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機會 | 與專家面對面 論一論「霧」與「霾」

2020-11-11 中國氣象科普網

「霧」與「霾」

與我們生活之間的「衝突」

越來越激化

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

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

請定好12日9點30的鬧鐘

跟著專家

一起深入「霧」與「霾的世界」

張小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98傑青、1999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2首批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並長期致力天氣及氣候變化中大氣成分作用研究,是此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在BAMS, ACP, Sci. Rept., JGR, GRL,科學通報,中國科學等本領域著名期刊發表論文361篇、第一作者專編著9部、被SCI收錄193篇、SCI他引1.1128萬次(Web of Science),H-index 55 (web of science)。

主持了三項國家重大項目(其中兩項973項目)關於大氣氣溶膠-氣候效應-雲-天氣過程相互作用研究,主持建立了大氣成分觀測、沙暴、霧-霾數值預報三個國家級業務系統。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省部級一等獎四項、諾貝爾和平獎-集體獲獎。在2個國際重要學術組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4個組織任委員。

中國氣象科普

微信公眾號:qxkpw2014

新浪微博:@中國氣象科普

相關焦點

  • 怎麼樣區分是霧還是霾?霧比霾溼氣重,霾比霧更厚重
    我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併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霾與霧的區別在於發生霾時相對溼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溼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溼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一般相對溼度小於8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溼度大於9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溼度介於80%~90%之間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 天氣提示:霧與霾的區別
    霧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氣中懸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霧能影響能見度,對交通影響很大。根據國際上的定義,霧中的能見度要小於1公裡。當氣溫達到露點溫度時(或接近露點),空氣裡的水蒸氣凝結生成霧。
  • 科普:霧是霧霾是霾,浮塵也不等於揚沙!
    &nbsp&nbsp&nbsp&nbsp據中國天氣網報導,26日華北,黃淮,江淮出現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冷空氣來襲,京津冀一帶空氣品質好轉。今明兩天,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將出現霧霾沙塵的混合體……霧、霾、沙塵同時來襲,你知道它們之間有啥區別嗎?面對這種天氣,怎樣防護才是正確操作?待小編為您科普一下。
  • 10年了,關於霧-霾成因的研究,有了這個答案!
    >人們開始科學認識霧與霾的區別「霧-霾」這一標準用法逐漸普及如果從科學家著力研究>霧-霾成因及危害算起已經歷了近10年時間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探討霧-霾成因由小水滴引起的能見度小於1公裡時,稱作霧;由氣溶膠粒子和吸溼性氣溶膠引起的能見度小於10公裡時,稱作霾。過去的霧-霾是自然現象,氣溶膠是背景氣溶膠,我國現今的霧-霾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現象,受到人類活動導致氣溶膠汙染的嚴重影響。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核心閱讀:  ·揭示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雙向反饋機制和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  ·建立「汙染-氣象條件指數」,對影響霧-霾的不利氣象條件進行定量描述根據專家評估,同樣的汙染排放,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可將大氣汙染程度拉高10%,個別城市可能還會達到15%。
  • 為什麼只有人類在啪啪啪時面對面?畫面進化論給你正確答案
    我們最好不要試圖去猜測這樣對猩猩是不是具有特別大的好處,而是用順推法去找出猩猩採用這種交配姿勢的 必然性,這就如同你理解了加法原理以後,你就知道 765 + 210 的結果必然是 975要用順推法去解開生物性交姿勢之謎,就要應用 畫面理論(也叫畫面進化論
  • 把你堵路上的,是霧還是霾?對人體有害嗎?應該注意些什麼?
    今天一早,西安被一股突如其來的霧(mai)籠罩高度近視的小編還以為眼鏡剛剛掉麵粉堆裡了......「霧」事兒啊......堵在路上,就開始思考人生:這到底是霧還是霾?堵「死」也要「死」個明白呀!一、能見度不同霧的水平能見度很低,一般小於1公裡,而霾的水平能見度相對高一些,一般是小於10公裡。二、成分不同霧是由水滴組成;霾由塵粒、煙粒或鹽粒等組成。
  • 霧是三橫槓 霾是躺倒的8 氣象符號你知多少?
    張焱介紹,和常見的晴雨雲標示不同,霧和霾的氣象符號,顯得有些「難懂」:含水量高達90%的霧,氣象符號為三條橫槓,而含水量在80%以下的霾,則標示為躺倒的「8」,樣子有點像數學裡的無窮符號。含水量在 80%~90%之間,就是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但一般而言,主要成分是霾。
  • 「治霾神器」盛行 專家扒皮:就是個灑水的東西
