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溫層、熱島效應同時存在 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

2020-11-21 網易新聞

(原標題:逆溫層、熱島效應同時存在 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

何為逆溫層,熱島效應又是什麼,它們的存在會對我市冬季天氣產生怎樣的影響?昨日,記者特別採訪了市氣象臺臺長陳洪,對逆溫層和熱島效應從氣象學的角度進行解釋和分析。

4類逆溫層形成原因都有

逆溫層是成都普遍氣象現象

「逆溫層是一種氣象現象。」陳洪表示,正常情況下,距離地面越近,大氣溫度越高;距離地面越遠,大氣溫度越低。然而在一定特殊條件下,越往上走大氣溫度反而越高,高於近地面大氣溫度,這就叫逆溫層。「在正常情況下,大氣溫度上冷下熱,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這就形成了垂直方向的空氣對流混合,有利於空氣中汙染物的擴散。但如果出現逆溫層現象,空氣上熱下冷,空氣對流就不會發生,空氣中的水汽和顆粒物越積越多,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就容易形成霧或霾。」

陳洪告訴記者,逆溫層的形成原因主要有4類:一是晴空逆輻射。晴天的夜晚地面向大氣釋放熱量,加熱遠地面空氣,而貼近地面的空氣因為夜間溫度下降而降低,形成上熱下冷的逆溫層;二是地形所致。盆地地形因冷空氣到來後易沉澱至盆地底部,周邊溫度升高得比底部冷空氣快,形成逆溫層;三是暖平流效應。當地面是正常溫度時,有暖溼氣流或溫暖的幹氣流吹來,便會覆蓋在原來的空氣上層,形成逆溫層;四是當一個地區受高壓系統控制時,易形成下沉空氣,空氣在下沉過程中溫度會升高,有可能溫度比近地面的溫度還要高,形成逆溫層。

而從我市乃至整個四川盆地的情況來看,逆溫層是普遍存在的氣象現象。尤其是我市,4類形成逆溫層的原因都常在我市出現,因此逆溫層也常常出現,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

城市熱島效應形成次環流

近地面循環增加空氣顆粒物含量

除了逆溫層之外,城市熱島效應的存在也會增加冬季重汙染天氣出現的機率。熱島效應,即城市中人類生產、居住釋放熱量比郊區多,加熱城市上空空氣,且加熱範圍呈現點狀,類似於大海中的島嶼,因此稱為「熱島效應」。城市上空空氣受熱後上升,遭遇郊區的低溫後又下沉,以此循環,形成從城市到郊區的環流。

「雖然一般情況下,空氣形成環流有利於空氣中顆粒物的擴散。但因為我市上空逆溫層的存在,熱島效應帶來的次環流力量不足以衝破逆溫層,不能帶來乾淨的空氣,一直都是含有大量水汽和顆粒物的空氣在來回循環。這樣的次環流不僅不能擴散汙染物,反而還可能會將郊區近地面的顆粒物帶回到城市中來。」陳洪表示。

