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鄧小平南方談話二十周年
雷 雲
一
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
使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上升到更高更深的層次
1992年1月至2月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即後來被稱為的南方談話,是在當時國內外錯綜複雜形勢下指明中國往何處去的震撼人心的綱領性文獻,對於全黨全國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堅定正確地搞改革開放,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它的意義與鄧小平1978年12月實際上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相併列,稱它「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也就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入闡發和重大創新,比如提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判斷我們所走道路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符合「三個有利於」;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而在這一系列理論闡發和創新中,尤以社會主義本質論最具關鍵性和最帶根本性,是其集中表現,居於最高最深的層次,起著引領統攝的作用。
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正式表述,是鄧小平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原則,總結國內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經驗教訓,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的理論問題進行長期思考和探索的重大成果。列寧說得好: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過程,是由所謂初級的本質到二級的本質這樣不斷地加深下去以至於無窮的過程。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也是如此。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區別於其他任何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質的規定性迄今為止的最深刻概述。在以往一個長時間內,我們通常是從制度層面,從生產關係(外加經濟體制)和上層建築方面,即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人民民主專政和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等來界定社會主義的性質的。這當然沒有錯,問題在於這些尚不能完全說明我們為什麼要堅持和怎麼樣才能堅持這些制度,所以它們雖然也屬於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東西,卻只是初級的本質。社會主義本質論則不僅排除了某些對於社會主義來說其實並非是本質的東西如計劃經濟,而且在社會主義許多本質的東西即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從生產力與社會制度的結合上,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統一上,從發展社會主義的目的與途徑的辯證關係上,又概括出更高級的即二級的本質的東西,是從更高更深的層次上,嚴謹準確而又言簡意賅地回答了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究竟要幹什麼以及怎麼幹的問題,從而正如十五大報告指出的,它「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正式提出,標誌著鄧小平理論作為一個科學體系的最後形成,呈現為一個比較完備的理論形態。它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和科學基礎,也是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和科學基礎。
二十年來,解讀、闡釋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著述已是汗牛充棟,不可勝計。本文只是從另一個視角,進一步談談對這一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二
二
社會主義本質論體現了老祖宗揭示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共性和普遍性
社會主義本質論的五句話有三層含義:一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二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三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三層含義有機統一,構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學界有的同志著文說,這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而且是中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也就是說,它揭示的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個性,是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特殊性。但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本質論雖然是鄧小平立足於當代中國提出的,而實際上反映的是社會主義所固有的一般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的共性和普遍性。因為上述三層含義,恰恰是對馬克思主義老祖宗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中三條基本原理、原則的繼承和新的概括。這三條基本原理和原則是:
第一,社會主義就是要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上。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分別就此提出過許多重要論斷:一是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切社會變革和進步的終極原因。如馬克思說未來社會是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這樣一種經濟形態,恩格斯說社會制度和所有制關係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係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列寧說生產力的狀況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標準和最高標準。二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表現在高於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上。社會主義社會優於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因為它既繼承資本主義已有的發達的生產力,又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由此決定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的首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如《共產黨宣言》就指出無產階級在上升為統治階級以後要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列寧指出在任何社會主義革命中,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後,必然要把創造高於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的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三是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最根本途徑和保證。正如列寧所說,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資本主義可以被最終戰勝,而且一 定會被最終戰勝,因為社會主義能創造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四是在社會主義階段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為實現共產主義奠定物質基礎。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將來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由於只有在那個時候,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