    「神器」,多地財政跟風採購多省廠家、採購單位受訪時改口否認治霾功效專家直言就是個灑水的東西,以此治霾不可能起底「治霾神器」之專家扒皮近年來,隨著大氣汙染防治日益被重視,以及PM2.5概念的流行,霧炮車也火了起來。
  • "霾中含放射性物質"瘋傳網絡 專家闢謠:鈾比金貴
    與公眾的一般認知相同,最近在網上熱傳的「核霧染」文章中,同樣把煤炭列作霧霾的罪魁禍首,但理由卻不是專家所給出的煤炭燃燒釋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而是煤炭中含有放射性物質鈾。  記者隨機搜索「核霧」二字發現,所有的相關說法或文章都來自同一個作者的帖子,一個自稱是馬可安物理博士的人在去年年末就開始在論壇中就提出這個說法。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陳鍊)10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黃力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20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及由朱葉楠博士主持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的同名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
  • 古代有霾嗎?氣象專家這樣說
    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12月27日的那場大霧,在四川網友中鬧āng了~討論的焦點之一:空氣中飄散的、遮擋人眼睛的,到底是霧還是霾?今天,我們一起來聽氣象專家講講霧和霾的區別與關係。什麼是霧和霾霧和霾是自然界能使能見度降低的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 中國光化學煙霧汙染「霾」世前傳
    2013年春節剛過,籠罩京城的霧霾風波再起波瀾,一項中科院的研究成果讓全民再度聞「霾」色變。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課題組的最新結果。課題組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表示,本次席捲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汙染物,是爆發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汙染物的混合體,併疊加了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
  • 倫敦霧≠中國霾 二者空氣化學過程相同但成分不同—新聞—科學網
    硫酸鹽是霧的最大貢獻者,家居使用燃煤和發電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形成硫酸微粒。最新研究揭示了二氧化硫變成硫酸的過程。燃煤的另一副產品氮氧化物最初以自然霧的形態發生,也推動了這一進程。自然霧中包含尺寸為數十微米的較大顆粒,這些霧粒蒸發後就會形成覆蓋全城的較小酸性霾粒子,從而造成了當年的倫敦慘劇。這一空氣化學過程也發生在當下的中國霧霾中。
  • 氣溫上升了,霧、霾總來湊熱鬧,原來是受這種天氣影響
    每天都是灰濛濛的,霾,可以忍得了一時,別沒完沒了啊,天天輕度、中度、重度,重度、中度、輕度……玩呢?!看看這個霾預報圖,一大坨還糊在中東部▼青島——一會兒在霾中,一會兒在霾外,一會兒在霾南,一會兒在霾北……25日上午8時,@山東環境發布全省的「霾圖」,全省多數地區中重度汙染。到下午和傍晚時分,青島的霾大為減弱。
  • 把握社會主義的共性和普遍性加深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認識
    二  二  社會主義本質論體現了老祖宗揭示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共性和普遍性  社會主義本質論的五句話有三層含義:一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二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三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三層含義有機統一,構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
  • 前11個月濟南有133個霾天 供暖逆溫成霾冬季高發原因
    截至今天數據公布一周年了,據統計,今年前11個月,濟南就遭遇有133個霾天。記者王曉迪  濟南最近4年裡霧天減少霾日增多  "霾"這個詞在近兩年闖入我們的生活,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現在的大家在看天氣預報的同時其實更在意今天是灰霾還是藍天,正因為大家越來越重視霾對我們的影響,因此自2010年6月1日起實施《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標準後,氣象部門開始對霾進行規範的觀測。
  • 總理基金專項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設立霧-霾研究專項。國務院常務會議當年4月確定,組織由200多家單位、近2000人組成的科技攻關隊伍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張小曳說,這一機制是我國汙染嚴重區域在冬季出現持續性PM2.5重汙染過程的重要原因。
  • 達爾文進化論過時了,看看「快感爆炸」進化論吧
    這個問題達爾文已經用進化論做出了解釋,那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自然選擇」。一些專家學者對這一理論提出了質疑。今天我也來挑戰一下達爾文進化論,談談我對人類和生物進化的理解。有興趣的朋友順著這個思路深挖一下,說不定你就能撼動進化論的地位比肩達爾文呢。人類還在古猿的階段,也就是動物向人類進化的過渡階段,經歷了從爬行到直立行走,從樹上到樹下,從不會製造工具到製造工具,從不會用火到會用火,從不會思考到會思考,從沒有精神世界到有精神世界的過程。完成了這一過程,古猿就逐漸進化成了人類。我們一條一條來看達爾文進化論是如何解釋的。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作為生存方式,理解具有本體論意義;作為把握方式,它有認識論、過程論、方法論、價值論、目的論的意義。因此,從表面看來,本體和目的作為闡釋者的初始狀態和終極狀態是互相矛盾的;而在深層領域,理解作為生存方式和把握方式的兩重變奏,把這一對表層的矛盾有機地結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