本報記者 李旻 繆夢羽 文豪

(原標題:逆溫層、熱島效應同時存在 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科普】逆溫層、熱島效應,對我市冬季天氣有怎樣的影響?
    「在正常情況下,大氣溫度上冷下熱,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這就形成了垂直方向的空氣對流混合,有利於空氣中汙染物的擴散。但如果出現逆溫層現象,空氣上熱下冷,空氣對流就不會發生,空氣中的水汽和顆粒物越積越多,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就容易形成霧或霾。」
  • 逆溫層較明顯+城市熱島效應 成都地區霧霾可能性更大
    由於少有的佔齊了四種逆溫形成的機制,成都市氣象臺臺長陳洪向成都商報記者解釋,成都地區的逆溫層比較明顯,形成霧霾的可能性也更大。此外,城市熱島效應使得霧霾物質在城區和郊區之間循環,加劇了霧霾現象。
  • 現代城市的「熱島效應」
    在現代城市中,每當夏季來臨,烈日炎炎之際,許多人都想到了「城市熱島效應」。這是一個目前比較流行的生態學名詞,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由於城市地區水泥、瀝青等所構成的下墊面導熱率高,加之空氣汙染物多,能吸收較多的太陽能,又有大量的人為熱量進入城市空間;另一方面又因建築物密集,不利於熱量的擴散,由此形成在近地面溫度圖上,城區中心出現一個相對的高溫區,並向外圍呈遞減趨勢。
  • 濟南地形易導致「逆溫」現象 哪裡熱島效應最明顯?
    因濟南城南入群山,北倚地上黃河,地形呈淺碟狀,冬季夜晚由於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到市區,市區原來的較暖空氣被冷空氣抬擠上升,往往會出現「逆溫」現象,導致汙染物難以擴散。  濟南地形易導致「逆溫」現象  魯網8月24日訊 因濟南城南入群山,北倚地上黃河,地形呈淺碟狀,冬季夜晚由於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到市區,市區原來的較暖空氣被冷空氣抬擠上升,往往會出現「逆溫」現象,導致汙染物難以擴散。
  • 逆溫層與成都
    成都市總體風速小,為全國兩大靜風區之一,大氣擴散能力常處於『較差』和『差』的狀態。因此,在汙染物排放量相當的情況下,盆地地區表現出的汙染現象就比別的地方更重。」 另外還有一個不利氣象條件,便是成都經常出現逆溫。 一般情況下,在低層大氣中,氣溫是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這時候地面的暖空氣上升、高空冷空氣下沉,形成的對流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
  • 解析大氣汙染擴散的氣象因素
    暖層的空氣處於高度電離狀態,因此存在著大量的離子和電子,故又稱為電離層。   二、氣象要素   氣象條件是影響大氣中汙染物擴散的主要因素。歷史上發生過的重大空氣汙染危害事件,都是在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下發生的。為了掌握汙染物的擴散規律,以便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氣汙染的形成,必須了解氣象條件對大氣擴散的影響,以及局部氣象因素與地形地貌狀況之間的關係。
  • 容易「光顧」成都的「逆溫層」到底是個啥?
    說白一點就是——平時的大氣,是「下面暖、上面冷」的,冷空氣比較「重」(好啦我知道是密度大),暖空氣比較「輕」,下面的輕的暖空氣想上浮,而上面的重的冷空氣想下沉,於是大氣就可以自由地對流擴散,地面的汙染物也會跟著擴散掉。但是如果遇上逆溫層的話,完蛋了,「輕」的暖空氣在上面,「重」的冷空氣在下面,這個結構很穩定啊。
  • 像蓋了幾床棉被 逆溫層加重汙染
    最近成都市汙染氣象條件差,有不止一層逆溫層,這不利於汙染物小三,加重了空氣汙染。  記者查詢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官網發現,位於中心城區的7個國控監測點位,空氣品質指數級別均顯示「五級重度汙染」;同時,記者查詢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發現,德陽等11個省控城市空氣品質均陷入不同程度的汙染,呈區域性連片汙染的態勢。  成都重度汙染持續  連日晴好的蓉城,深陷於「霾伏」難以自拔。
  • 交大團隊:無人機監測霧霾 證實逆溫層是幫兇
    記者昨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彭仲仁教授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進行大氣汙染長期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同時,研究獲得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 在昨天的發布會上,一架翼展4米的固定翼無人機及一架可懸停的多旋翼無人機成為會場亮點。
  • 上海交大課題組用無人機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上海交大彭仲仁教授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進行了長期的大氣汙染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以及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目前對大氣汙染的監測主要集中在地面,高空汙染監測比較少,這種平面監測讓我們很難清楚地掌握霧霾的生消和擴散規律。」
  • 氣象條件與城市空氣品質