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醞釀過程中,已就發展生產力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點: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只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 ,是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主要任務、第一個任務、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比較是比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要靠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名詞就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沒有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沒有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怎麼搞按需分配。他還把這一系列論點,概括提煉為「馬克思主義歸根到底是要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從而形成了把馬克思主義最終落腳到發展生產力上的新的獨特的馬克思主義觀,及至南方談話正式把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第一個內容。而在「發展生產力」前面加上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這與恩格斯曾說過的要把社會主義社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也是一脈相承的。這些都說明社會主義本質論第一層含義反映的,正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和原則。
第二,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階級和消滅剝削。
恩格斯指出,人類社會中階級的劃分是以生產的不足為基礎的,階級的消滅是以生產的高度發展階段為前提的。這就是說,階級是一個歷史範疇,階級的存在是一種歷史現象,無論是它的產生還是消滅,都決定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社會主義就是要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和前提下消滅階級,最後進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認為自己在階級問題上的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2)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這第三條明確指明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使命和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即社會主義階段的重大任務。
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說過,無產階級政權「就是要造成使資產階級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產生的條件。很明顯,這個任務是重大無比的,這個任務不完成,那就還沒有社會主義」。他還作出了「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的著名論斷。消滅階級,當然意味著消滅剝削。列寧指出:「階級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允許社會上一部分人佔有別人的勞動。」社會上一部分人佔有別人的勞動,就是剝削。這種佔有是無償的,在經濟學範疇中叫做剩餘價值,也就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其本身價值(表現為勞動力價格即工資)的那部分價值。馬克思經濟學說的最大功績是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它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剝削的秘密和這種制度最後終將崩潰而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的客觀必然性。這一理論與唯物主義歷史觀一起,成為馬克思的兩大劃時代發現,由此使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大廈賴以豎立的兩根最主要支柱。
階級和剝削猶如一枚錢幣的兩面,根本不能分開。沒有剝削就不會產生階級,不消滅剝削就不能消滅階級;消滅階級就是要消滅剝削,消滅剝削就意味著基本消滅階級。「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換句話說是「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剝削」。社會主義必須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而真正的公平正義, 只能源於消滅剝削從而消滅階級。
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指的是消滅階級和剝削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目標任務和必然結果,而不是說社會主義一開始就能做到這些。社會主義社會只是由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因為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列寧在作出這一著名論斷的同時,反覆地強調消滅階級的艱巨性、複雜性、長期性,指出只有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現這一任務。他說:我們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著作中清楚地知道,他們是把還有階級的時期和已經沒有階級的時期非常嚴格地區別開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毫不客氣地譏笑那些妄說在共產主義以前階級就可以消滅的各種思想、言論和假想,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只有到共產主義,階級才能消滅。
鄧小平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納入社會主義本質論作為其第二層含義,正是遵循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這一基本原理和原則。他在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醞釀過程中,已多次就此作過論述。比如,他在1979年3月說過:我們「不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確已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條件之後還會產生一個資產階級或其他剝削階級」。在當時歷史背景下,這樣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形勢的發展往往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其後在改革開放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逐漸形成,他的認識開始有所變化,意識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產生剝削和剝削階級的條件事實上並未消滅,也不可能消滅,在1985年3月的一 次講話中有針對性地指出:「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986年9月在答美國記者問中又說:「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就是說,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坦率地說,我們不會允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及至南方談話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正式納入社會主義本質論,既反映了他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原則的堅持,也折射出他對事實上已經出現的貧富懸殊現象的高度關注和深切憂慮。過了一年多,即1993年9月,他在與弟弟鄧墾的談話中進而指出:「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並警告:「少部分人獲得那麼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
剝削和兩極分化同樣猶如一枚錢幣的兩面,不可分割。剝削必然帶來兩極分化,兩極分化表明剝削的存在甚至還會進一步衍生加重剝削的條件。因此,社會主義本質論合邏輯地把「消滅剝削」與「消除兩極分化」聯在一起作為同一層含義來講。多年來有不少同志刻意迴避這一點,生怕鄧小平這兩句話會刺激一些人,影響他們的積極性,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但不可忘記馬克思的名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如果照此辦理,解釋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其一,尊重唯物主義按事物本來面目認識事物的原則,就得承認我國現實社會中剝削現象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在非公經濟領域,廣大工人特別是進城謀生的農民工們超工時超強度的勞動,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並被長期拖欠工資等成為普遍現象,就是這樣的事實。再說鄧小平提出「消滅剝削」的任務,本身就意味著他是承認存在剝削現象的事實的,否則豈非無的放矢、無病呻吟。其二,社會主義者和共產黨人不必害怕和忌諱講「消滅剝削」,盡可理直氣壯地宣稱社會主義按本性來說它的使命和目的就是要消滅剝削。其三,我們要消滅剝削,但是我們現在還不要,我們現在還不能要,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還沒有達到可以消滅剝削的高度。其四,我們評判剝削現象的歷史作用,依據的主要是唯物史觀的生產力標準而不是人際倫理的道德標準。既然它如今有利於發展生產力,那麼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應當允許它存在。其五,剝削必須限定在國家法律政策和社會基本道德規範許可的範圍內,堅決反對和制止「血汗工廠」、「黑煤窯」之類的無限制的殘酷的剝削,這是堅持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起碼要求和不容超越的底線。其六,剝削與階級一樣,也是個歷史範疇和歷史現象。今天允許一定的剝削,並不是維護剝削的「永恆性」乃至像有些人那樣高呼「剝削萬歲」,而恰恰是為將來最終消滅剝削從而消滅階級創設必要條件。這是相反相成的辯證法,不懂得這個辯證法,就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黨人。
