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小布的科普時間到!
現在成都進入秋冬季,
在特殊氣候條件下,
大氣容易出現「逆溫層」現象。
在正常情況下,近地面的大氣中,當高度越高時,氣溫是越低的,這個很容易感受到,一般山上都比山下冷嘛。但有時候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高度越高,氣溫也越高,這就是你說的「逆溫層」。
(配圖來源網絡 與本文內容無關)
氣溫隨著高度增加而升高,導致汙染物在垂直方向「受困」而不容易擴散出去,容易出現汙染物累積的現象,這時候整個城市的汙染物就很難散發出去。
說白一點就是——平時的大氣,是「下面暖、上面冷」的,冷空氣比較「重」(好啦我知道是密度大),暖空氣比較「輕」,下面的輕的暖空氣想上浮,而上面的重的冷空氣想下沉,於是大氣就可以自由地對流擴散,地面的汙染物也會跟著擴散掉。
但是如果遇上逆溫層的話,完蛋了,「輕」的暖空氣在上面,「重」的冷空氣在下面,這個結構很穩定啊。於是暖空氣就像一個蓋子一樣蓋在城市上空,又沒對流又沒風,汙染物全都被堵死在城市裡,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天灰灰」了。
(配圖來源網絡 與本文內容無關)
風速小、靜風頻率高、大氣層結穩定、逆溫頻率高、溼度大等是成都獨特的氣象條件,專家表示,成都氣象條件的「先天不足」,導致城市上空易形成「逆溫層」,「逆溫層」不利於汙染物擴散,成為發生嚴重空氣汙染的因素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四川盆地的地形和氣象條件在空氣品質的保障方面不佔優勢,成霾的氣象門檻相對較低,而風速小、靜風頻率高、逆溫現象等不利氣象條件也是「先天不足」的一種表現。「在同樣空間同樣汙染排放量的情況下,水平方向的搬運速度變慢,自然就把空間汙染物的濃度積累高了,而空氣溼度高的情況下,汙染物還會產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次汙染顆粒」。
成都市氣象臺臺長陳洪也曾在採訪中表示,成都其中一個不利的氣象條件是常出現逆溫。「一般情況下,在低層大氣中,氣溫是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這時候地面的暖空氣上升、高空冷空氣下沉,形成的對流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有時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即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這種現象稱為逆溫,出現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而逆溫條件是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
陳洪介紹,逆溫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種,盆地地形是其中之一,「冷空氣進入盆地後,盆地周邊氣溫上升得更快,相應地,盆地上空的空氣氣溫也會上升,形成逆溫。另外,周邊有溫暖的氣流過來,覆蓋在盆地上空,也會形成逆溫。」還有兩種情況會導致逆溫,一個是高壓環流,高壓系統中,空氣會下沉,下沉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氣溫會比近地面的高,逆溫形成。另一個是地面逆輻射,晚上地面向外輻射熱量,近地面的空氣隨著地面溫度下降而降溫,遠離地面的空氣吸收熱量後氣溫上升,形成逆溫。陳洪說,國內其他城市,很少有地方像成都地區一樣,四種要素都佔齊了,也正因為逆溫現象比較明顯,成都地區霧霾發生的可能性也會大很多。
看來,對於空氣環境來說,
天氣條件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哇。
「天灰」的時候如果來陣大風的話,
興許能吹散。
但是「靠天呼吸」實在太可遇而不可求了,
所以還是要減少對汙染物的排放才是正解。
「人人都是排放體」,
低碳生活每一天!
為健康城市儘自己的一份力。
本文來源:成都全搜索、知乎、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