    城市空氣品質的好壞與氣象條件的關係十分密切,在汙染源排放量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溫度、風、降水等氣象條件會直接影響空氣品質的好壞。  溫度對空氣汙染程度有影響,但氣溫的高低不能反映空氣品質的好壞,而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氣溫變化對空氣品質的影響較明顯。通常所說的大氣逆溫現象直接影響大氣汙染物的擴散。一般條件下,氣溫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百米,溫度約降低0.6℃。
  • 上海交大課題組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以及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  無人機一手數據證實逆溫層是霧霾「幫兇」  「目前對大氣汙染的監測主要集中在地面,高空汙染監測比較少,這種平面監測讓我們很難清楚地掌握霧霾的生消和擴散規律。」
  • 香港空氣不斷惡化出現熱島效應 市民健康受損害
    本報訊:香港消息:香港環保團體研究顯示,九龍半島中部較海旁的氣溫,高出攝氏5.5度,反映近年海旁地帶不斷建高樓,加上市區中心經濟活動有增無減,出現「熱島效應」,即混濁的熱氣不能由中心向外疏散。環保人士警告,市區中心氣溫增高易令空氣中汙染物積累,空氣質素不斷惡化,危害市民健康。
  • 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23日起重汙染再來    昨日上午,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發布空氣品質狀況提示稱,受冷空氣影響,北京21日和22日大氣擴散條件較為有利,空氣品質較好。23日起,擴散條件轉差,汙染物逐步積累,預計將出現2至3天的重汙染過程。26日,受冷空氣影響,空氣品質轉好。
  • 【漫畫植物大戰殭屍】逆溫層成霧霾「幫兇」!這4個原因導致逆溫層出現……
    那麼在大氣汙染防治狙擊戰中,「逆溫層」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又對我市冬季天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快跟著小錦一起來看!      眾所周知,霾是大量細微的顆粒物均勻地浮遊在空中,這些微小顆粒物尺寸大多數小於1微米,肉眼不可見,它們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裡。
  • 地理小題速遞:冷島效應
    冷島效應指地球上乾旱地區的綠洲、湖泊,其夏季晝夜氣溫均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溫差最高可達30 ℃,這是由於周圍戈壁、沙漠的高溫氣流在大氣的平流作用下,被帶到綠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個上熱下冷的大氣結構,形成一種溼潤涼爽的小氣候。讀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圖,完成(1)~(3)題。
  • 空氣品質與氣象條件關係密切
    相對於每周或每天而言,當汙染源排放量沒有大的變化情況下,風、雨、氣壓、溫度等氣象條件直接影響著空氣品質的好壞,使空氣汙染指數會有很大的差別。例如1998年9月下旬,北京市不少行人感到眼睛幹,嗓子疼,街面空氣嗆人。這與當時靜風天氣悶熱有密切關係。   首先,大氣逆溫現象直接影響著大氣汙染物的擴散。逆溫是空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高的大氣垂直層結現象。
  • 暖溼氣流和熱島效應作怪 廈門暖冬空氣品質就變差
    有心的市民會發現,只要廈門冬季出現連續幾天的暖冬現象,空氣品質就會變差。相關環保人士表示,這和城市熱島效應有關係。  據介紹,由於城市建築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區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熱率,使得城市地區升溫較快,並向四周和大氣中大量輻射,這就造成了同一時間城區氣溫普遍高於周圍郊區氣溫。
  • 冷空氣將至 吹散逆溫層 成都重度汙染天氣6日傍晚將結束
    氣象擴散條件轉好冷空氣將至結束汙染根據氣象臺提供資料,3日和4日上午成都均有明顯逆溫層存在,近地面風速較小,同時,早上相對溼度處於較高水平,逆溫疊加高溼加劇了空氣中汙染物的累積速率。對此,成都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道,逆溫現象就是近地面氣溫低於高空氣溫,阻礙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幾十米甚至幾百米厚的逆溫層就像棉被一樣,蓋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大氣汙染物被罩得『無處可走』,越積越厚,空氣汙染由此加重。」慶幸的是,重汙染天氣即將隨著冷空氣的到來離去。
  • 美科學家發現城市熱島效應對全球變暖影響不大
    在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多大影響一直就是爭論焦點。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對熱島效應的影響進行量化。研究結果顯示,與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相比,熱島效應的影響非常有限。研究領導人、史丹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馬克-雅各布森表示:「在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影響比例可能在2%到4%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