第三,社會主義就是要使生產力歸人民所有。
馬克思說:「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人民是一切生產活動的主體,人民的辛勤勞作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因此,人民共享生產成果乃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講發展生產力,區別在於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和結果不同。馬克思1853年的一篇文章在批判英國資產階級對印度的統治政策時指出:人民群眾的解放和社會狀況的根本改善,「這兩者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的目的主要是為資本家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即利潤,發展生產力的結果是極少數人富得冒油而大多數人卻陷於貧困或相對貧困。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者、政客、學者們熱衷於鼓吹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正義、人權這一套價值觀,卻絕不敢講、絕不願意、也絕做不到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社會則相反,敢於亮出共同富裕的旗幟,使生產力歸人民所有 ,由人民共享生產發展成果,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最高價值取向和最終價值目標。馬克思說過,未來社會是一個生產將以所有的人的富裕為目的的社會,在那裡,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恩格斯也說過,在未來的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中,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這些都不正是說的共同富裕嗎?可見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老祖宗的一個極重要思想和觀點,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性原理和原則。
鄧小平就是秉承老祖宗科學社會主義的這一重要思想觀點和基本原理原則,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放在心目中的最高位置。他在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醞釀過程中, 早在改革開放前期的80年代,已突出地、反覆地強調這個問題,指出: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985年3月);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了兩條,一條是公有制始終佔主體地位,一條是發展經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極分化(1985年10月);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1986年3月);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 ,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986年9月);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1986年12月);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於人民的(1987年8月);等等。1989年政治風波過後不久,他進而把共同富裕提到社會主義的本質的高度: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1990年12月)。及至南方談話正式概括社會主義本質論時,更是明確地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納入進去成為第三層含義,並作為前兩層含義的落腳點和歸宿,再次強調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鄧小平關於共同富裕的思想,與上述老祖宗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原則完全一致,尤其是「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和「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於人民的」兩段話,與馬克思的「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在提法上都驚人地相似。這一切說明,鄧小平是始終把共同富裕看作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則,看作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最大特點和集中表現,看作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取向和最終奮鬥目標,看作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主要分界和區別之所在。在社會主義本質論三層含義中,「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從生產力方面講達到這一根本目的的物質手段,「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從生產關係方面講達到這一根本目的的制度保障,兩者都是達到這一根本目的的必經途徑,都服從和服務於達到這一根本目的。
三
把握社會主義本質論反映的社會主義一般規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五句話、三層含義,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就是要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上、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階級和消滅剝削、社會主義就是要使生產力歸人民所有這三條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重要基本原理和原則。離開這三條就不是科學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它反映的不光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個性和特殊性,更是揭示了社會主義的共性和普遍性;也不光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要求,更是包括將來成熟階段在內的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要求。如果認為社會主義本質論說的只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甚至僅是中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那是誤解了至少是貶低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深刻內涵和理論價值了。
把握社會主義的共性和普遍性即一般規律來看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將有助於我們形成這樣的認識: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社會主義,其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本方向,中國特色是具體道路。堅持社會主義的共性和普遍性,是個大前提。創造各種中國特色,不能離開這個大前提,否則就會變味、走樣。我們要在遵循社會主義一般規律的大前提下,賦予社會主義以中國的個性和特殊性,即中國的特點,正確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
(2)社會主義本質論提出的是一個極重要也是非常高的要求,它的實現需要經過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不懈奮鬥的相當長歷史時期。這些要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內(譬如說一百年)尚不可能達到,只有到將來社會主義成熟階段上才能完全實現,而其完全實現之日,也就是進入共產主義之時,所以要防止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緒。
(3)要把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要求當作我們長期的一以貫之的奮鬥目標來追求,我們的一切事業和工作,一切路線方針和政策措施,都要基於、圍繞和服從這一追求,並且從現階段的一事一舉扎紮實實地做起,在防止浮躁的同時也必須有緊迫感和憂患意識,毫不懈怠,毫不動搖,決不能予以淡化、淡忘、淡出,克服任何不敢理直氣壯、光明正大地講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現象。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浙江省社科聯原主席、研究員)