瑾 2015-12-23 10:13 來源:
  • 氣象局:大氣環流異常及氣溶膠為霧霾天氣成因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介紹情況 中國網 董德中國網2月28日訊 中國氣象局今天上午10:00召開3月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冬全國天氣氣候特徵以及「兩會」期間主要天氣情況。中國網現場直播。
  • 霧霾七問: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
    馬學款: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張恆德: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  一 問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霧霾比較重、比較多,主要原因是什麼?隨著汙染物排放量上升,成霾的氣象門檻逐年降低。氣象條件稍微差一點,就發生霧霾,再差一點,就發生重霧霾汙染。  目前,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均在近2000萬噸,而且汙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東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張小曳:主因還是汙染排放大,不利氣象條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氣候變化和霾之間的聯繫機制,科學界還在研究。
  • 專家稱今冬多霧霾源自厄爾尼諾:風小,溼度較大,逆溫層偏低
    2015年12月15日,從高空飛行的民航客機上拍攝的中國華北地區的霧霾。  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22日下午,專家們從環境保護部重汙染天氣會商現場匆匆趕到另一間會議室,記者們正等著他們對此次大範圍霧霾天氣作出研判。各種預警對重汙染天氣的緩解是否真有效果?專家們給出了答案。
  • 人民日報七問霧霾:什麼時候才能呼吸到潔淨空氣?
    隨著汙染物排放量上升,成霾的氣象門檻逐年降低。氣象條件稍微差一點,就發生霧霾,再差一點,就發生重霧霾汙染。 目前,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均在近兩千萬噸,而且汙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東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 中國何時才能治好霧霾?院士:北京需要10到15年
    隨著汙染物排放量上升,成霾的氣象門檻逐年降低。氣象條件稍微差一點,就發生霧霾,再差一點,就發生重霧霾汙染。  目前,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均在近兩千萬噸,而且汙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東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 什麼是逆溫層,為什麼霧霾天氣會形成
    然而逆溫層也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有五種形成逆溫層的原因。地面逆溫層地面逆溫層形成的條件是無風無雲的冬天夜晚,由於冬天白天輻射減弱,加上晚上無風無雲加速了地面輻射,使得地面迅速冷卻下來,造成鄰近地面的空氣冷卻下來,同時上層溫度較高,因此地面逆溫層就形成了。
  • 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由於冷空氣勢力較弱,霧霾依舊。請廣大市民及時關注空氣品質信息,合理安排戶外活動;建議相關部門及企業早作安排,提前採取控汙減排措施。    市環保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峰介紹,23至25日,京城的空氣品質將處於中度至重度汙染水平,26日起,受冷空氣影響,空氣品質回歸優良。為何汙染再來,孫峰說,23日起,整個華北地區都處於低氣壓系統控制,增溫過程比較明顯,容易形成逆溫層。
  • 無人機監測揭秘PM2.5分布 霧霾難消散元兇是逆溫層
    東方網12月23日消息:即使無風無雨,大氣也是上下流動,可為什麼有時霧霾就是散不開?昨天,上海交大課題組公布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些實測數據是他們使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在長三角地區長期跟蹤監測獲取。由此,也揭開了常常蓋住霧霾的「被子」——逆溫層的秘密。
  • 逆溫層較明顯+城市熱島效應 成都地區霧霾可能性更大
    由於少有的佔齊了四種逆溫形成的機制,成都市氣象臺臺長陳洪向成都商報記者解釋,成都地區的逆溫層比較明顯,形成霧霾的可能性也更大。此外,城市熱島效應使得霧霾物質在城區和郊區之間循環,加劇了霧霾現象。
  • 上海交大用無人機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上海交大用無人機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2015-12-22 17:16:57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彭仲仁22日在此間介紹說,其研究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進行了長期的大氣汙染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以及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
  • 上海交大課題組用無人機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上海交大彭仲仁教授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進行了長期的大氣汙染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以及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
  • 探秘:為什麼霧霾最愛出現在秋冬季?
    這麼大級別的風,把霧霾吹到更南的地方去了。到昨天下午16時,霧霾主體吹到紹興,紹興AQI超200,達到重度汙染。  接下來的冬季,這樣的情況將會時有發生。  為什麼霧霾最愛出現在秋冬季?  秋冬季的霧霾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